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7年中国28个省(区、市)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在以增强型罗素测量模型测度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和泰尔指数对效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综合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呈东、中、西和东北阶梯下降,规模效率呈东北、西、中和东阶梯下降;综合效率总体分布密度曲线随时间右移且右拖尾特征明显;区域内部效率差异是造成地区间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统计上显著负相关;样本期间,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整体规模报酬不佳,每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地区数超过50%。基于分析结果,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聚焦于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在构建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对深圳市2011-2016年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曲折提升,TFP累积提升8.45%;行业变化趋势层面,除了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余四个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创新效率均保持正增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是推动深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增长的主导性行业。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深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带动经济有效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高技术产业发展引领,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对就业岗位是否会产生冲击而造成大规模失业,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为此,将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演化经济地理学主题相结合,采用“产业空间”方法测度了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关联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与其他产业关联密度在城市工业就业上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1)高技术产业具有就业创造效应,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因高技术产业诱发关联产业发展而显著增加。(2)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技术应用与服务,使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释放出一定规模的劳动力。(3)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密度主要是通过生产效率提高促使产业规模扩大、提高居民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提升等机制促进城市产业就业需求增加。高技术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就业的促进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城市规模不断向外低密度式地扩张,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外部性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城市经济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为此,在借助外部性理论讨论城市蔓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之后,运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从微观层面系统探讨了城市蔓延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随着城市蔓延水平的持续提高呈现先降后升的正U型特征;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地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城市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口规模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城市蔓延对不同城市规模、不同行业乃至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尽一致,这为中国各地区从生产效率视角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适度的产业集聚可以引导区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并以2003—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程度的提高会抑制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规模群组中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与大型城市相比,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对小规模的城市作用更显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继续提升多样化产业聚集的程度,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发展过程中各地不同的承载力,并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实施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分析了中国黄金产业的效率问题。结论是:中国黄金产业在效率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规模效率与生产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呈现轻微程度负相关;大部分黄金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仅少数企业处于规模有效或者接近于规模有效;规模效率是影响中国黄金产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最终针对分析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阶段 DEA 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2008—2013年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环境特征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大部分行业效率值下降,部分行业的技术效率偏低且呈现出显著的行业差异。最后提出,在注重技术进步的同时,沿江地区应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管理水平和规模效应,从整体上优化高技术产业资源配置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产业集聚的指标体系,对重庆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作实证分析,并研究了其与重庆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重庆制造业集聚规模较大但专业化优势不显著,主导产业的集聚优势明显,总体来说,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贸易理论框架,利用新经济地理模型在理论上廓清了地区市场规模、出口开放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假说。然后利用2001—2014年制造业细分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台湾地区市场规模和出口开放对制造业产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产业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出口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区内市场狭小的不足,即出口开放度越大,区外市场规模也越大,对产业增长拉动作用也越明显;在经济发展及演进过程中,区内市场和区外市场相互替代。多个稳健性分析表明实证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与公司投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国3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平行面板数据,就其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上银行借款与商业信用均与投资支出负相关,且银行借款与投资的负相关性显著强于商业信用.在引入投资机会集与负债比率的交互项并细分样本之后,发现相对于低成长的公司,高成长公司中商业信用与投资的负相关程度更强,而银行借款与投资的负相关程度在高低成长公司中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时期,零部件进口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将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对零部件进口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对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但发挥作用存在一定时滞,且在高技术行业中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扩大零部件进口种类能显著促进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低技术行业;外商直接投资、人均资本和研发投入均对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但对不同技术层次行业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城市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城市职能、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不平衡程度较高,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都优于小城市,应确立以大中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2)大城市的综合职能强,中小城市的专业化职能强,必须提高城市体系的产业职能;(3)城市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交通指向特征,形成武汉、襄樊和宜昌3个城市体系。加强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体系的整体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和广泛地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本文基于1998—2008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垂直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大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制造业应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以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以内蒙古2004—2013年10个盟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及各细分行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同时采用虚拟变量法深入分析地区经济圈与其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细分行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地区经济圈与其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要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要重点发展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逐步规范房地产业,明确地区经济圈产业定位,逐步发挥地区经济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问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 )和中国的平均企业规模都呈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企业规模同经济增长、城市化及工业化之间并不存在“当且仅当”的正相关关系。因为 :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和递增报酬的源泉 ,厂商规模同经济增长并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如果分工在企业内部发生 ,厂商平均规模就扩大 ;如果分工在企业之间发生 ,则厂商平均规模就缩小。决定厂商规模的 ,乃是中间产品和劳动力相对交易效率的变化 ;决定经济增长的 ,乃是一般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 ,厂商规模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现象 ,经济增长可以在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发生 ,也可以在厂商平均规模缩小时发生。本文并对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政策可能会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垂直专业化背景下,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阐释了垂直专业化的内涵及其对国际制造业的影响,接下来说明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层次和内容。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状况及其原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垂直专业化背号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2012年广东省地级市制造业数据,本文以技术进步为视角,在分析区域间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研究制造业产业外部性效应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制造业在空间布局变化上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多样化和竞争外部性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增长具有积极效应,而其余地区则以专业化外部性为主;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优化了制造业的空间规模配置,其在促进内生技术因素投入水平的同时,提高了人均资本存量的投入产出比。最后,提出了促进广东省制造业增长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全财富的提升,促进国民福利。全财富包括生产性财富、自然财富和人力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生产性财富增长迅速,自然财富却损失严重。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与生产性财富和人力财富正相关、与自然财富负相关,与全财富整体水平正相关。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分工地位,构建以我为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三大财富协调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临空经济发展使得空港城市成为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承载地,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2004—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分别探讨临空经济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空经济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作用显著,航空货流是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临空经济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最大且最显著;临空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其中对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最大;航空客流引发的高端人才流动是高技术产业内部集聚的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20.
选定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集聚弹性系数、市场集中率和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对其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基于行业和城市的双维度视角针对空间集聚程度、集聚弹性及区域分工等展开探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但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类别行业、中低技术类别中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均呈现出高度空间集聚;不同行业的工业经济增长对产业集聚度变动的敏感性不同。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核心层,其他城市为外围层的"核心-外围"二元空间分布模式;各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