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民以食为天”,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食俗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及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这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以见到,并且这种聚食古俗一直沿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无疑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乐于使用筷子。《礼记》中就曾有“饭黍无以箸”的记载,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筷子进食了。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方便实用。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民以食为天”,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食俗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及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这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以见到,并且这种聚食古俗一直沿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无疑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乐于使用筷子。《礼记》中就曾有“饭黍无以箸”的记载,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筷子进食了。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方便实用。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民以食为天”,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食俗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及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而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这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以见到,并且这种聚食古俗一直沿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无疑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食具方面,中国人乐于使用筷子。《礼记》中就曾有“饭黍无以箸”的记载,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筷子进食了。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方便实用。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蒙古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几乎决定了一切,也将所有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烙印,包括饮食文化,如崇尚奶茶、追求简朴。  相似文献   

4.
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兽肉和鱼肉为主食,小米和野菜、野果为副食”的独特的饮食习俗。但是,到了本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5.
<正> 聚居在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饮食习俗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那么,这种饮食习俗的特点,文化意义及社会原因何在?发展方向如何呢?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饮食,既“饮”又“食”。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可概括为茶、酒、食三大部分,其中茶、酒同属于“饮”。土家族聚居地多为山区,气候温和,盛产茶叶。土家人最喜欢喝油茶汤,民间  相似文献   

6.
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侗族,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手掬饭和以色鲊为上食以宴客,杀牲用剪无刀砧”等等独特的饮食习俗。但是,到了本世纪80年代后,这一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传统饮食习俗,却又慢慢走向了消亡和淡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饮食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饮食习俗是各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饮食方面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观念、心理、文化的特点。回族的饮食习俗同样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回族信奉的伊斯兰教注重和提倡卫生、洁净。回族的饮食选择,就是依据伊斯兰教规定的卫生原则来确定的。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规定:“准许人们吃一切佳美的食物,禁止吃污秽的东西。”教法学家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它本身纯洁,本质良好,且有益于人的身心,都是佳美的,从理论上讲是可饮可食的;反之,则均不可食用。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有史以来以渔猎为主,由此形成了各种别具风味的食鱼习俗和烹调工艺。 1.生鱼片 赫哲语称“拉布特克啊”。做法是:把鱼肉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蘸盐末、醋及辣椒油而食。味道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好菜。在赫哲渔村,此菜是招待客人的佳肴。特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美食之国,其饮食文化古老悠久,博大精深。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为例,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之盛、雅,烹技之精、奇,形式之完美以及内容之广博无不得到了最极致的张扬。尤其是作为中国饮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民族食文化,更是风格林立,流派众多,食艺不胜枚举,风味千变万化。清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袁枚曾说,中国饮食文化既是一门须“先知而先行”的高深的“学问之道”;又是一门包含了饮食、美器、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不仅追求美食、美味和美器的浑然一体,更追求饮食…  相似文献   

10.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11.
回族饮食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是中国较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在食风食俗、烹饪技术等方面自成体系,并不断融汇国内外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及汉、满、蒙等兄弟民族烹饪技法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清真食品,享誉国内外。本文从民族学、历史学及宗教学等角度,对回族饮食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进行探索。指出回族饮食观萌于唐宋,形成于元代,明清以降日臻成熟,几乎是与回回民族同生共长。其核心为饮食禁忌和养生食治之道。而特点大致有三:认为饮食的选择取决于食物本身的“摄生”和“卫性”,尤其强调“卫性”,注重禁忌;饮食上主张适中不偏,坚持“净洁为相宜,污浊受禁止”的原则;视尊老爱幼、热情待客、施舍济贫、讲究礼仪为美德,注重饮食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
首子信仰与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首子信仰是建立在远古壮族家庭社会文化建构之上的一个重要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属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范畴 ,是远古人类把食与生命、食与生殖联系起来后 ,在食与生殖链条上产生的对首生子的神秘和崇拜。认为首生子具有超凡的生殖神力 ,食之可带来生殖的繁盛和生活的兴旺发达 ,并以此为开端产生一系列的习俗观念和意识。这一习俗观念和意识经过多次的历史变革和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但其核心内容却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沉淀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结构之中 ,成为壮族伏依兄妹神话、《唱罕王》、《莫一大王》史诗、刘三姐传说中的首子悲剧命运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13.
青海藏族饮食文化青海藏族,由于居住地域、生活环境及从业性质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牧业区的饮食以肉乳为主,辅以面食、大米及茯茶等。肉食,主要食用牛、羊肉。食用法有煮“手抓”、做香肠及储干肉等。“手抓”是将大块生肉放进冷水锅里,加...  相似文献   

14.
死,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由于在这最后的人生礼仪中积淀着深沉复杂的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因而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壮族的丧葬习俗,有共性也有差异。过去已有不少文章反映了各地壮族的不同丧葬习俗,但往往可窥“一斑”而难见“全豹”。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拟根据本人调查和别人发表的材料,将广西各地壮族的丧葬习俗综合起来,一试图展现“全豹”的面貌。人的死亡,情况是复杂的,大别之可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因限于篇幅,这里仅以成人的正常死亡为主,其他的非正常死亡只约略提及;对丧葬习俗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日常饮食 朝鲜族饮食以米饭为主,汤和泡菜及其他菜肴辅之。 主食。以米饭为主食的习俗是朝鲜族的饮食特点。最早的米饭是由笼屉蒸,后来有了铁锅,就开始用锅煮,从此米饭就成了朝鲜族先民普遍的常用主食。 米饭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米谷所含蛋白100克可以酿出人体所需蛋白88克。如果说  相似文献   

16.
土家饮食“三绝”与民族地区旅游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强 《民族论坛》2001,(6):47-48
集中分布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极具民族个性、内涵丰富的土家饮食文化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人文魅力和旅游开发价值。挖掘、整理、探讨土家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富有历史文化意义,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建设无疑有重大促进作用。  土家族传统的“饮”和“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着重探讨土家传统饮食文化精华所在,即号称“土家饮食三绝”的土腊肉、咂酒和罐罐茶。(一)土腊肉制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摩梭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聚居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以四川和云南为主,摩梭族人口较少,至今不到10万人.摩梭族发展历史悠久,因其特殊的服饰风格、礼仪、母系家庭制、走婚制等民族文化被外界所熟知,尤其是摩梭族特殊的"婚恋"习俗中,民族舞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要解析西南少数民族"婚恋"舞蹈现象,需要从最具代表性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研究入手.本文将以探究摩梭人的"婚恋"习俗文化渊源、与舞蹈的联系、"婚恋"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以及摸索"婚恋"习俗舞蹈的文化价值等四个方面为重点,解析独特的摩梭族"婚恋"习俗舞蹈.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然而饮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高低。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北宋是相对富裕的王朝,其国都东京城的市民阶层的饮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市民阶层饮食水平最高峰的历史时期。《东京梦华录》一书是本朝人以回忆的方式所撰写的本朝历史,其中记载的市井饮食可以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禁忌”是回族风俗习惯的一种。长期以来回族对禁忌习俗的保留 ,充分体现了回族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共同的民族情感。本文从回族的饮食和社会行为两方面的禁忌探讨了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西部和福建惠安县东部地区,至今为止都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婚俗——妇女婚后“不落夫家”习俗。广西西部地区流行这一习俗的是壮族,福建惠安沿海七个乡镇流行此俗的居民则是汉族及个别回族。虽然闽桂两地相隔较远,民族文化生活风情等方面也各有差异,但是两地这一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中却还包涵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东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广西壮族居民“不落夫家”习俗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较早。目前一些研究者多以明代邝露《赤雅》及有关方志古籍记载为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