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时,着重解析了剥削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利用宗教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使宗教具有了麻痹和腐蚀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消极作用.这是"宗教鸦片论"产生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现在历史上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中仍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宗教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
把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而又审慎地处理好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关系,坚决地反对伪宗教和邪教;消除信教群众对"适应论"的误会,积极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适应各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而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这一客观事实 ,是宗教的内在本性 ,也是宗教得以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 ,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上述规律的逻辑必然。但是在讨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时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种适应是有层次的 ,即宗教有神论的核心教义不会改变 ,而宗教的外层结构——人、物、事等方面是能够、也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宗教政策。本着爱国爱教的基本方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视角下,探讨宗教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宗教必须也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实践上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时期我国宗教工作的目标。(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无神论、砸碎束缚人们思想的一切精神枷锁、采取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等比较合理和美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历史上任…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以虚幻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体系,它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性,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宗教自身需要,也是信教群众要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环节,宗教活动要有其政策保证和法律保障,要正确引导,按其规律办事,打击邪教,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8.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2):16-18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长期存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与社会主义有相适应的政治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过程中,党和政府是主体,要积极作为,发挥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不断地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它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现阶段我们对宗教及宗教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行动指南,它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宗教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必定加快,不了解世界各国宗教的最新进展,就不可能了解各国的文化进展,在此背景下,加强宗教和宗教哲学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1.
“和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我们党处理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在思维方式上纠正过去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上过分强调“斗争”的偏差;有利于化解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一道,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宗教大国,信仰宗教者约有两亿人,引导宗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团结宗教人士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可行性分析,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和教师满意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把以人为本、竞争、法制的市场意识贯穿到学校管理体系中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15.
“文化史”是研究者以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至于什么是“文化的眼光”,这就要回到一般所谓“大文化”观念上去。“大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历史研究中,文化与文化史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们的地位必须在历史的语境中,由人类实践活动的坐标系来确定。来自新文化史的启示,对于人们思考文化史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具有积极建构意义,但与此同时,文化史研究者也应警惕新文化史内在的隐忧,借助新文化史提出的问题思考文化史研究的走向:首先,新文化史并非文化史发展路径中必经的一站,二者学术旨趣相近,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不能相互替代;其次,文化史必须从它在后现代主义——新文化史那里所能找寻到的认同点中谨慎选择,在“再现”与“建构”、“想象”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至于矫枉过正;再次,文化史必须致力于碎化历史与总体史的制衡。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一个学界中人 ,只要是以学术为业 (无论是从事高校教学还是科学研究 ) ,都应坚守基本的学术伦理 ,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所谓学术伦理 ,就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 ,举其要者 ,如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学术成果 ,通过注释、征引等 ,在有序的继承和创新中推进学术。身为学者 ,至少不能在著书立说中出现抄袭剽窃的问题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坚守学术伦理 ,是一个学者之所以能成其为学者的道义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铁映院长不久前在《关于学风问题的一些思考》中提出 ,“学问可以高低并存 ,学风却不能正斜共处” ,可… 相似文献
18.
宗教现象穿越了自古迄今人类的一切时空存在。人类一切的精神文化都能找到宗教的影子。宗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有益于人类文明进化。中国民间社会中蕴含有丰富的宗教心理和情结。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在当代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观察世界的宗教问题,必须把握宗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夏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23(3):53-56
对歌是遍及雪域西藏及其周边各民族地区的一种伴随仪式而展开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它既是人类顺应天时、萌发春情、祈盼丰收的仪式颂赞和群体倾诉,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文化关联,又是跨性别、跨地域、跨社会集团的交流方式和联姻手段,体现了社会群体之间的血缘与文化的联合。 相似文献
20.
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彦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25-26
尽管宗教是一种表现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宗教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着极大的可能性,只要方向科学、正确,措施得当、可行,宗教也能成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