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书信集》附录收有鲁迅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致“编辑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记录了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迫害进步作家的罪行,谈到关于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等问题,是一封内容十分重要的信件。但信中提到的这位“编辑先生”是谁?是哪个刊物的编辑?信中所说的《科学新闻》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关于《科学新闻》所载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的消息是怎么回事?由于一直未能找到这位“编辑先生”,《科学新闻》这种杂志也一直未能发现,所以对此信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更是茫无所知。在一次访问端木蕻良时,端木蕻良偶然谈到,这封致“编辑先生”的信是鲁迅写给  相似文献   

2.
《解放军报》1984年2月23日曾发表《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的报道。从此,鲁迅直接死于肺结核这个由来已久的结论动摇了。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写下这个题目,便想起《鲁迅传》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先生发表在2008年8月15日《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我们今天如何评价鲁迅》。文章说:"我不是说鲁迅不可以批评。鲁迅也是凡人,  相似文献   

4.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全国文化界,特别是文艺界都积极进行各种纪念活动。我在广州中山大学和上海地下文化活动时期,都间接地和鲁迅先生有某些联系。在解放后五十年代,我曾应严文井同志的约稿,写了一篇简短的纪念文章。值此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之际,我又写了这篇既是纪念又是回忆鲁迅先生的短文以表示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忆念的心情。  相似文献   

5.
在前些年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中,有的学者指责“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着眼于对旧世界的破坏,割断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论据之一,便是鲁迅1925年在答复报刊征求青年必读书目时说过,他对此“没有留心过”,所以“说不出”。鲁迅先生提倡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而应多看外国书。这一意见曾引起当时很大的社会反响。我以为,这种对鲁迅的批评,是对鲁迅先生文化观的曲解。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6.
鲁迅东京故居考辨□李森鲁迅先生自1902年东渡日本,1909年回国,其间除1904~1906年在仙台学医,1906年曾短时回国外,前后在东京居住了约五年之久。在此期间,曾数次迁移寓所,日本鲁迅之会的朋友们曾做过一些考证。笔者参照周作人、许寿裳的回忆文...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伟大的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噩耗传来,举世致哀。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哀悼文章,深情缅怀鲁迅先生光辉战斗的一生。阿累的《一面》,就是当时许多悼念文章中杰出的一篇。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出版的《中流》半月刊一卷五期上。 《一面》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一九三二年秋某日作者在内山书店遇见鲁迅并接受鲁迅赠书的动人情景。热情地赞颂了“伟大的人民公仆”鲁迅先生站在前进行列的最前面,同情、帮助劳苦大众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和关怀、激励劳苦大众起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予鲁迅的崇高评价。什么是方向?敬爱的周总理说过:“鲁迅先生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里就说出了鲁迅先生的方向,也即是鲁迅先生的立场。鲁迅先生最痛恨的是反动派,对于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所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是对于人民,我们就要如对孺子一样的为他们做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的为人民服务。”由此可知,所谓方向,包括着反对谁,为谁服务和由谁领导这样三个根本的原则问题。毛主席称誉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自然是指他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鸭的喜剧》是现代文学史上纪实性色彩非常浓厚的名篇,这篇小说在最初发表之后,还曾被鲁迅先生加以多处修改,但这些修改迄今还从没有得到过校对和整理,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些修改中,有一处地名的变动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便是鲁迅把最初版本中的"爪哇"一词改为了"缅甸",这处地名修改显著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严谨精神。  相似文献   

10.
《绛洞花主》是陈梦韶先生在二十年代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剧本。“绛洞花主”是贾宝玉的别号。一九二六年秋,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第二年一月十四日为《绛洞花主》剧本作《小引》。鲁迅《小引》的手迹,由梦韶先生珍藏着。一九五四年,梦韶先生著《鲁迅在厦门》(作家出版社出版),将鲁迅《小引》影印在该书前。一九五七年,《鲁迅全集》注释本又将《小引》收入第七卷《集外集拾遗》。注释本说:“本篇当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最近,复旦大学、上海师大、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12.
1936年,我在上海从事新文学运动。10月19日上午,住在一起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鲁迅先生逝世了。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快呢?因为我们旁边住着一位木刻家力群同志,鲁迅先生一逝世。就有一辆汽车来接他去为鲁迅先生画遗容。 鲁迅的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里,悼念活动举行了三天。这三天我跟同房间的搞新文字运动的同志每天都去参加悼念活动。殡仪馆那里真是人山人海,一条马路都断绝交通了,外国巡捕在维持秩序。给致哀的人  相似文献   

13.
王吉鹏  孙丽凤 《殷都学刊》2009,30(1):104-106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驳论手法简论崔旭光鲁迅先生杂文的思想性历来受人推崇,但他的驳论艺术却少有人提及。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作一简单论述。该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5.
蒋光慈与鲁迅的一段史实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后记》中写道: “现在使我记起了蒋光慈先生。” “事情是早已过去,恐怕有四五年了,当蒋光慈先生组织太阳社,和创造社联盟,率领‘小将’来围剿我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大意是说,鲁迅向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并非孤立的历史现象.他是文学的,又是政治的,而且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就以香港同中国大陆来说,其鲁迅研究的姻缘关系,是十分密切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溘然长逝,恶耗传来,香港同胞反响强烈,各报刊均载讣告与悼念文章.在此之前,香港当然也偶尔报道鲁迅的活动,特别是鲁迅在广州及亲到香港讲演时,曾有文章谈论鲁迅,但算不上学术研究,评介鲁迅最多的是在鲁迅辞世之后从1936年至1941年,人们都沉浸在哀悼“民族魂”的一片泪海之中.不少文章带有浓烈的悼念意味.其中以毕明的《悼鲁迅先生》最有代表性.他称鲁迅为“中国文坛的巨人”、“东方弱小民族革命斗争的领导者”.由于鲁迅精神沟通了海内外的“中国心”,所以有些文章直接挑明,今天追悼鲁迅,“更要坚定地勇敢地接受其遗志,促进民族阵线之巩固与迅速建立太平洋的集体安全制度,与世界上一切的恶劣势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以他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冲锋陷阵,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文坛的瑰宝,我国人民为有鲁迅和他的著作而感到无比骄傲。正如韩愈所吟咏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的著作将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鲁迅先生杂感的脍炙人口,是早有定评的。今天,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同时,仅就鲁迅先生和小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20.
谢泳先生曾编过一本题为《胡适还是鲁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乍看封面上这一选择问的书名,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在心中答道:是胡适.也是鲁迅。读完书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尽管书中所辑文章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差别还很大,甚至针锋相对.但就各位学者所引用和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我似乎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