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中"最典型的想象的共同体",美国的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是在不断建构"他者"、不断反思进而重塑"自我"的动态过程中确立的。冷战结束后,美国因失去意识形态层面的"他者"而陷入"自我"困顿,又因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而引燃了"文化战争",使美国个体与整个美利坚民族遭遇了身份危机。探究后冷战时代美国国家身份危机及其引发的学界论战,可以看出美国重构民族性的紧迫性与种种努力,对理解美国国家身份的动态建构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家利益是决定一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动因。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其非洲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背后的动因就是美国在非洲的国家利益。本文以美国在非洲最重要的三项利益——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分析框架,将二战以来的美国对非政策划分为冷战时期、冷战结束至"9·11"事件爆发和"9·11"事件以来三大阶段,梳理在各个时期美国在非洲的国家利益及据此推行的对非政策。基于美国在非洲国家利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判断,本文认为尽管特朗普的对非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但自"9·11"事件以来确定的美国对非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评美国的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价值观外交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大特色。以商业精神立国的美国,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本身已处于全面危机之中;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把传播美国价值观在其全球战略中提高到非常高度,其实质是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害人害己,注定要失败。  相似文献   

4.
论美国在伊拉克进行的心理战(1945-195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开始后,中东成为美国与苏联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战场之一,美国政府动用一切宣传手段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战,试图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传播和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然而最终却以失败收场.根据已经解密的原始文件,还原冷战初期美国对伊拉克开展的心理宣传战的全貌,可揭示美国制定冷战政策的多样性与隐蔽性,能进一步探究美国对伊拉克心理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研究"首先发端于冷战时期的美国。适应美国冷战国家利益的需要是现代化理论产生的重要动因。在冷战中兴起的现代化研究涉及了多个方面的主题,其中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学流派、政治学流派和经济学流派最引人注目。20世纪60年代初现代化理论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意识形态,并被引入到相关政策领域。然而,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美国学者和美国政府所预期的效果。不仅如此,现代化理论应用的实际后果还促进了人们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政府资助对社会科学家态度的影响、社会科学家价值中立的社会作用,以及社会科学被政府利用和滥用等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的强势宣传、缓解中东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政府通过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实施一系列文化信息项目。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美国利用该项目在中东开展图书翻译活动,输出美国价值观和现代化理念,意图对中东国家施加影响,使它们按照美国所界定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增强美国在冷战时期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富兰克林图书项目的缘起和实施过程,反映了冷战背景下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开展翻译活动,以实现其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的本质。但同时,当地文化精英也出现了分化,这也反映了美国文化渗透的局限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文章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不同观点。运用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 ,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实质。认为其动因是多元的 ,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动因 ,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冷战后 ,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条件下 ,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力主导和推动全球化 ,是冷战后全球化的首要动因。其实质是实现垄断全球化。文章对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分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也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威慑战略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成熟,一直在美国国家安全决策领域发挥基石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及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使美国的威慑战略发生转变。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威慑战略表现出了拒止性威慑、防御型发展、有条件使用等诸多特征。转变后的美国威慑战略在世界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政治局势中引发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在世界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及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美国威慑战略的转变动因、基本特征与具体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安全危机"影响下,美国官私组织在何为冷战以及如何赢得冷战方面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并在反击共产主义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合作。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福特基金会和亚洲基金会对美国官方冷战项目发挥了重大作用与影响。冷战促成了美国官私组织的目标趋同和长期合作;美国基金会在美国对外援助项目和文化交流项目中显示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冷战影响下,美国官私组织的海外教育援助目标均发生了"意识形态"转向。  相似文献   

10.
冷战的胜利和911的灾难引发了美国对自身民族危机的广泛关注。当美国学界对多元文化主义、文化战争和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之时,以《美国牧歌》《纠正》和《中性》为代表的美国小说对美国民族身份及特点进行了反思与展望。通过刻画身处不同时代的小说人物的美国经历,后冷战时代的美国小说再现了美国多元族裔和民族统一、传统价值观和当代文化氛围、美国梦与现实间的冲突与协商,为探究和解决当代美国民族危机提供了不同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对双方都很重要。本文集中于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潜力,研究中美两国农业贸易的发展和分析中美双边贸易协定以及中国WTO成员国对中美两国农业贸易的影响。同时本文作者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现在和潜在的竞争力并对提高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俄美“新对抗”根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俄美围绕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激烈争斗显示,俄美关系的互动模式已经从原来既争斗又合作的温和态势向"对抗性"的争斗态势悄然发生转变;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变本加厉的"挤俄"战略,俄罗斯国力的日益壮大,俄美在社会发展模式和"民主"价值理念上的分歧以及能源因素则是俄美"新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和平演变"政策又称"演变"政策,是冷战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外交政策.该政策思想随着加世纪5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完善,并先后在南斯拉夫和波兰有了初步的实践,最终以1958年NSC5811/1文件出台而宣告最终全面完成.其最初是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提出的,以后逐步扩展成为在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比较中、日、韩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探寻三国在美国市场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所在,并找寻增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突破点。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日、中韩间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并采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对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与分析,最终得出论文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中、日、韩三国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中韩竞争关系明显,中日竞争关系存在但弱于中韩,且中国在三国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中韩间的差距有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三大经济组织在建立时期 ,服从于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利益需要 ,具有国际垄断组织的性质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 ,三大经济组织调节国际关系的作用日益突出 ,具有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功能 ;正确认识三大经济组织的性质、作用及其变化 ,对中国正确制定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前后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5~2019年的月度数据,对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后中国对美机电产品的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VAR模型结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美国技术壁垒增多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阻碍作用明显,美国国内需求增加会在短期内促进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人民币贬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存在“J曲线效应”,机电产品价格上涨反而促进了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美国经济景气情况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小。因此,注重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技术壁垒的影响,合理使用汇率政策以及稳定中美经贸关系,将有助于中国未来对美机电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8.
伍德认为,"美国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资本主义帝国",它与传统帝国不同,属于新的帝国。传统帝国的统治模式是殖民主义,超经济手段(军事征服、政治统治)成为帝国统治的主导力量。新的帝国的统治模式是资本主义,纯经济手段(资本原则、市场机制)剥离于超经济手段,成为美帝国主义统治的主导力量。伍德还认为,由于资本的特性,美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比以往更加需要民族国家,因此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都加强了对民族国家的控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全球国家体系。她特别提到了美国目前出现的"无限战争"战略,认为这也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反分裂国家法》条文的具体解读,阐述了《反分裂国家法》的和平法本质,驳斥了“台独”分子、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将《反分裂国家法》污蔑为“战争法”的错误论调。  相似文献   

20.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