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最后贷款人作为金融安全网三大基石之一,在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隐性存在的最后贷款人没有解决好价值定位等问题,严重影响这一制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将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价值目标定位为解决紧急性、宏观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能在个别金融机构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中迷失其制度指向。  相似文献   

2.
要保持金融安全稳健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价值。鉴于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需要,最后贷款人制度获得了其存在合理性,且在金融发展实践中证明了其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价值内容,可以分为内在的客观功用价值和外在的主观评判价值,前者包括维护金融稳定功能、救助和处置金融机构功能、保护投资者(存款人)权益功能,后者包括安全、秩序、效益价值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一体化趋势下金融危机频率加快、国际蔓延性增强以及对各国经济影响增大,各国央行运用最后贷款人职能应对危机的实践也日益丰富起来,从而对传统最后贷款人的操作原则形成直接的挑战与质疑,促成现代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论文分析并评述了最后贷款人的主体、客体、利率及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发展,许多国家建立了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三大要素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最后贷款人制度,并专门成立了中国银监会来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但存款保险制度至今仍处于酝酿阶段。为何中国进入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如此漫长的经历呢?本文将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缺点及我国为何迟迟才准备建立存款保险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简论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 ,对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援助能够恢复信心并且避免金融中介系统范围内的挤兑。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消除金融恐慌的同时 ,又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削弱市场约束力量。一旦市场错误地认为最后贷款人将提供低成本的方法去避免倒闭传染的扩散时 ,系统性风险将会真正发生。因此解决道德风险的根本在于设计分担相关损失的合理机制 ,降低市场总能找到低成本解决问题的途径的预期 ,以成本的上升来迫使市场约束的增强。同时央行应审慎使用最后贷款人制度 ,救助是有条件的 ,并应设立市场退出惩戒机制。在最后贷款人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之间在理论上存在均衡边际替代率 ,存在两种机制作用的边界 ,然而将银行业完全推向市场并非在所有情况下的最优策略 ,更多的应是在二者之间进行相机抉择。同时央行在实施最后贷款人职能时要考虑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不断加大,金融的稳健与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金融市场自身的脆弱性表明金融危机是不可能避免的。“危机”是危险与机会的结合,金融业的发展正是通过在危机中不断变革而达到的。最后贷款人制度成为金融危机处理中最重要的缓冲器,其经典理论巴杰特规则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通过对巴杰特规则七大争议的总结、分析,对巴杰特规则进行了更多切合现实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第一,政府在进行最后贷款援助时应当采用政策组合;第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规则应当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7.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法律制度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后贷款人制度是金融安全网中的一道有力屏障。然而,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形势下,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受到一定的挑战与冲击,如适用对象的扩大问题、金融监管权与货币政策分离所引发的难题等。同时,这一制度运用所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须根据现行的金融关系对该制度进行相应的矫正,并运用“建设性模棱两可”原则来克服该制度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8.
我国银行危机处理措施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但我国处理银行危机的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处理措施单一、制度设计过于简略、对个人的存款利益保护不充分等.国外许多国家银行危机处理措施除了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外,尚有最后贷款人手段和存款保险制度两种保障措施.我国完善银行危机处理的措施在于完善接管重组制度,构筑必要的应急措施,收购兼并制度、破产制度,谨慎实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手段,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进行的背景下,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一起被公认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呼之欲出。但是,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带有的弊端也引起了关于是否在我国建立此制度的激烈争论。本文联系我国实际,从客观角度详细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应以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比较制度建立与运行的收益与成本来决定是否建立此制度,为制度建立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生态理论认为金融生态包括主观上的生态的金融意识形态和客观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包括主观上的社会认知体系、经济民主自觉性和摆脱“姓资姓社”“姓公姓私”思想束缚的“北京共识”和客观上的高效适度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社会担保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及最后贷款人制度、商业银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本次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大缺陷: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现行国际金融组织体系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此,要改造和重塑国际金融体系:即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打破美元的垄断霸权;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现代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两分法已经失去了对金融发展的概括力,需要寻求对金融体系的重新分类。从合约本质看,“银行”与“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功能的两种基本制度安排。银行以封闭性金融合约为基础,以一体化的方式实现金融功能;而金融市场以开放性金融合约为基础,以交易和价格(利率)机制配置金融资源,对一体化于银行的金融功能进行分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合约的完全性也不断加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逐渐向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演化。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社会资源的核心要素,农村社区金融对中国"三农"问题解决及促进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金融制度对比现实存在滞后。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与社区金融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进行比较研究,以金融发展权理论为视角探析完善我国农村社区金融制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主要针对农村社区金融的组织制度、市场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及其依存的金融体制进行分析,着重提出互助担保、评级补偿、公众监管及资本多元化等具体法律制度,尝试解决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现代金融发展的要求 ,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随着网络银行的出现和发展 ,导致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受到了诸多的挑战 ,对网络银行实施有效的监管是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出台的各项金融政策主要针对证券市场。这带来了一个问题: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还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而今后应继续发展这种类型的金融体系,即金融改革的目标取向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为了保证这种目标的实现,政府可以考虑采取金融约束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加以适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金融生态对于农村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现实制约,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生态主体缺失,生态调节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文章从优化金融生态经济环境,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法制、加强信用体系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金融监管角度看 ,民间信贷蔓延的根源在于滞后的农村金融体制 ,而民间信贷蔓延的外部条件则在于金融监管的法制不健全和手段、方法的落后。因此 ,治理民间信贷的根本出路是改革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 ,建立以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新体制。  相似文献   

18.
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别,也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别,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等方面上。正因为这些差别,在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它的特点和考虑的因素,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9.
在近十年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背景下,回顾梳理1998~2007年间全国及长三角金融政策运用与金融体制调整情况,探究资金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资金密集型特征,且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与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