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审美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审美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社会功能的差异和互补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其内在机制的局限可能产生某些负面效应。审美文化有助于科技负面效应的克服,从而在社会功能上形成互补。这种互补只有在两者的渗透和交融中才能实现,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认知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匹配和协调,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是真正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实现.而全面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在社会的延续所展现的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4.
李小玲 《兰州学刊》2004,(3):250-251
多元文化背景下 ,人们价值追求各异、价值取向多元化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为有效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必须重构一种新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着眼于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妥善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一方面会带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任何时代的发展都会带来负价值,都会要付出"代价".所谓发展代价是人类在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基于特定社会历史务件而产生的与人的价值取向相悖的消极后果.探讨发展代价的本质,厘清发展与代价的辩证关系,扬弃代价,实现发展,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中往往从宏观角度分析其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注重从保证和引导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来论证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在微观上探讨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关系,即与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是在以物为对象、依靠人对物的认识和改造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实现的,另一方面社会又是在以人为对象,依靠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中前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的发展状况,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也有赖于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只  相似文献   

8.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精神文明又给予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两个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劳动者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的深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不仅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而且它以实现社会和人的解放为价值取向。同时,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又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和条件。政治文明是阶级社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中的“同步”,是指两者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这种相对关系的哲学含义主要是指两者之间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彼此协调、相互适应、平衡发展的内在关系。二者的内在关系,实质是指它们同步发展是怎样发生的,其内在根据和规律是什么。换句话说,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就是要揭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物质生产、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