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郁达夫小说表现出强烈的身体倾向.身体叙事在其小说中不但是一种技巧,也成为一个寓意丰富的符码.在他笔下,有身体才有故事,身体被无限放大,身体的痛苦与欢乐就是整个世界.郁达夫通过身体叙事寻找生与死、得与失的意义,并且辐射到民族性、文化和政治等领域,提供了通过文本认识身体复杂情态的更多可能.其成功的经验及历史局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身体叙事和身体审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人格病”是郁达夫病态现象的根源。郁达夫是一个病态人格患者,他的文学创作首先鲜明地表现了这种病态人格。在郁达夫研究史上,最早发现并指出病态现象的是周作人。在《沉沦》出版受到封建道学家围攻时,周作人却认为:“《沉沦》是显然属于第二种的非意识的不端方的文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这里,许多研究者仅注目周作人否认“不道德”的后一句话,却未细究他所指出的前一句话”非意识的不端方文学”的内含。周作人用弗洛伊德的性原动说解释了“非意识”,用“猥亵”解释了“不端方”。值得重视的是,他要我们区别“病态”与“常态”的不同,他说:“倘若因追压而蕴积不发,便会变成病的性欲,即所谓色情狂了”,对于“那色情狂的著作”,“我们要辩明他是病的,与平常的文学不同,正如狂人与常人的不同。”然而,遗憾的是,当时周作人不能够整体地研究郁达夫创作历程的病态人格,加上他在进行文学批评,所以,周作  相似文献   

3.
论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在很大程度上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表现人对一种新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向往,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画廊。他完全是在一种生命的冲动中表现人的主体欲求。精神价值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理性的觉醒,郁达夫的精神价值世界则主要表现人对平等自由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巨大的思想孤独感是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感反映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特征,是一种病态时代的病态反映,是他笔下人物从自在阶段走向自为阶段的情感的折光。同时,他还从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感出发,真实地描写了这些人物精神的自我分裂。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美与丑、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视角的理论,把叙事视角和人称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小说及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韩国进入近代以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人们饱经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个体与社会都呈现出"病态".这种苦难与病痛自然会反映于当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在韩国近代小说中,有诸多疾病叙事.小说中的疾病包含着诸多隐喻意义:从个人层面来看,疾病叙事显露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从社会层面看来,揭露了社会的堕落,反映了郁愤的时代情结.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展现,这是一种以心理情绪为特征的叙事结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呈现出现代化特征,这对中国新文学的进程具有启动作用。对郁达夫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分析,在叙事理论探讨层面上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郁达夫向来就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今,评论界对郁达夫其人其作的认识和评价很不统一,可以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新时期以来对郁达夫进行了重新评价,具体表现为:1.个人研究论著的大量涌现;2.研究领域的拓展;3.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元化;4.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自“五四”时期问世后,许多评论家和文学史著作,总把它和西方世纪末文学联系起来,有说它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纪末’的病态的表现”;有说它是“颓废的著作”,“不是端方的”;有说它是“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更有的说“作者沾染了资本主义没落的颓废的影响”等等,并且,似乎成了定论。近几年里,笔者对此作了些思考,在此不揣冒昧对此定论作出质疑,以求教于海内外同好。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对现代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是“自叙体小说”的创作。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本文意在通过对郁达夫与“私小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与阐释,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探讨其小说的两性意识的病态特征及寻找精神出路时所陷入的误区,并以此作为把握郁达夫小说抒情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世界的窗口,为我们疏理其小说风格演变提供部分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小说叙事意象的美学功能体现为其对叙事主题的凝聚,对叙事结构的贯通,以及对叙事节奏的调控,这一极具文化意味和美学意味的叙事方式,从另一角度呈现了唐代小说家“有意为小说”的主体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左传》言辞与叙述在表达全书主旨及句式特点、修辞方法、篇幅比重上的差异 ,认为言辞是叙事的重中之重 ,是特殊方式的叙事 ,这对将言辞与叙事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有力的点醒 ;通过对言辞这一特殊叙事方式的研究 ,认为《左传》用言辞构制冲突、刻划人物、构建场面 ,用言辞表现人物的伦理性格 ,以言辞铺就戏剧性场面 ,形成了《左传》具有民族意味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3.
简·爱的小说叙事声音所构建的女性权威与小说内部的文化意识形态之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性。女性化的叙事声音表面上挑战男性叙述传统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实质上却通过通俗情节模式的叙事本身认同了传统的经典叙事结构所认可的男性价值;而小说文本中所潜藏的种族和阶级意识共同构筑了西方中心的身份主体;男女主人公的不朽爱情也只能是通过叙事而铸造的属于中产阶级白人男女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有限元病态时的一般表现是计算精度的下降和迭代费用的增加,但病态时还有些异常现象未引起足够重视。设计了固有病态和网格病态两个算例,通过Q4单元的数值结果指出,当问题病态到一定程度时,单元节点编号的不同、方程组解法的不同、对模型的等效变换等,都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明显差异,这些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引起注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  相似文献   

15.
与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有着更加适合叙事实验的灵活、开放的艺术形式。从理论上讲,这是由短篇小说作为小型的散文虚构叙事作品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短篇小说领域,尤其是在叙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并不断创新,为这一文学样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及情节模式三个方面对明代吴中婚恋传奇前后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了后期婚恋传奇以情感为本位特征的叙事重心转移的具体表现 ,并将这一转移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吴中地区社会思潮、文学解放思想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抒情小说大师,更是擅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观艺术性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实践中:用故事来抒发情感;"求真"与"求美"、"写实"与"写梦"相结合;长于用情节的逆转手法;象征化的叙事等等,显示了极其深厚的叙事功力.  相似文献   

18.
个人知识理论区分了言述知识和默会知识,波兰尼认为在这两种知识中理解因素极其重要,而它们在认识能力上对应着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这两种判断力的运用是无规则可循的,因而同样依重于理解,它们又分别与科学说明和科学理解相对应,在科学知识中,科学说明是言述知识的解释系统,科学理解是默会知识的解释系统,而这三对范畴之间的并立,最终都是为了解决科学认识中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的分析,文章试图总结出一种艺术创作模式———“阻遏”,对它的叙述策略及其独到的审美效果予以剖析,对其广泛应用给予揭示,并将它和亚理士多德的“发现”、“突转”理论及中外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延宕”技巧,尝试进行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乃至史书、野史笔记 ,透露了中国古人把异国人看作鬼兽的传统认知模式 ,对于海外他族人们“非人类性”———“兽性”的着意强调。中国古代关于海外世界的叙事描述 ,小说、正史、野闻之间互动互渗 ,迎合“华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 ,强化了华夏民族自我封闭的文化模式 ,一定程度上延展、催化了明清小说叙事中的神秘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