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中心,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涉及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宏观上的理论问题.王赓武认为,华商形态是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基本形态,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中国移民历史的全貌.随着华人移民地位的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华侨和华人的概念将消失. 相似文献
2.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8-76
随着欧洲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战前为第一阶段 ,二战后至 6 0年代为第二阶段 ,70年代以后为第三阶段。综观国内外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描述性 ,介绍性的著述多 ,经过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少 ;二是对欧洲不同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程度明显不平衡 ;三是近年来欧洲出版的若干著述仍不时出现带有种族歧视的攻击性言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华侨华人救灾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在不同阶段,党和政府对华侨华人救灾的参与态度和开放程度不同,并呈现出政策优待、统筹化与法制化趋势明显、动员组织与政策激励并存、加强服务管理等特征。这一政策演变与民族情感和历史传统、主流国际救援观念、国内外形势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事实上对华侨华人参与新中国救灾的规模、流向、程度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袁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6-11
20世纪上半期,数万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受华侨华人人数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古巴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起伏兴衰。古巴华侨华人经济体现出鲜明特征:一、华侨华人商业高度集中在"衣食"领域;二、华侨华人商业地理分布范围极广;三、华侨华人多从事小商业,资本额不大;四、华侨华人经商者不断增多,但仍以做工为主。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华侨筚路蓝缕推动了华侨教育几次走向鼎盛,可以说华侨教育是凝聚无数侨胞心血而成。反之,华侨教育对侨胞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华侨教育之草创,还是其孕育的爱国情怀,还是其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华侨教育对华侨社会的变迁无不烙下深深印痕。从宏观视角诠释华侨教育对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影响,有助于深刻把握华侨教育的兴起、发展、嬗变及其对华侨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华侨华人发展迅猛,必将成为21世纪华侨华人社会舞台的主角。新生代华侨华人资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认真做好新生代华侨华人资源的培养工作。系统地提出了维护合法利益、传承华文教育、完善联谊组织、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理论水平和构建制度保障等六个途径,对新生代华侨华人资源的培养途径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屡屡发生,其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而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长期以来有着对外移民的历史和文化,福建人在海外遇袭事件中显得较为突出。要解决和保障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就必须对海外华侨华人遇袭事件的性质做出界定,并站在人口迁移的角度对福建海外华侨华人遇袭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海外华人社团和海外华侨华人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为保障海外华人华侨的安全和利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Z1)
华文教育是我国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对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施行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它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要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教学和管理中 ,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 ,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 ,对华侨华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其方式方法既区别于国内的大学生 ,又不同于纯粹的外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9.
略论广南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合于当地.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文明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包括人际交流、餐饮文化、节庆民俗、文体活动、宗教信仰、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二元性、亲近性、融入性和永恒性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值得不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文明冲突,抑或社会矛盾--略论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与当地族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国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0-77
二战以后,东南亚各地相继发生各种族群冲突和排华事件。引发排华的最主要原因,是华人与土著民的经济地位差距。不同的宗教文化习俗、共产主义运动和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也对族群关系发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些引发族群冲突的因素日益消融,华族与当地土著社会的关系逐渐改善,东南亚族群关系基本上呈和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地区复杂的民族构成造就了当地民族关系的多样性,以"共存-分离"模式可研究各民族相处的基本方式.东南亚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共同性决定了各民族共存的基础,而民族文化天然具有的排斥性以及不同层次的民族群体在认同上的错位,则为分离性民族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还有不少处于中间状态的民族关系.而全球性条件下文化要素的凸显,更加强了东南亚文化整体性与碎片化既对立又统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何平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61-74
云南与东南亚地区山水相连,历史上,在其他地区的中国人从海路进入东南亚的同时,一些居住在云南的操汉语云南方言的汉族和回族的居民也沿着陆路进入东南亚,并定居在那里。这些云南人是什么时候和因什么原因迁到东南亚去的?他们在东南亚的发展情况又如何?本文对这个颇具特色的群体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14.
廖小健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1):61-65
当前开展东南亚华人工作的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调整放宽华人政策;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包括,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疑虑、有关中国负面话题的影响以及华人面对的各种问题。建议加强联谊沟通、华文媒体宣传、对象国研究等工作,同时要切实把握处理好华人国籍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林丹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8-84
东南亚华文女性写作近年来已蔚然成风并产生一定影响。但受其所处的特定华文生态之诸多因素影响,她们的作品大多缺乏揭示事物本质的思想与笔力,缺乏批判现实的深度与力度;对男权传统观念与文学话语的沿袭,从根本上消解了女作家写作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立意的庸常与视角的狭小带来叙事格局的小市民气,文风流于街谈巷议,文本缺乏艺术独创性与震撼人心的典型意义,这是阻碍东南亚华文女性写作进入更高思想境界与艺术品位的结症所在。 相似文献
17.
庄钟庆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庄鼎水是菲华社会的知名活动家 ,是推动当代菲华新文学发展的重要人士 ,也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工作的有力支持者。他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点、价值及作用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充分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曹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都曾交织于东南亚,对东南亚社会奋发图强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华族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和久远,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艺和教育方面。目前,东南亚国家正处于黄金时代,东南亚华族社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会,回顾和总结华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国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63-71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李兴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16-19
东南亚国家华人中小企业是东南亚华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因规模小等原因 ,它们抗风险能力弱 ,在经济不景气时 ,经常首先受到冲击。受冲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一些不合理的部分。金融危机中 ,华人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出现 ,专家已就它们的发展或改革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从目前看 ,从产权与控制权及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入手 ,建立现代企业模式是华人中小企业增加抗风险能力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