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富国必须开源先秦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和法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儒家强调富民,主张薄税敛,藏富于民。而法家则强调富国,主张百姓家不积粟,以充实国家财政。在富国(指国家财政富足)与富民的关系上,荀况摈弃了儒法二家的片面性,而吸取了两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他主张富民,但不抛弃富国的目标。他始终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儒家所鄙弃的富国强兵思想,在荀况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况强调富国,但又认为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摈弃了法家鼓吹的民贫国富的主张,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比孔丘的“百姓足,君  相似文献   

2.
孔丘、孟轲、荀况都是儒家的大师,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孟轲继承和发展了孔丘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被尊奉为“亚圣”.至于荀况是否儒家,曾经产生过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法家.但他本人明确以儒家自居,推崇孔丘.汉初司马迁作《史记》也是把孟轲、荀况合传,认为  相似文献   

3.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著名的法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坚决站在新兴地主阶级一边,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坚持法家路线,反对儒家路线。他对孔孟儒家的种种谬论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曾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讲学,影响很大,这些都给予儒家学派以沉重的打击,为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的概念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荀况是先秦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强调“隆礼”,是荀况法家思想的突出特点。历代尊儒反法派歪曲荀况为儒家,妄图抹煞儒法两条路线斗争,无不抓住荀况思想的“隆礼”特点。包括荀况弟子在内的历代法家,由于不可避免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能透过“隆礼”的形式认清荀况的法家本质,也认为他是儒家。党内一些机会主义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荀子是前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继承孔孟儒学的过程中,虽然接受了其他学派的一些影响,但他并没有偏离儒学的轨道,他的思想学说表现出鲜明的儒家特征。文章把荀子的思想主张与儒家学派和黄老学派的基本特征分别──进行对照,并对历代学者对荀子的学派定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同时细致辨析了荀子与稷下学者的关系,从而认定荀子决不是黄老学者,而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荀子及其学说因本身所因有的内在矛盾,而在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经历了曲折、奇特的历史命运。荀子时而被崇为儒家大师与孟子齐名并尊,时而又被视为异端革除教门;与此相联,荀学时而倍受青睐,时而又遭受冷遇。他的思想可谓达到先秦学术的最高水平,而一旦付诸现实却因遇阔而不达时便演出了一幕幕悲剧;他以儒家自居,却培养出二名法家弟子,并因弟子之过屡遭攻击,致使荀学本身的归属成了久疑不决的问题;他立足儒门,兼收  相似文献   

8.
“四人邦”把我国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思想的一个学派——法家和代表设落奴隶主阶级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学派——儒家之间的斗争,作为贯穿古今中外历史的所谓的“一根红线”,用以篡改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地主、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为此,他们捏造出:“在反对奴隶主的斗争中,法家、奴隶和农民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之类的谎言,编造“荀况称颂过奴隶起义的领袖‘盗跖’是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之类的骗局。  相似文献   

9.
孔子创立了儒家政策思想理论体系,荀况则对孔子的政策思想进行了重大的变革,纳法入礼,礼法结合,既重教化又重刑化,使儒家的礼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汉以后所独尊的儒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荀况的政策思想,对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鹗作为太谷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其名世之作《老残游记》中,贯彻和表述了太谷学派的基本思想。太谷学派是一个儒家学派。在儒家那里,伦理思想特别是政治伦理思想是其思想的主要方面。作为太谷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也大谈政治伦理问题。他不仅把端正人伦关系放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而且大讲君臣关系和君臣之德,以使统治阶级长治久安。他认为,不对民众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就不能统治他们。在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而君臣关系的关键是臣事君。“事君,事之终也。知事君,则近道矣。”周太谷这种重视政治伦理问题的做法,在太谷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刘鹗那里得到了继承。由于太谷学派的传统,或者说,由于儒家的传统,再加上刘鹗所处之世正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政治腐败也达到了顶点,所以,作为揭露时弊的《老残游记》也就必然以政治问题为核心,把抨击败坏了的政治道德作为主要内容。《老残游记》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也就体现在对晚清官僚道德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11.
荀况与庄周分属儒家、道家两个学派。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是很大的。本文仅就二人之间的学术观点、天道观、人生态度加以辨析。他们虽分属儒、道两家、但从庄子无为思想的形成及其作用看,与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相一致,所以儒道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孟、荀二人基本是同时代的大儒,但是,他们从不同的人性论出发,在政治思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孟子主仁政,荀子主帝王之道;孟子主法守,荀子主重罚;孟子主养心,荀子主修身。这一系列的不同导致后世对儒家的认识产生分化,甚至严重冲突,并且影响到人们对儒家德治的认识。然而,他们又有相同之处,都宗孔子为先师,都遵奉儒家的圣人。总之,他们在治道、法制、君主修养、义利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而又都不失儒家色彩,对后代和当今的政治思想建设都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荀子在汉唐时代曾经与孟子并称为"荀孟",但其道统地位在两宋时期受到学者们的怀疑和否定,"抑荀"成为宋代荀学史上的主流思潮。在荀子思想是否与孔子相合的"醇疵之辨"问题上,宋初儒者尚认同韩愈"荀子大醇而小疵"之说,随后兴起的理学家们则认定其"小醇而大疵"。醇疵之辨还是儒学内部的讨论,随着道统体系的完善,学者们对荀子的学派归属也开始产生质疑,荀子人性论被宋儒批评为源自告子杞柳之说,其政治哲学更被朱熹认为是申韩之学。荀子不能进入儒家的道统谱系,还因为他在道德层面不能达到儒家圣贤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在宋儒特别是理学家看来,荀子并不完全具备儒家所努力倡导的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14.
孔墨教育思想之比较卢明德儒家与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最著名的学派,韩非称之为“世之显学”。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儒家学派与墨家学派相对立,即相互辩难,又相互促进,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孔子与墨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庸》的道德主体自觉论体系黄开国儒家学派以重视人伦而著称。从孔子开始创立儒家学派以来,我们就看到儒家对道德主体的重视,及其对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强调。其后,此一基本思想又为孟子、荀子所发展,而且日益丰富。我们将此称为儒家的道德主体自觉论。儒家...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私学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师。由于他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众多的孔门弟子受益非浅。孔子逝世以后,他的弟子们形成了儒家学派;经过这派人士的努力,孔子的教导逐渐得以广被四方。在儒家学派的传承系统中,师的作用相当突出,师的地位也相当崇高。但是,儒家学派对师的尊崇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术史是一幅规模宏大、气魄宏伟而又色彩斑斓的学术画卷,在这幅气势磅礴的学术长卷中,有贯通中国学术史并影响了中华民族学术思维的大学派,如:儒家、道家等;也有属于某一历史时期至今影响犹存的学派,如:乾嘉学派等;同时也有存在一时而影响某一地区的学派,如:清代的常州学派、浙东学派等。就具体学派  相似文献   

18.
罗汝芳之学以求道为核心,以安顿生命为目的,所以他把学问的生命修成了生命的学问,形成了独特的生命智慧,他通过仁者寿的观念而拥有了人生之方向与人间生活之准则。罗汝芳也因此成为了晚明儒家学者中的特异者,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巨擘。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开孟、荀诗学理论,填补了孔、孟、荀诗学理论关系之间的空白;孟子诗学主要为其论辩服务,以诗论政,而荀子将诗学理论政治化,融诗入政。竹简的发现给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面貌。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