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三曹”与“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上承《诗经》、《楚辞》以来中国文学之精华,下启唐风、宋韵以后中国文学之新貌。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家都是东部人,而他们的向西开拓,则建构起了汉唐之间“骨气奇高”、“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健将除孔融外,几乎都将文学描写的目光投向了雄奇壮美的蜀道沿线,曹植、王粲、陈琳、阮、徐、应等先后随曹操到过关中与汉中,曹操与王粲、陈琳等深受西部文化的影响,西部文学的书写成就最高。建安文学的描写地域由东部扩展到了西部,使秦汉豪放雄浑的开拓精神与建安文学的建功立业精神相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建安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风貌,可分为两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是魏和西晋文学,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和南北朝文学。魏和西晋文学经过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四个不同的阶段。众所周知,建安文学不限于建安(196—219)年间,而特指汉末魏初时的文学。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以五言诗取代了两汉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辞赋,开拓出一个诗歌繁荣、群星灿烂的新局面。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无疑是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人物,作为诗人,他又确实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杰出人物。曹诗共二十余首,全是乐府诗,借乐府旧题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的《薤露行》、《蒿里行》是汉末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曹丕批评观简论王基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历来作家都把建安看做文学的黄金时期。建安文学几乎触及了文学发展的各个领域。鲁迅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有过很高的评价:“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建安文学的总评价是“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指出建安文学风格特色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肯定曹操是这种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对建安作家的具体评论能够摆脱陈陈相因的旧说,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论。  相似文献   

5.
<正> 一建安时代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建安,是东汉末献帝的年号。它起自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成为北中国的真正统治者。建安二十五年,六十六岁的曹操卒于洛阳,曹丕随即废掉汉献帝年号,改新王朝称魏。但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时代”,并不严限于这二十四年。它实际上是指汉末魏初约半个世纪的动乱岁月。建安文学,是以“二祖陈王”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为中心,以“建安七子”及其他重要作家为辅翼而形成的邺下文人集团,所共同创造出来的。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有一段说明:“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集中代表。辑校编纂他们的文集,是研究建安文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继曹操、曹植、王粲的集子整理出版之后,中华书局又推出了郑州大学中文系俞绍初先生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作为国务院十年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座艺术高峰。唐代作家不仅研究建安文学、评论建安文学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直接学习建安文学 ,“追建安之风骨” ,从唐代诗人的很多作品中 ,可以看到其内容、气韵、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诸多方面与建安文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政治家、军事家著称的曹操,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自汉灵帝中平六年(189)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前后凡三十年间,他“登高必赋”,创作了一些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章;他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对建安文学的繁荣以至建安风骨的形成,起到了倡导、扶植与推动的作用。今年刘知渐同志在《评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认为曹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建安原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文学史上所谓建安文学,时间范围稍广,指曹操、曹丕、曹睿(所谓曹魏三祖)当政的一段时期,即汉末魏初。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和党锢之祸,沉重地打击了提倡儒学的豪门世族。后来曹操尚法术,曹丕慕通达,都不重儒学。曹操、曹丕、曹植、曹睿等都爱好文学,不但自己大量创作,而且手下招集了许  相似文献   

10.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几个时期的文学现象特令人玩味,建安文学是一代乱世下的兴盛;唐代文学是一代治世下的繁荣;明代前期社会状况较好,而文学不兴,后期社会衰败,而文学崛起。现就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土壤作一具体分析,以揭示建安文学一代兴盛的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末党锢使士大夫“群体自觉”走向“个体自觉” ,其下层文士因生存焦虑 ,将个体自觉表现为对生命的追问 ,创作出《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生命的追问成为世纪的主题。建安文人情志合一 ,形成建安文学最具特色的“风骨”。其后期由曹植强化文学的抒情性 ,向情志疏离的晋代文学过渡。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 ,阮籍与嵇康以其创作反映了该时代士大夫扭曲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建安时代 ,各体文学都有新的发展 ,呈现出新面貌。论者一致认为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是今人以现代的文学眼光审视建安文学而得出的看法。其实 ,建安文人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辞赋为当时文学之宗 ,且致力于辞赋的创作。就此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建安文人重赋不重诗 ;建安文人在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多用辞赋抒情达意 ,而很少使用诗歌 ;建安文人所创作的诗、赋数量相当 ,难分主次 ,辞赋足以和诗歌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4.
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动乱年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于金戈铁马中振兴风雅,大力倡导文学事业,领袖建安文坛,开辟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局面,在汉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均以诗歌为主体,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得以传世.其中更有一些精品,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评说和推重,产生深远的影响.建国以来,文学史界在总结汉末一代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对三曹诗歌的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中近4成诗歌述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它以人生观、人生方法论构成了较系统的颓废思想,与汉末民歌一起形成了普遍的颓废思潮。悲怆的情感抒发使《古诗十九首》更具思想和艺术感染力,颓废在弃旧中为创新铺平了道路,对文学上的建安之风和哲学上的魏晋玄学有开启之功。汉末颓废诗歌在世界颓废主义文学中,也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把诗歌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 ,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具有时代特征。它给近于窒息的汉代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给“质木无文”的文人五言诗输入新的血液 ,为建安文学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他们运用各自的才能进行创作,写出许多优秀之作,共同创造出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建安文学兴盛的主因,要从文学人材培育的角度去作深一层的探讨。本文认为,东汉末叶的学校制度和清议监督下的举荐制度,造就了众多品学兼优的文士和兼擅诗赋的儒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准备了一代英才。这是建安文学繁荣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著名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几乎成了建安文学的象征.但笔者认为,建安风骨并不能统括建安文学.随着时势和人的变化,文学家及其周围的文学氛围都在渐渐改变.因此建安文学在其后期,于风骨之外呈现出华赡、妍丽的特色.本文旨在评述建安文学从汉声到魏响的这一转变,并力图从环境和人的角度对这种变化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人所共知,“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自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但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建安文学”包括的时间,比建安年间要长。它的上限应自董卓之乱(公元190年)始,下限还应包括曹魏黄初、太和(公元220—233年)这一段时间。在建安文学中,志人、志怪小说虽然不象诗歌、辞赋等文体那样光彩夺目,但也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建安小说,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过去很少有人对它详细地加以探究。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建安小说,仍然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重视建安小说资料的钩沉辑佚和订伪辨谬。如此,才能加强建安小说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因为对文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与其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一样,都是巨大的。由于环境、思想的变化,他勇敢冲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吐露真情;他志向高远,富于理性思考;他喜好书法、音乐,并有较高的造诣。这使他成为一代文风的开创者,成为建安文学的实际奠基人,成为历史上并不多见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超世之杰,对当朝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