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性自我观给现代个人和社会带来所谓解放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离不开对现代性自我的反思.现代性道德是和现代性自我相伴产生的.因此,从道德哲学层面反思现代性自我对解决现代性自我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依次从现象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了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道德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困境产生的理论根源:现代性道德哲学的内在逻辑--祛目的论,以使道德内在化;重构现代性自我的可能途径:重释德性道德传统,通过叙事重构现代性自我.  相似文献   

2.
张曙光 《学习与探索》2006,3(1):136-143
人的自我中心与理性是现代性的两个主要推动力和特征,也是后现代着力批判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与现代"理性"具有种种复杂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现代理性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理性只有重新获得德性维度和反省能力,才能在促使人的自我中心的发展之后,与感性和信仰一道,超越人的自我中心.而个人生活的重新社会化同时也是新的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则是现代性问题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3.
启蒙现代性智识所指引下的世界秩序强调自由、民主、人权,成为既有国际事务裁决的道德标准。这种标准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的或经济的衡量,仅能够反映个体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利益却无法反映个体对于公序良俗、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深刻反思了这种理性至上的伦理思维,人类的文明实践指明人类需要兼具理性与德性的伦理基础,全球政治实践需要理性思维,亦需要崇高的道德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了人类构建公序良俗的“公正世界”的蓝图,有效地克服了启蒙现代性理性至上的伦理思维给予现代人的人文危机,勾勒了人类美好生活的未来愿景。  相似文献   

4.
邹珊珊 《浙江学刊》2004,(2):103-107
卢梭是思想史上较早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人.他以古典共和国非功利德性和自由的概念基础对当时的启蒙思想进行了批判.这种以古代对抗现代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古典伦理政治观的回归.然而,卢梭在反思现代性的同时却陷入困境,虽然卢梭努力借用古代的思想资源,他所有恢复伦理政治观的努力并没能抵挡现代性的浪潮,因为卢梭所使用的概念同样背离了古代原初精神.当近代政治哲学的根基发生转变时,卢梭无法离开这个根基进行反思批判,这也是所有近代政治哲学难以逾越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黄红生 《探求》2007,23(3):23-27
理性启蒙、市场自由、货币交换、世界交往等现代性内在地包含着走向现代性所承诺的价值目标的反面的潜在趋势。避免这种趋势也就是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代价,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现代性辩证法的直接导向。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遵循现代性辩证规律,把握现代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建构中国的现代理念,解决市场分化与社会整合、贫困与富裕的矛盾,能够自觉地促进现代性在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5,(5):26-32
卡莱尔·科西克是欧美学术界较早地关注和研究现代性问题的思想家。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以及哲学家批判性反思的自觉意识,使得他不但能够洞悉现代社会作为普遍化操控系统的异化本质、现代政治的异化和冰冷的技术理性,还能揭示出莫名的黑暗势力导致的现代人与世界的全面异化、现代性贬损人的物质主义及由此造成的现代人的精神蜕变以及人性边缘化所导致的人的本质的丧失,并最终揭橥作为现代性危机根源的虚无主义和暂存性这一现代形而上学神话的深层机制。科西克指出,要克服现代性的危机就必须用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抵抗虚假意识,用辩证推理摧毁现代性的神秘,以革命的-批判的人类实践摧毁伪具体,以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育林 《探求》2005,42(2):72-75
人的现代化就是人获得现代性和人的本质的确证的过程。现代性自身并不必然就是正确性、真理性。因此,人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培养人的现代性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现代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凌静 《社会》2018,38(5):1-40
对现代个体生存体验的关注是齐美尔现代性思考的重要特征。随着货币经济在现代社会的日益繁荣,货币逐渐将其自身的品格渗透到现代人的心理层面,影响现代个体行为,塑造独特的现代性体验。可以说,货币成为“货币”的过程,就是现代人获得其现代体验的过程。都市体验是最为典型的现代性体验,都市人是“忧郁的栖居者”,厌腻态度构成了现代人“忧郁”的内核。而在冒险体验与陌生体验中,蕴藏着现代个体保持独特个性、对抗货币逻辑的可能。通过“货币”,齐美尔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生存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终极价值的问题--在看似碎片化的现代性体验与人类的总体存在方式之间,齐美尔提供了一条经由“货币”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国银 《学术交流》2007,1(6):35-37
人的发展与人的德性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德性表现;不同的德性追求又内在地推动人发展的不同样态。所以,从历史态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从伦理反思的角度揭示人发展的伦理本质,不论是对人的发展还是对伦理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性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方面,人对德性的追求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赋予德性以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这涉及到自爱、友爱,营造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生活理想样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人需要自爱也需要友爱,德性人的自爱是对自身灵魂当中高贵部分的实现活动的爱,本真意义上的友爱是德性人之间的出于德性的友爱。德性人之间的共同生活是通过友爱的方式来维系的,而德性人之间的友爱也需要共同生活来实现和完善,对自身德性的爱和对朋友德性的爱是从自爱走向友爱的关节点,友爱的共同生活是一个完善的共同体中的德性人的理想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1.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内容.贷款利率水平、通胀率水平、房价水平与中长期居民消费性贷款水平进行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仅仅是相对较为明显,房产价格尽管对消费性信贷具有相关性,但是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性信贷增长之间的影响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住房公积金、建立住宅储蓄银行制度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宏观信贷调整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土地冲突,一是在城郊和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土地征收而发生的土地冲突,二是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为农地权益归属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冲突,也服从完全不同的两种土地政治学.而就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之间的冲突而言,在取消农业税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冲突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划分,了解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围绕农村土地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6.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意志本身必须受到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内在因素,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外在因素,由此来保证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热的背后,存在着若干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将企业年金简单化、短期化和技术化的误区。国外企业年金发展中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复杂性和职工的高度敏感性。即便是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习惯于遵循规则与法制  相似文献   

18.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19.
组织生活在根本上具有价值性质,对组织生活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实践过程.价值冲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内在于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的过程之中.管理价值冲突的原则是一种正义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正义地管理组织生活的各种价值冲突,是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有的价值冲突都存在着对组织整体发展的一般关系,都涉及所有价值主体的共同本质要求,因而存在着管理所有价值冲突的普遍正义原则.价值冲突的性质类型不尽相同,这决定了管理它们的具体正义原则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的管理规则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完善的政府管理规则系统是政府管理自身的基本工具之一.中国政府管理的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则系统和非正式规则系统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与政府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党内法规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领导力量,虽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在法律和行政系统规则规定的框架内运行,但中国共产党的规则对政府尤其是政府中的党员领导干部起着约束作用.非正式规则可分为与正式规则相客和与正式规则相悖两种:与正式规则相悖的规则又称"潜规则",它是非正式规则系统中产生负面作用的一方;有些非正式规则也能发挥正面作用,如有时能提高执政效率,弥补正式规则的不足等.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正式规则应该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行为规范,以保证公共行政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但非正式规则也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那些符合公众利益的有积极作用的非正式规则上升为正式规则,并且限制非正式规则负面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