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腐败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不是那种通过明确的目标行为即可消除的机能障碍。其社会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欲望是人类的本性,有其深厚的人类学背景;二是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殊恩宠关系的表现,家族主义容易使人偏离普世主义的规范。在今天,如果强调理性、成就和普世主义的态度,如果理性导向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和法治观能占主导地位,那么腐败程度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认为,公职人员腐败与否是现实国家与理想国家差别之关键;公职人员腐败是社会一切弊端之源,公职人员腐败之源在私有制,私有制之源在私有家庭和男女不平等。柏拉图提出了消除公职人员腐败的措施:实行男女平等,实行共财产、共夫共妻共子女的公有制。这一思想尽管有其脱离实际和过于激进之处,但也蕴含一定的积极意义,其积极方面可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于"体育腐败"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针对当前体育腐败的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探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滋生蔓延的环境,进而提出消除体育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传利 《中华魂》2014,(15):23-26
长期以来,学界和政界流行市场手段是消除腐败的灵丹妙药的观点。只要某一领域出现腐败现象,一些学者和官员往往不假思索地、习惯性地开出“市场化消除腐败”的药方,似乎只要在这一领域坚持市场化改革,就能消除此领域的腐败或者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腐败可概括为经济腐败、政治腐败与作风腐败三类.与腐败之产生、膨胀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四:需要与匮乏为其生存因素;贪欲与权势欲为其人性因素;权力结构的不合理与有效监督的缺失为其制度因素;而道德的低下与信仰的空白则为其精神因素.尽管我们不可能将腐败清除殆尽,但却可以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疏导、监督与改善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  相似文献   

6.
论权力制约与根治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权力制约原理的分析认为,权力制约的适用性预先假定了现存体制下权力滥用的存在,并且权力制约只能“制约”权力滥用和腐败,因而没有触及到腐败的物质根源。权力制约本身不能根治腐败。腐败的实质是以寻租为目的的公共权力滥用。要根治腐败,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四条途径,这四条途径最终可以归结为消除税源和广义权力制约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元素对期权腐败的产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诱掖作用,其中当官发财、违规逾矩、感恩图报等是期权腐败产生、对贪腐行为容忍乃至放纵的思想根源和犯罪掩护。防止期权腐败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制约,加大惩治力度,还要努力消除传统文化中助长其滋生和蔓延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腐败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转轨本身产生出过多的任意处置权和寻租空间。由于任意处置权这种公共权力的存在和寻租空间的扩大,导致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这就造成了日益猖獗的腐败行为。对腐败的治理,需要从各个可能方面阻止腐败产生条件的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产生的根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9.
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消除这一毒瘤,我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严打.但是严打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我国的腐败问题正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文章运用经济学对于出现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腐败的危害进行经济学的解析并提出消除腐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腐败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转轨本身产生出过多的任意处置权和寻租空间。由于任意处置权这种公共权力的存在和寻租空间的扩大,导致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这就造成了日益猖獗的腐败行为。对腐败的治理,需要从各个可能方面阻止腐败产生条件的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产生的根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反腐败论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反腐败靠什么 ?反思现行反腐败机制 ,正视现实、借鉴历史、探求理论 ,走出重刑主义误区 ,正确认识刑罚在惩治腐败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编制严密的制度之网是反腐败的基本保障 ,严密的制度包含对公职人员监控、提高公职人员素质、健全惩治腐败制度等内容。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实现途径离不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两大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南京市三级医院腐败现状,探讨行政人员对腐败心理成因及廉政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为优化医院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南京市7家三级医院的510名行政人员进行随机调查,包括对腐败问题、腐败心理成因的认知情况和廉政文化建设优化措施三方面内容,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行政人员在腐败心理诱因、纪检部门监督力度和制度完善性,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认知差异。调查显示,医院行政人员对腐败者腐败心理成因认知相对统一,也反映出医院反腐防控存在问题,并明确提出廉政文化建设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 ,在我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我们党和国家对腐败现象的斗争态度越来越坚决 ,手段越来越严厉 ,然而腐败现象却久遏不止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我们放松了对人民群众 ,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党三代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 ,尽管执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但反腐倡廉始终是他们治党治国的基本国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他们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腐败、遏制腐败 ,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腐败的实质和核心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腐败现象的收益成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腐败还是微观层面的腐败,成本均大于收益,因而在微观上建立惩戒腐败和廉政激励机制、在宏观上完善制度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从权力的本质属性论证腐败的本质属性及其产生的根源。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权力只能为人民服务。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的意识存在与人的“欲求”的结合。中国现在的腐败现象绝不是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性质的腐败。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 ,必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真正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7.
论人性的基本倾向与反腐败制度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为"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建立这种制度体系,还需要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关于腐败成因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说",深入探讨人性及其与腐败的内在关系等问题.对人性的判断是建立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决定着不同的治国思路和制度设计取向.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证明:自私自利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倾向,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基础;掌握公共权力且缺乏有效的客观监督制约是腐败赖以发生的外在条件,所以就反腐败而言,法律制度比道德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虽然人们普遍承认俘获和腐败是政治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但迄今还没进行什么系统性的努力对其进行辨别、分析和衡量,也未能区分出其原因及后果有何不同。俘获与腐败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要求我们既要认清俘获与腐败内在互补和相互渗透的必然性,同时也要准确辨识、分析和衡量俘获与腐败的区别。以政府与私人关系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重新定义俘获与腐败作为比较分析的基准,探讨了俘获与腐败在产生原因、作用方式、影响结果和治理策略等方面的差异性,然后结合我国转型时期的现状,提出我国治理与防范俘获和腐败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制度、人格、文化与腐败的滋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的并发症。在诸因素中,制度、人格和文化构成一条催生(遏制)腐败的因素链。遏制腐败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但又不可忽视塑造健全人格,建设健康文化对防治腐败的重要作用,必须多维反腐。人类改善制度--人格--文化状况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决定了人类必须恒久反腐。同时,各国制度--人格--文化状况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各国腐败问题的特殊性和反腐败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公众清廉感知是近年来廉政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议题,然而,现有研究忽略了社会公众内部的阶层差异性。对2016年度全国廉情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公众的社会阶层地位与政府清廉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总体上呈现出倒U形特征,中间社会阶层的公众对各级政府的清廉感知水平显著更高。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在腐败容忍度、反腐败满意度、腐败经历和感知信息来源渠道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其清廉感知差异的重要内在影响机制。近年来政府反腐败努力得到了绝大部分中间社会阶层群体的认可,但下层社会公众对各级政府清廉感知水平更低的情况说明,必须进一步优化反腐败策略,更加注重解决基层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