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美是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美学史上,人们一般或者把它界定为物的客观属性,或者把它界定为人的主观意识。虽然目前也有主张“关系说”的,但归根结蒂,还是把它界定为客观对象自身的或人的主观的属性。但是,既然美不能脱离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双方而存在,就不能把它归于任何一方,而应当从双方的关系中探寻它。本文试图从对一般的关系范畴的讨论出发,进一步考察人同现实界的审美关系的形成和特点,从而阐明美是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审美:尺度、属性、规律、价值、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美学思想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内在尺度、审美属性、美的规律、审美价值和审美关系五大问题上的分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克服旧的直观机械的唯物主义,运用感性对象性的实践理论和对象化的方法,从关系中去探讨美,才能对上述五大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张华金、马积华同志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文汇报》80年7月25日)一文中,既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原理作为认识论的根本或首要前提是决不能忽视的”,又认为认识源泉“具体指的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而不是指离开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那个世界本源或认识客体”。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终泉源。对此,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进一步商讨。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美的本质属性,现在不少文章着意从人类劳动史和主客体关系上来探讨,这个方向是正确和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具体论证和得出的结论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比如,能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劳动不但创造世界、而且也创造人类本身,直接引伸出美是劳动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又根据人类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活动,产品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审美意识物化的表现,因而说美是审美感觉的物化,或社会和自然,实践和本能、认识与生理相结合的产物?我感到都是有不少问题的。笔者坚持美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说(见《求是学刊》1982年第3期)。现在结合这些问题,再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 1 “味”原指某些物质的属性或人、动物辨识这种属性的生理机能。酸、苦、甘、辛、咸,古代称为“五味”。以后一些作家和文艺批评家把“味”引入到文学创作和批评中来,使这个字的外延扩大了,演化为审美客体的美感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力量,由实的物的属性变为虚的美的概念,由具体的生理实感,变为抽象的审美范畴。把“味”作为审美范畴引入文学评论,一般认为最早的是南朝梁钟嵘,他在《诗品序》中说:“永嘉时,贵黄老,稍  相似文献   

6.
古代神话有多方面的意义、多方面的价值,本文仅谈谈图腾美与神话美这个命题。 一、神话形象的审美形式与图腾美的同一性 我们在研究中国神话时,不能不关注一个突出的事实:在神话中被纵情讴歌的形象,他们的审美形式往往是与图腾观念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我们有可能深入探讨功利认识与审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从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审美形式谈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 ,在中国美学界 ,关于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似已陷入困境 ,美学研究者们的视野大多已转向语言本体、审美体验、审美文化之类新的领域。杨曾宪则以“在孤独中思辨 ,在宁静中感思”的学术精神 ,仍在基本理论园地里进行着新的探索 ,继《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之后 ,又出版了《审美价值系统》一书。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抽象方法与逻辑历史统一的原则为指导 ,从审美价值论出发 ,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美是怎样”的问题 ,建构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及其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审美价值的评估体系 ,为人们认识美、创造美 ,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点。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刊载了唐弢同志《谈“诗美”》这篇文章。本人对于美学是门外汉,的确没有发言的资格,不过在《谈“诗美”》这篇文章中,有两个问题,我不同意唐弢同志的意见,提出来和唐弢同志商讨。第一个问题:《谈“诗美”》说。记得过去读相传为沈约《四声谱》里所说的“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心里想:既辨四声,又主调节,大概真的是为赋诗作文而写的吧,但和歌唱的音韵难道就没有一点关系了吗?  相似文献   

9.
人能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不是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好象已经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因为多年来,在哲学家的讲台上和书本里,都是这样讲或这样写的:“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们能够认识世界,或者至少是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我却以为,这个“定论”未必正确。把“否认人们能够彻底认识世界”,和“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学术界的同行们商讨。  相似文献   

10.
叶秀山先生在他的名著《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一书中这样写道:“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哲学根源于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即把世界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把握。”~①我认为,叶秀山先生的这种说法是未经反思的,其实,说“哲学根源于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乃是对百方哲学,尤其是对古希腊哲学的深深误解,我将在这里证明,哲学绝不是根源于一种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毋宁说,正是哲学持续不断的追问才使对象性的思维方式得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的视野内,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与实体主义思维方式是同义…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权威性的阐释和论定。例如: 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对“客观真理”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辞典》关于“客观真理”的解释是:“表示真理性质的哲学概念,指其理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内容”。 于恩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十讲》对“客观真理”的含义概括为:“一是指真理包含有不依赖人或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我国主要有四种意见。有的认为美在主观(如吕莹),有的认为美在自然,美在典型(如蔡仪),有的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如朱光潜),有的认为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李泽厚)。我觉得这四派学说,虽各有其不同的根据和道理,但也各有其缺陷和不足。关于美的本质(审美对象的属性或对象的审美属性),我认为既不在主体(主观意识或主客观在意识中的统一),也不在客体(自然或社会),而是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相对应的本质力量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来规定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关系说吧!当然不同于狄德罗那样的旧唯物主义的关系说。这种审美关系规定说是根据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马克思在这部重要著作中,从劳动实践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形成(人与自然对象一切自由关系的形成,包括审美关系),揭示了对象世界(包括审美对象)和人类主体(包括审美主体)之间互为前提互相确证的辩证关系,这就为美的本质的研究指出了科学的道路。本文就以此为理论依据,在与审美主体特定的本质力量的联系中,在现实的独特的审美关系的规定中,来阐明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广义的美的本质),并以此就教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同志。  相似文献   

13.
《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从争论最多的“尺度”问题入手,论证人的对象化的劳动实践,就是把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创造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理想的实用对象和审美对象。文章还指出,美的问题不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强调要区分物的物质属性和物的价值属性,美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关系中的存在物,它以意义、价值的方式存在。另外,文章还认为,功利的善和愉悦的美都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只有对象中有活生生的人之感情的形象显现,才能成为审美感受、观照和体验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本身,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先验批判性质的话题。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审美主体能够有何种“先验审美认识图式”。这个图式的纯洁程度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和对象世界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联系。这个具有先验性质的问题,只能从对各种“经验审美认识图式”的逻辑批判中,尤其是对美学史上具有主流性质的理性审美图式与伦理审美图式的批判中获得。只有完成了审美意识的本体论决断,即从先验分析角度建构出审美图式与伦理图式、理性图式的基本区别,才能保证审美叙述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与先秦诸子一样,庄子虽然没有专门地探讨美学问题,但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却仍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现就其论美与论审美的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论美 美是什么?这个连柏拉图都感到棘手的美学难题,在庄子那里都有较系统的答案。庄子在他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丑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管理是否有可能并有必要学习资本主义管理的合理实践和理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近年来的各种有关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的书刊,大都认为《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管理二重性的论述可以归结为自然(生产力)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属性这样的管理二重性;而这样的管理二重性又是一个普遍适用于无论资本主义管理或社会主义管理的“原理”;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推论,虽然在社会(生产关系)属性上资本主义管理与社会主义管理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自然(生产力)属性上则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美学三大基本问题研究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审美发生、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关系,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相互关联的三大难题。新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能力的发展及非功利性。心理“闲暇”的形成,是审美关系得以发生的前提。所谓审美,就是人在无功利需求状态下,由观照事物形式一形象而产生愉悦感觉的行为。因此,功利性是审美关系的基础条件,而非功利性则是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美的”感觉经由对象化、客观化过程成为人们认识误区中的虚空的存在物——美。美概念的实际内涵本是对人的非功利快感的表述,后被人们误用来指称审美对象或审美价值,其正确的使用应表示由全部审美现象构成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范畴,与“真”、“善”相并列。  相似文献   

20.
读了薛真同志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后,感到薛文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为了对“合二而一”问题从政治上和理论上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愿与薛真同志进行商讨。“合二而一”究竟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