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礼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代之礼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礼的发展脉络并对西周、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来揭示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鼎盛和转型时期的特征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同义词,我们现在一提到礼,马上会想到一整套仪式:洒扫应对、拱手作揖等。其实那只是礼之文或礼之仪,不是礼之质。礼究竟是什么呢?礼泛指古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或者说,礼就是调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对社会、国家而言就是典章制度,对个人而言就是伦常之  相似文献   

3.
投壶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成 《江汉论坛》2005,(4):98-101
投壶是上古重要的礼乐活动,是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燕饮中用以娱乐宾客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投壶之礼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被人们所秉承传续,但这其中也有增损变迁。本文从《礼记》文本、历代文献记载的发展变化中考察投壶之礼,并从出土文物方面加以实证,从而揭示出中国礼乐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人很容易想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文化。但儒文化的源头何在,恐怕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儒文化的母体应是我国人文始祖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换句话说,儒文化是从舜文化繁衍发展而来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印证。(一)中国素称礼义之邦。作为道德规范总和及儒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礼古已有之。舜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也是礼。虞舜极重礼,遵礼巡狩,修正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遵从三年丧期之礼,设立执掌五伦敦化的司徒和掌管祭祀礼仪的秩宗等。孔子《为政》曾说过“殷因于夏…  相似文献   

5.
先秦礼文化与语言的雅化有直接的关系.从语源上说,先秦“雅言”一词就是指合乎礼仪规范的言辞,是先秦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先秦著作中那些被誉为语言典雅的文本,字里行间都打上了礼文化的明显印记,显示了礼文化对语言雅化的影响.礼文化与雅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礼之“敬”促成了雅言的谦逊、委婉;礼之“别”确立了特殊场合语境中的雅言规范;礼之“饰”推进了雅言的修辞技巧.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之治平天下的途径有四 :礼乐刑政 ,而礼为首。在先秦 ,主要以礼为法 ,其后法逐步从礼中脱离出来 ,但礼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礼法成为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中国虽有着悠久的法制史 ,但与西方的法律制度不同 ,其独特性表现为所谓法不是统一性的行为规范而是差别性的行为规范 ;法本身不是至高无上的 ,而是被置于礼之下 ,是礼的延伸 ;更为重要的是 ,法律体系主要由“礼”与“刑”两部分构成 ,失礼即可入刑。礼之所宜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7.
汤海艳 《船山学刊》2010,(1):198-201
“敬”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随着礼的历史嬗变,“敬”经过了宗教仪式之对神的虔敬以及世俗之礼的“社会角色之敬”两个发展阶段。在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礼文化所培育和强化的社会成员的“敬”情感转化为强烈的“义务的敬重心”.在整个古代中国发挥着巨大的文化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中胜 《江海学刊》2014,(2):184-188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义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早期的观念中,礼分三个层面,相应地,中国早期的文学伦理学思想也有三个层面。最大的礼是"天地之别",天尊地卑,理所当然,文学要遵从天地之序;把天地之序推衍到人间,就成了"人伦之序",文学要厚人伦美教化;进入人与自身的层面,要求调节个人情感,文学则要求节制情感抒发。《文心雕龙》秉承中国礼义文化的基本精神,以礼立体,以礼论文,是中国文学伦理学的早期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9.
儒家“礼”文化基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5,(5):107-111
"礼"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中华"礼"文化基因的遗传密码可以从礼之源、礼之本、礼之用等方面破解.欲究礼之源,可从字源字义、人性结构、社会生活三面切入;欲解礼之本,可从礼的人文性、秩序性、情感性和互主体性四点来阐发;欲明礼之用,可以统观全方位功能,也可细究政治、道德、方法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论礼的意义及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礼之意义古代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以礼治国”,长期被视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利义廉耻,历来是贤人君子追求的美德。国家大事的行止,规章制度的兴废,都须遵据礼的原则;君臣土庶的思想意识、语默动静,不得过越礼的规范。人们从生到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喜怒哀乐,都处在礼的监视之下、设计之中。北渗透或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铸塑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形貌。由于礼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几乎成了传统文化的同义语,因而引起了人们讨论礼的兴趣,以致产生了一门在古代中国特别发达的学问——礼…  相似文献   

11.
对于《礼记》的“礼不下庶人”的记载,学者们大多深信不疑,将它看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特点。其实,“礼不下庶人”是讲具体的礼仪规定的,不能抽象成阶级原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看,庶人都是有“礼”的。目前学术界流行的酬酢之礼不下庶人、庶人无力行礼、庶人假士礼而行、战国以前礼不下庶人、贵族之礼不下庶人、宗法礼不下庶人等说皆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是由于理论前提、思维方式、论证方法等方面的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2.
礼经建筑空间的政治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叙事理论作为叙事学的前沿理论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从文化角度理解叙事,并把古代文化典籍从现代学科分类的割裂与遮蔽中解放出来进行跨学科研究,会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存在大量的空间叙事资源和空间叙事问题.本文对产生空间叙事理论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礼经"做研究,提出古代<周礼>、<仪礼>和<礼记>存在大量的空间叙事资源.礼经的空间叙事从建筑切入,规划了礼制"辨方正位"的建筑空间格局,建立了礼制国家的空间正位之治,规定了礼制身份的空间方位之礼,确立了礼制等级的空问高大之贵.礼制用建筑的空间布局建构礼仪制度,以建筑的恒常特性维护礼制的固定不变,使之成为政治伦理文化的常规.礼经的建筑空间叙事是在时间序列中进行的,政治叙事的空间理论转向为艺术的空间叙事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儒家主张崇礼。中国人历来自称为“礼义之邦”,乃至可以把“礼”看作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标志。荀子在讲到“礼”的时候曾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在这里,“天地”概括了天与地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在黄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农耕文化的特质。其次,对“先祖”的推尊,表达了中  相似文献   

14.
试论荀子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东亚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中国,传播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与其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礼乐文化传承.以荀子的《礼论》和《乐论》为例,解析了其礼乐论的内容、功能及其当代意义.荀子主张以礼治国,以乐化民,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乐文化在东亚地区传承至今,其核心价值依然在发挥着影响.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乐论的伦理政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学术始终将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作为话语主题之核心,儒家乐论即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政治型特征。儒家认为乐“与政通”,能折射出政治之得失与道德之盛衰,因而察乐可以知政。儒家认为礼和乐都具有治国经邦之功能,但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儒家重视乐的伦理价值和政治教化功能,认为乐“通伦理”,可以培育人崇高的道德精神。儒家乐论蕴涵的文化特性对当代民族精神家园之构建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谷建辉  董睿 《东岳论丛》2013,34(2):97-100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以礼制为主导的封建制度主宰下,"礼"既为规定统治秩序、天人关系、人伦关系之法则,也是约制伦理道德、思想情操、生活行为方式之规范。中国传统建筑作为承载社会生活之重要场所,"礼"对其产生了至深至巨之影响。本文从"礼"与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原则之确立、"升降出入"秩序之形成、功能布局之理蕴、等级制度之渊源等诸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的外在实现形式,是中国古代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我国封建王朝在两千多年的延续中通过修订礼典,完备礼制;维齐非齐,明礼以维护等级之"分";礼法结合,以礼入法等方式实现其德治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为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鞋戴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都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人们常说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论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礼的产生 礼是古老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20.
礼的起源和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是中国文化史和经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历代经学中的“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和“通礼”的著作,真是汗牛充栋。清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这类书便达四十七卷之多。在《清通考》和《清续通考》中,亦占有很大的篇幅。二十五史中大都有《礼志》、《礼仪志》或《礼乐志》等。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尤其从西汉儒家独尊局面形成以后,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社会的御用儒家,为了把礼贯彻下去,无不竭尽其力鼓吹礼的神圣与永恒的。解放以前,不少封建利益的维护者,也是打着“礼治”的旗帜,唱着“礼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高调,来抗击现代进步思潮,企图达到复古的目的。他们别有用心地把礼的起源与本质问题弄得一塌糊涂,不是简单空洞地提出“礼源于祭”,就是抽象地认定“礼源于俗”。最近有些文章的作者,毫不掩饰地把礼说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归纳起来的概念,因而不能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它。这是反科学的。本文企图就礼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试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