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卫平  刘栋 《北方论丛》2007,2(1):35-39
北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现代作家在其各自的都市小说中以各自的叙事和言说方式赋予文本以各自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对北京无比眷恋的老舍,强烈的爱中掺杂着一丝怨恨,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北京感到无所适从的沈从文,营造出梦幻般的湘西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对都市人的揭露使其作品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对北京观察细致的张恨水,情感上的倾向造成了小说中雅俗错位的现象。他们的北京想象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寻根小说:精英文化的巨型想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伽达默尔所说的“传统”的主体生产性与参与性是如何在寻根小说中得到体现的 ?寻根小说的投向历史时间的“深度意识”与 2 0世纪 80年代知识分子执著于当下的文化启蒙情怀有何关联 ?等等 ,这些问题在此前的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文通过对《棋王》、《爸爸爸》、《小鲍庄》等寻根小说的重读 ,发现了其理论与实践、宣言与文本、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断裂 ,指出正是由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巨型想象 ,扭曲了寻根小说的文化原生性 ,使得魏紫姚黄的地域、民族文化最后殊途同归 ,导致了寻根小说的模式化品格  相似文献   

3.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已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中追求一种"精英"和"金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因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在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美国电影的中国想象:全球文化、动画形式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在跨越文化区域向全球传播时,消解他文化的同时又缺乏自身监督,在后发现代性国家的文化疆域上,张扬了肉身欲望、感官刺激与漂浮不定的情感消费,在充满文化异质的同时,更多呈现出负面价值.美国电影以动画看似纯粹娱乐的艺术形式,讲述缺乏理性、道德监督下发现自我的故事,个人主义被推崇到至高的地位,但实质上仍然是在简单、夸张等形式要求的遮蔽下的文化竞争,将他种文化施以改变、重写,进而在根本上偷换了文化概念.西方文化递升为全球文化时需要自我标记,囊括共同人性的同时,更需要异类文化的比照,这决定了中国文化传统在美国电影中的变形、陌生与扭曲,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因此,对于后发现代性国家来说,不仅存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1956—1966年间的抒情散文既不像传统散文那样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不像建国初期散文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但其也表现出了时代特色鲜明的个人性,即把政治意识形态内化成个体思想和精神,把政治意识形态与个体抒情融为一体,是时代性和个人性相结合的文化想象。通过独特的文化想象,1956—1966年间的抒情散文建立起了具有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特征的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6.
"胡同"作为北京地域文化的典范性标识,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已经演化为一个具有隐喻功能的意向和符号。在新世纪留学生文学中,北京胡同不再仅仅是凝滞不动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而被注入了一种客观的理性精神、异域文化和个体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7.
金莉莉 《学术研究》2003,(12):125-128
童话是成人文化想象的产物,作者对动物形象的选择不仅为迎合儿童“泛灵论”的审美心理,而且融入了成人的意识形态。这种想象体现为:1.成人对儿童的想象,包括成人对作为“他者”的儿童的解读和成人对儿童未来形象的预设;2.成人对自我的想象,包括对自我的现代解读和成人的怀旧意识。成人的文化想象导致了动物形象的多重暗示性和隐喻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想象与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文艺社会学关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社会观念问题曾经有过以“阶级性”为中心和以“人性”为中心的分野,但从学理上看,都是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念和一元性的文学想象为特征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痞子文学”的社会影响开始,出现了文学想象和批评中的身份分裂现象。而从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来,文学想象中所体现的社会观念越来越离开了传统的价值冲突,而演变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因此而为当代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启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试论《红楼梦》的乡土想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是中国文学常见题材之一,乡土想象在中国文学中屡见不鲜并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颇为复杂的乡土精神化、审美化的传统。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经典,《红楼梦》汲取了这一文学传统的滋养,其乡土想象尽管笔墨不多却涉及乡土风物、乡土生活和乡土人物各个方面,精妙、空灵、意味深长,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批判主要聚焦于以科学和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他认为,文化现代性的内核仍旧是启蒙,而启蒙本身包含着理性和想象的对立和互补。马尔库什对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理解既不同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拥护者,也不同于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在马尔库什看来,文化现代性是悖论的,一方面它呈现为一股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又继续发挥着整合分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价值和价值观的功能。在当代,伴随着“作者已死”“艺术终结”“理论终结”的声音,现代知识话语被席卷进反本质主义或泛本质主义的“后理论”语境中,现代人生活在既有规范和标准逐渐失效的多元化、异质性的时代。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马尔库什对现代文化一般特征的描述及其内涵的深刻辨析,无疑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文学是审美现代性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甚至抗议。它以一种深刻的精神的真实来否定和超越已经日益变得虚假的生活世界。为此,现代主义文学要把现实世界想象为离散的、碎片的、非中心、非和谐的等否定性的形式和意象,并以此来抗议现实世界的独裁。东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分别通过对"孤独而恐惧的人"和"性的人"与"政治的人"的描写,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想象力提供了新的领域。现代主义文学的想象力倾力于内向性领域,它将悖谬、梦幻、怪诞、反讽、变形等技巧与意向纳入自己的"领地",从而扭转了文学想象力拘泥于客体的"现实化"取向。现代主义者真正洞察到了现代文学想象力的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舍对侠文化的接受与思考,主要立足于民间立场,以现代意识对侠文化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和主体性再造,在文化反思和国民性改造的整体文学格局中,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独立人格的全新建构、社会理想的探寻和民族新生的文化构想.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管窥其现代白话的语言观念所内蕴的现代性维度,是老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老舍语言观念中对语言形式的重视,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理解,以及“白话万能论”的提倡,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语言学语言本体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个温文而雅、心境平和的老北京,是典型的中国书生。对文坛上一波又一波的论争,他都无心参与。正当他按照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前进的时候,芦沟桥的枪炮响了,民族危亡逼到脚下,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和思维方式。随着思想感情的整体性改变,老舍的文学思想也出现了严重的倾斜。老舍文学思想的倾斜主要表现在他以国民的身份,而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置身于民族抗战的激流。对这一点,他认识得非常明白:“今天的艺术家必须以他的国民的资格去效劳于国家,否则,他既不算是国民,还说什么艺术不艺术呢”参与生活的身…  相似文献   

15.
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兴泽 《东岳论丛》2003,24(2):127-131
老舍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老舍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接受了新的文化和文学信息 ,实现了人格精神的现代性转变 ;其文学世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密切联系 ;老舍发展了五四文学传统 ,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其对中西文化资源的选择与融合。西方文化带来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资源的变化,也带来了近代文学精神内涵的变化,但近代文学对西方文化资源的吸收并非简单的移植,而是注意到与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合。其中对民主主义思想和国民意识的吸收具有很大典型性。民主主义思想和国民意识进入近代文学,得到了"民本"思想与族群意识等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在保持其现代性内涵的基础上,体现了相当大的民族特征。这种外来文化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的选择与融合,成为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是风好扬帆时——关于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五”期间,是中国旅游业承前启后的关键性历史时期,旅游业将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力培育和发展而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两者的叠加将会为中国旅游业,包括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河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不在自然资源而在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建设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文化资源,使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将会大大促进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河南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归纳分析了元杂剧文人形象的基本类型及其生存轨迹 ,并对其历史身份、命运转化模式、世俗化倾向等三个方面的文化意蕴进行了剖析审视。元杂剧作者并未自觉体悟到其生存价值取向的多元潜能 ,仍执着地把文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生目标框定在以政治归属为轴心的传统轨道中 ,因而 ,塑造的文人形象缺乏由时代特殊性所激活的新鲜命意 ,并没有反映出元代文人“多方面分途迈进”的生存实践。不过 ,其明显俗化的文化心态和品格却为我们提供了封建文人的另一种形象“版本”。  相似文献   

19.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