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京理发记     
朱琦 《中外书摘》2000,(4):47-48
鼻毛长出鼻孔时,我便想起第一次在东京理发的狼狈情形。我的鼻毛原本不出鼻孔,但自从那次被剪之后就不老实起来。  相似文献   

2.
吴霜 《中外书摘》2000,(1):44-45
葛莱丝是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富有倔强执拗的性格特点,她什么事儿都敢做,什么事儿都要做。当然,她也有她的矜持,一般说那种蹦蹦跳跳的事儿是不屑去做了,如果她想做的话——我怀疑她有没有这种能力——她大概已有八十六岁了。  相似文献   

3.
1972年底,我从江西一个山沟沟里调回北京,结束了三年零一个月的“五七战士”生活。学院“文革”中被撤消,并没恢复,我是沾了妻子的光才回来的。她是医生,我是汉语教员,这证明我小时候父亲要我长大当个“科技人员”是高瞻远瞩的。这一年我39岁,正是父亲去世的年龄。  相似文献   

4.
戒烟     
我是在香港回归庆祝晚会上戒的烟。那天(1997年7月1日)晚上,我在工人体育场准备主持串词的内容时,一摸口袋,没带烟,想问别人要一支烟,但周围都是女同志,有一位男性李默然,他不抽烟,我当然不可能向他要。  相似文献   

5.
最大的报酬     
我关上办公室厚重的橡木门,拉下遮住大厅窗户的狭长的百叶窗,扯开脖子上的领带,安全地躲掉来来往往职员和同事的眼睛,无奈地跌坐在我那气派的丹麦灰皮质情人座椅上,阖上沉重的双眼。  相似文献   

6.
我们信任你     
5年前,我突然有了一种极为强烈的冲动。其实这种冲动在两个女儿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在我内心暗暗酝酿了。  相似文献   

7.
患者月怡自述: 父亲是个音乐迷,出于对艺术的钟爱吧,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拿着家里的全部积蓄,为我买了一架钢琴,很快,我就能在那架比我还要高出一个头的钢琴上,弹出几首简单的乐曲了。 转眼间,我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学习音乐课时,为了炫耀,我对老师说:"我也会弹这个。"老师自然是不相信,在那个年代,会弹钢琴的小孩子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清华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所以课程的安排与众不同。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都一律用英语讲授,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都一律用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有几个“功成名就”的长辈常会拿他们的人生经历教导我。在长篇大论的开头,总有这么一句:“当年,我刚工作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接下来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困难-努力-成功”。二十年后,我做了老师,发现自己也会故作深沉地向学生讲述我的“奋斗”史。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极昼     
崔丽珺 《老年世界》2013,(12):43-43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题,让你选择:南极考察人员在南极生存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冰川、寒冷?还是食物、极昼?  相似文献   

11.
现在想来,提出离婚是丈夫一时情迷心窍,如果我用妻子的温柔拉他一把,我相信小插曲不会影响主旋律,然而当时的我已经丧失了理智……  相似文献   

12.
在樊纲知识结构构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我国解除十年文革禁锢,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时期。因此有人说:“樊纲赶上了好时候。”确实,关于“好时候”的说法我们可以举出以下例证:  相似文献   

13.
十年     
《现代交际》2005,(3):60-61
当危险就在前面的时候,我害怕了。 我知道她也害怕了。 不过,她比我冷静而且坚强。 一天下午。 我和她偷偷去登郊外那座在我们眼里一直是"高不可攀"的山。好不容易到达了山顶,可是天却黑了。  相似文献   

14.
洋跟班桑迪     
江帆 《中外书摘》2000,(4):36-39
按照联合国的编制,我这个首席联络官属下除若干联络官外,只有一个秘书和一名翻译,既无助理更无随从副官,没想到后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身边添了个助理——“跟班”,居然还是个挂中校肩章的。  相似文献   

15.
经常有人问我,你食过企鹅肉吗?我答,从来没有过。企鹅怕人吗?不怕,在南极,不仅企鹅不怕人,海豹、海鸟。甚至连海中的鲸也不怕人。因为,南极企鹅及其异种“兄弟姐妹”都是南极的象征,是那块荒漠冰原的“主人”。是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生态家族成员之一,也是南极考察队员和南极旅游者最忠实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理予 《现代交际》2005,(3):68-68
第一次走进陌生的城市,我竟一点也没有惶恐和茫然的心情,反倒有那么一点欣慰:"在这里,我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就凭我这人人称道的'笔头子',还愁找不到新的用武之地?"我自信地迎着灿烂的朝阳走向人才市场……  相似文献   

17.
陈柒 《金色年华》2008,(10):56-57
不知别人是否有过同样稚嫩脆弱的成长经历,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时期:大约在我十四五岁,也就是李商隐所写的“十五泣春风,背而秋千下”的年龄,有一次,我随母亲到火车站给她的一个朋友送行。那时候,我完全是一个不用大人费心寒暄搭讪的新亲身后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竹灯     
对于大多数城里人来说,大山深处的那些孩子们的生活、上学之艰难有些是难以想象的。本文作者李广字1997年参加大连开发区青年志愿者活动,去全国极贫县——贵州盘县两河乡中学任教,四百多个日子里的所见所闻令他有了许多真切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四十不惑     
“什么?”我的老板蹭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着迷惑不解的目光,“你真的想要回学校读书吗?”  相似文献   

20.
于秀 《中外书摘》2000,(3):45-47
我一开始在街道的小工厂绕无线电线圈,绕一个二分钱,一个月能挣个几十块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