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不仅深受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也受到不少国外学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美国学者黑尔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评述了其学术观点和研究内容,展示了该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2.
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女性教育对罗马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古罗马共和国早期女性教育为研究视角,对共和国早期的女性教育的背景系统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教育特征和本质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提要]文章提出中亚史与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区域秩序形成有关,在单线社会形态论和文明等级论影响下,中亚成为静态历史地理空间;而中国的中亚史研究则有“外族盛衰连环性与外患内政之联系”的传统,中亚是动态历史地理空间;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河西走廊“绿洲桥”则体现了包括历史中国与周边共享的动态区域性世界,而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区域秩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的亚洲区域性世界消失。“绿洲桥”作为区域关系研究的视角改变了历史研究向来以“中心”为对象的局面,超越了中心对中心、中心对边缘的研究视角,从而突破了东西二元的话语结构,为建构中国自身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可作为理解“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另一层深意。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绿洲研究》是当代丝绸之路学与绿洲学相互交融、既集大成又具开拓性的一部鸿篇大著,其主要贡献为:点线结合,明确界定丝绸之路与绿洲的共生共荣关系;文理结合,以地理学的视角科学地分析了丝绸之路绿洲的生长、发育、消亡规律;中外结合,以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开放理念研究丝绸之路绿洲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我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建设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带国家互联互通和全面合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文化产业支持项目双重支持、重点建设的重大工程,以服务“一带一路” 国家基础建设为目标,针对二千年陆上丝绸之路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分析、管理。它的设计定位是:开放的,服务于科研、教学与政府咨询的综合性基础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理念为开放、便捷、易管理、好操作。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便学者利用丝路沿线综合的历史地理数据资源。(二) 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长时段、综合性问题研究提供平台。(三)利用平台资源,方便学者开发自己的个性化专题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沿线有着大量的文物、艺术品,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沿线所出古藏文契约文书的刊布与研究情况,讨论了这些契约的编号、数量、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古藏文契约文书与丝绸之路上其他民族文字的契约文献,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经济、文化及其互相影响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关系学科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提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中国学者正在逐渐推进中国外交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与中国化。重点考察中国外交研究的三种研究视角,即以结构为中心的分析视角、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视角、以社会为中心的分析视角。然而不少中国学者在具体分析中侧重综合运用此三种研究视角,但是中国外交研究者需要关注不同理论视角在不同问题领域、政策选择以及不同层次的适用性,历史因素、文化与观念等话语,国内结构与国际体系间互动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1.据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历史学家是以他所提出来的原因而知名的”[1]。例如对古代罗马兴亡史的研究,古埃及学者阿庇安(约95~165)的《罗马史》指出,土地问题是罗马共和国末年内战的基本原因;法国学者L.孟德斯鸠(1689~1755)的《罗马盛衰原因论》指出,罗马之所以兴盛是由于实行共和制,之所以衰败是由于实行专制暴政;英国学者E.吉本(1737~1794)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指出,“基督教和野蛮主义的胜利”,破坏了罗马的英勇精神,是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德国学者B.G.尼布尔(1776~明对)的《罗马史》指出,“…  相似文献   

9.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是丝绸之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进一步廓清丝绸之路文学的发端、演进和成熟的全过程,拟从文献学、比较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对先秦至明清时期沿丝绸之路一带的中外各国及地区内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和发生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古代丝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依据它的这种特殊性,大致可将其分为散文、诗赋、说唱、戏剧、小说、神话传说及其他共七类。古代丝路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世界和中国文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王政时代罗马历史的主要资料是古代的传说。但是,在罗马既没有象《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样的世代相传的完整的史诗;而传说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外来的和晚近的成分。此外,后世的学者们又对之作了一些错误的解释,这一切都给研究罗马古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如此,我们如果能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仍然可以向被极端的黑暗所笼罩的罗马古史,投下若干的光亮。下文就罗马古史中若干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中央集权国家开始正式开辟、经营丝绸之路,并将其逐步纳入大一统的国家统治体系。丝绸之路战略地位特殊,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势力长期对峙,激烈争夺的对象,为确保边疆安全、政权稳定,实现中央与边疆的良性互动,经营丝绸之路,就成为关乎国家和边疆安全稳定的战略国策。文章以丝绸之路开辟、巩固时期的汉代为研究对象,从边疆安全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汉在丝路地区的布局、丝路安全防御、后勤保障等军事措施,以期为边疆安全治理模式的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新疆的安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风格学的研究,既是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学者所感兴趣的焦点之一。在西方,风格学的研究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学术传统,成就也比较大。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酉方学者就在风格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对此贡献良多,他在其巨著《诗学》特别是《修辞学》中对风格学有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精辟论述,为西方古典风格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发展规划了基本内容。至于近现代西方风格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人所共…  相似文献   

14.
从精神分析角度对毛泽东进行行为分析,诚如作者所言,"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近乎被神化了的毛泽东进行研究如履薄冰,我相信,如果自己在分析中运用任何来自精神病学的专业术语都是一种不慎重的做法,事实上,这样做还可能适得其反"。但作者也同时认为,精神分析视角仍不失为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自己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学术界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多元研究视角,供今后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人的出行游历的历史中,古罗马迎来了一个新高潮。古罗马时期的旅行不仅获得了古代世界难得的时空条件,即在古代世界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展现其游历行走活动,而且还在近代旅游产生之前的西方旅游史上真正引入了现代人定义的旅游,即以消遣性的愉悦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对古罗马旅游现象的探究有助于对古罗马时空世界的认识,也为加深对今天旅游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提供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7.
和田马钱又称汉佉二体钱,自19世纪末被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但由于历史相对久远,实物发现较少,相关文献的记载也很有限,对其的研究还很不全面。和田马钱是一种西域钱币,处于古丝绸之路上,不仅是中央王朝对西域深刻影响的证明,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所以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广难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难封”是一桩传统的历史悬案。其缘起自汉文帝,汉代的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为客观原因造成,汉代以后的学者则多从主观方面分析其原因。1980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但突破了传统看法,而且从新的视角,以新的观点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热烈和更加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公元前 2 4 1年罗马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的建立到公元 4 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在广袤的地中海区域实施行省统治长达七百余年 ,对罗马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罗马向地中海区域扩张的过程 ,探究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罗马行省的建立是其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学者就不同视角和层次对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进行了揭示。其研究凸显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特征,并体现了视角多样、历史与逻辑统一、紧扣本文又突破本文的特色。但是,研究方法方面的自闭性、本体论方面的本质主义色彩、对预设前提追问的缺失以及对西方哲学新分析工具的拒斥等构成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