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风险得到了重组、转移和再配置.而最终风险能否配置到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身上,实现风险有效分担,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基础.汲取美国的次贷危机经验教训,需要我们全面正确认识资产证券化,加强对基础资产的风险监管,设置风险防火墙,特别是实现商业银行风险有效隔离,以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抗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确界定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关乎资产证券化的立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资产证券化首要环节的资产转移的实质应为浮动担保,由此决定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是以浮动担体为基础架构,通过增设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措施而构建的多元结构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融资方式,在最近一次金融海啸中暴露出了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在资产证券化影响下监管者对金融风险的转移出现了错误判断;其二,对资产池构造方式创新过度放任,并由此导致了大量信用泡沫的出现,加剧了由于次级贷款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程度.针对此情况,各国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积极着手应对,并认为对资产证券化的审视是对这次金融海啸进行反思的核心,提出了金融监管理念的更新--对机构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系统监管.  相似文献   

4.
资产证券化复杂架构的本质核心是实现破产隔离。对于破产隔离的实现,资产的转移方式的选择是重要一环。文章分析了国际上资产转移的几种常见方式,并对我国的模式进行阐释,最后对我国"真实销售"标准的认定做出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5.
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作为破产隔离的核心,真实出售的标准问题在美国长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不断精细,尤其是作为非典型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如果没有办法使未来现金收入符合真实出售的要求,将会使大量的行业被排斥在这种低成本的融资方式之外。有必要在借鉴美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商业上可以成立的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公科 《天府新论》2005,(Z1):63-64
目前法学界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或是直接沿用经济学上的概念,或是简单描述其特征,未能揭示其法学领域的本质特征,增大了实践中的应用困难.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溯源到经济学领域,深入分析构成该词经济学定义的核心词语"资产","现金流"、"证券"、"证券化",并转化为法律语言,可以提出新的资产证券化法学定义.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精巧的结构性融资制度,在增进资本流动性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融资链条拉长而在屏蔽的状态下扩散、积累着风险,甚至引起风险的放大和膨胀,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法律机制,就可能伤及投资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产证券化的过度运用和风险失控.由此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是:从我国试行资产证券化的实际出发,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法律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资产转移是资产证券化区别于其他融资手段的关键,是资产证券化结构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关系着整个证券化交易的成败。分析资产证券化之资产转移的本质和法律特征,探讨资产转移的方式及其构成要件,对我国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立法实践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成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资产证券化中资产类型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方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管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我国已正式开始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本文通过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发起机构主导型,对发起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利益和证券化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并对如何完善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被人们用来转移和分散风险、实施信用增级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它是一柄双刃剑,是一件强大的金融武器,应用得好,可以带来创新和效率,给人们更多的惊喜;使用不当,则祸患无穷。我们对待资产证券化,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小心谨慎地使用,加强使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对其扬长避短,实施安全的金融创新。美国次贷危机表明,资产证券化只是力争在模型上做到了风险分散的完备性,而不是针对市场做到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市场变动并不是资产证券化模型所能主宰的变量,但却可以使资产证券化的利益链条发生断裂或者扭曲,从而引发危机。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决定了资产证券化是否可行和如何进行,制约着资产证券化的成本、效率和风险处理.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活动不仅要倚重传统的法学理论,还要根据具体国情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适度的分析、调查、突破,进而构建专项的证券化法律制度,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运作.  相似文献   

13.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达到激活企业资产,完成融资的目的.以大庆市热力公司于2015年年末发行的29亿元债券为例,简述企业如何利用资产证券化业务达成融资目的,并提出现阶段企业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的困难及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看,资产证券化能够为银行带来资本充足率改善、风险水平降低等效应。但有研究表明,实践中资产证券化带给银行的影响可能是中性的。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深入分析与考察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效应,对于合理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资产证券化与资本充足率、风险水平之间关系的考察表明,资产证券化的确能够起到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银行风险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韩国政府通过法律先行主导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推动了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韩国<资产流动化法>主要就资产证券化的总则、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主体、资产流动化计划的登记及财产让渡、流动化专营公司、流动化证券的发行、补则等内容进行了专章规定,允许广泛的资产证券化创始机构主体;赋予债务人异议权;明确规定资产的移转不是担保交易;并对资产管理的委托、管理和资产管理人的破产、资产流动化计划的登记及财产让渡的登记和登记文件的公示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可以与之相配合的法制环境,在参与主体范围、管理登记制度、发行规则、交易场所、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局限.目前,资产证券化被分成两个部门(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分别审批监督管理的产品,造成了资产证券化规则的不一致和不健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展开还面临着诸多法律空白和繁琐的法律障碍.我国有必要借鉴包括韩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立法经验,走法律主导市场这种模式,对资产证券化单独立法,从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人、投资人及其他中介人,构成资产证券化业务价值链。该链条不同环节的参与主体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不同类型的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联动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进行监控。各监控部门在监控中所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构成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链。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房地产投资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本文首先对我国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研究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的现状和发展障碍,最后结合次贷危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经验教训,从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中介服务机构和信用评级体系等方面提出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跃平 《学术论坛》2007,30(7):96-98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不同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不能把资产证券化定位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工具.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该着眼于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上,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2):26-32
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在逐渐壮大。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主要归属于银行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框架基本上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接轨,但是仍然存在监管不足现象。本文使用微观银行学的方法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讨论它的监管问题,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抵消存款市场对投资策略的影响,表面上看它可以帮助银行化解流动性风险、甚至允许银行的投资策略回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实际上资产证券化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呈现出“跷跷板”的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就会增加信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实际上又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对于这种情况,存款保险制度无法带来改变,资本要求可以保证银行的投资策略回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对于流动性策略却存在监管盲区:当流动性资金的规模处于一定区间的时候监管机构不会觉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鉴于此,未来的监管改革应该顾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尽快完善金融市场、降低系统性风险;第二,应该关注银行资金的存续时间,甚至把存续时间也作为监管资本的一个依据;第三,应该增加对金融市场的统计调研、关注市场动态,尝试建立风险预报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田茂兴 《理论界》2006,31(12):99-100
不动产证券化通过中介机构和信托制度实现了风险隔离的功能,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投资工具。不动产证券化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尚属空白,尽快制定《不动产证券化法》,初步构建我国的不动产证券化法律制度,需要深入探讨不动产证券化的标的等基础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