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楚”不是国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陈涉世家》有这样两句话:“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过去,史学界和文学界大都把后一句“号为张楚”译为“定国号为张楚”,因而也就称陈涉为“张楚王”。有人曾对这种解释提出过异议,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再版的王伯祥的《史记选》,一九八六年五月第七次印刷的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仍然把“张楚”作为国号,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2.
谈到秦末农民起义,常引用一段重要史料:“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陈胜吴广商谋起义时的内心活动。然而,对其中“死国”的“国”究竟何指,历来解说不一。有的把“国”解释为“起义”,有的解释为“政权”或“国家”,有的则笼统地意译。我认为,这些解释不确;这个“国”应是“楚国”的简略语。  相似文献   

3.
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评价,涉及到《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几处训诂问题。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入手,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君奭在《司马迁写〈陈涉世家〉是想为农民起义领袖立传吗?》(简称君文,见《吉林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一期)一文中说,刘邦“过去是打着陈涉旗号,以奉‘张楚’正朔而兴起的,要肯定他们这个汉王朝的合法性,那首先就得承认也是布衣出身的陈涉的合法性,所以为陈涉立传实际是为了给刘邦立传。”因为刘邦也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作者接下去就说:“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与刘邦正表现了阶级立场的一致,他是站在西汉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来写《陈涉世家》的。”  相似文献   

5.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汉书·陈胜传》同。关于这一阳城的所在地,前人共有三种说法:《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和张守节《正义》认为是秦汉颍川郡的阳城县,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境。《陈胜传》颜师古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汝南郡的阳城侯国,故治在今河南商水(一作汝南)县境。唐以后多数著名学者如胡三省(《通鉴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齐台南(《官本汉书考证》)、钱大昕  相似文献   

6.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扫除了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使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多少有了一些进步,很鲜明地体现出了农民战争的动力作用。秦末农民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里着重就前一阶段陈涉、吴广领导的起义。进行一些初步试探。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秦末农民战争,正是这种阶级斗争最高形式的表现。著名领袖之一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跟陈涉在一起耕作的,还有许多“佣者”。所谓“怅恨久  相似文献   

7.
一古代民歌,发之于歌咏。唱起来都带着泛声的语助词,而录之竹帛之时,有的连语助词一并录下,有的则将语助词省略。因为古代书写工具不便,记载尚简,同时古人也明白这类语助词并无实义,即使删去,也不害义的缘故。《史记·孔子世家》所记《接舆歌》有“兮”、“也”二语助词,而《论语》中则无之;《史记·乐书》所记《太乙》、《天马》二歌都有“兮”字作为语助词,而《汉书·礼乐志》所录则全部删去,都是证明。只是到了诗歌由口头创作转为只供诵读吟咏的书面创作之时,语助词的有无才体现着形式的同异。  相似文献   

8.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9.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字,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说,周公“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鲁周公世家》中还明确地指出了《无逸》的主题思想;“为人父母,为业至久长,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无逸》篇中,周公反复告诫成王说,治政之道  相似文献   

10.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对此说表示怀疑的,始于北宋欧阳修的《易童子问》,而清人崔述作《洙泗考信录》,专有《辩作<易传>之说》一篇,论之尤详。近人论《易传》作者,多援崔氏之说,但也有加以驳正的。如日本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其《孔子世家》考证引崔述语,逐条反驳,并历引《战国策·秦策》蔡泽语、宋玉《小言赋》、《荀子·大略篇》、《礼记·乐记》、《韩非子·外储说》、《新语·道基》等篇及《淮南子·缪称》,证明《易传》流行久远,为各家引  相似文献   

11.
《陈涉世家》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文章开头一段叙述了陈涉的出身和抱负: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志。’拥者笑而应日:“若为佣新,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磋乎,核各安知鸿鹅之志哉!”其中的“相”字,语文教材没有注释。也有的选本不释“相”字,而是串解“苟宜贵,无相忘”一句,说这句的意思是“咱们中间,如果将来有谁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这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代表。陈永汉主编的《史记全译》译为:“要是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咱们一起干过活呀!”发表于(语文教学通…  相似文献   

12.
庄辛《谏楚襄王》考校──兼论《新序》的史料价值(续)赵逵夫一八,蔡侯之事故是也。《战国策》作“蔡圣侯之事因是已。”按:《新序》中三处均作“蔡侯”,《战国策》作“蔡圣侯”或另有所据。鲍彪以“《春秋》和史传无圣侯”,改“圣”为“灵”。加上《史记·管蔡世家...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邢昺疏:“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将“畏”字理解为“畏惧”,其误显然。杨伯峻《论语译注》解“畏”为“拘”,译为“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意义理解虽前进了一大步,但释“畏”为“拘”,仍未属达诂。其实,“畏”应破读为“围”。“畏”属影母未韵,“围”属喻母微韵,二字音近相通。《韩非子·难言》:“仲尼善说而匡围之”,《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围于匡,颜色不变”,《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匡人简子以甲士围  相似文献   

14.
《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的论赞中有“盖孔子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一句,主伯祥先生在《史记选》的注释中说: “子羽,孔子弟子澹台灭明之字,状貌甚恶,而有贤德。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着重号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一提丧家狗,都知道是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丧读去声。据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黄山谷诗补注》中考证,此语原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狗”,据《史记集解》引王肃语及《韩诗外传》,本读平声,系指丧事人家之狗。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诗:“顾我今成丧家狗,期君早作济川舟。”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一百三十篇,共分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均为人物传记。但这三种体例之间的区分界限是什么?太史公依据什么标准,分别对人物加以编排?譬如说,秦、秦始皇、吕太后为什么立本纪?孔子、陈涉、外戚为什么入世家?吴王濞、淮南、衡山王为什么编列传?等等,历来聚讼纷纭。或认为《史记》为体不纯,自坏家门;或认为作者在体例安排上自存褒贬,寓意深刻。两种意见,实际上都是对《史记》体例的否定。我们认为,《史记》体例的安排是有其客观标准的;其中对人物固然有褒有贬,但与体例编排无关,列于本  相似文献   

18.
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七年间,我曾写作《战国史事丛考》二十多篇,先后发表于当时上海的《东南日报》副刊《文史》和天津的《益世报》副刊《史苑》上。其中有《楚怀王灭越设郡江东考》一篇,根据黄以周《史越世家补并辨》(收入《儆季杂剧·史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断言越国灭亡予楚怀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6年,否定了《史记·越世家》楚威王“大败越”而“越以此散”之说。其实这个见解,并非首  相似文献   

19.
幽厉继出,王室中衰,周天子成了徒具虚名的诸侯头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面礼乐废,诗书缺。面对“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候出”的形势,孔子力挽狂澜,游说各国,竭力鼓吹“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以下凡引《论语》文句,仅举篇名。)的礼治原则,宣扬“克已服礼”(《颜渊》),主张“兴灭国,继绝世,  相似文献   

20.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论者往往解释说,这是谪发闾左去戍守渔阳。为什么作为贫弱的普通民众的闾左会沦为罪犯而被谪发呢?这是长期以来所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的研究者试图说明这个问题。卢南乔《“闾左”辨疑》(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一文指出了这样两点:其一,闾左是“七科谪”之一,因为晁错、应劭说秦的“七科谪”的时候都提到了闾左;其二,《史记·大宛列传》张晏注所说的“七科谪”,其中六科与晁、应之说相同,只有一科不同,张晏说里没有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