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1928年张学良宣布"易帜"后,国民政府势力开始对东北大学进行浸染与渗透,因东北地方势力依然强劲,故只呈现出"虚位的中央"之状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内迁关内,财源断竭,国民政府对东大资金援助并加强对其控制,东大成为"名义上的国立大学";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国民党得以对东大施以全面整顿、最终接管,使之完全变成国立高校。在东北大学"国立化"这一过程中,充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互动及东大内各派系之冲突,并对东大此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为研究区,采用AHP法用反映城市现代化不同侧面内涵的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与科技教育现代化四个层次20项指标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以来各城市现代化发展变化。研究表明,2005-2010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位序上没有发生变化,依次是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同时也表明长春与哈尔滨的城市化水平离现代化还有一段距离,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各子系统分析还表明实现城市现代化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以便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是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位爱国军人,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他在民族危难之际,不计个人恩怨,积极支持协和师生的抗日救国活动,并为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工作解除了人体解剖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回顾这段历史,既可以为我们了解张学良生平提供新的窗口,又可见证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从他在“回忆录”中对“自我”进行的审视,可概括为:“胆大”、“好勇”、“自专”的秉性,“满腹忧患”的爱国思想和“不计利害”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也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 ,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和人格诸方面。政治上 ,他力促国家统一但走了一些弯路 ,由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 ,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经济上 ,他注重发展和保护民族工商业 ,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对农村经济也给予特别关注 ,并系统提出了开发建设西北的思想 ;教育上 ,他出资办小学、中学和大学 ,提出了“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人格上 ,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于荣利 ,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 ;不仅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 ,而且落实在爱国救国的具体行动上 ;不仅要求别人 ,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张学良的态度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第一因素.张学良不仅组织发动了西安事变,而且首先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采取有力措施促成其实现;张学良被囚禁后,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对西安事变善后循政治方式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与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张学良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不仅自己践行其爱国思想,而且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探讨了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其形式。运用史料论证了教育兴国思想是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提出张学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张学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强调了张学良在培育东北大学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指出东北大学在风风雨雨走过的80年中,始终保持着在张学良任校长期间培育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强调张学良的爱国思想是这一光荣传统的灵魂,尤其着重结合东北大学的办学宗旨,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学生爱国行为的培育、支持和呵护,东北大学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方面的史实,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张学良的爱国思想,以弘扬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同中国近代史上绝大部分著名人物一样,受中西双重文化视野交融的影响,具有双重文化人格.他的外在性格虽具东北人鲜明的特色,但更多的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内在的品质则几乎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的,以仁、义、信等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为其终极坐标;而他的气质则又是集文人的优雅、侠士的豪气和英雄的坦荡于一身.张学良在近代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固然是客观条件为其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但其文化人格则是重要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与陈独秀、鲁迅等人不同 ,张恨水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及其路径 ,有其独特的理解 ,他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生成的合理性意义和支撑作用。他的独具特色的现代通俗小说创作 ,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富有意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欧美列强对东北亚第二次冲击的来临,中日韩三国纷纷掀起第二次改革的热潮,以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为标志,东北亚三国展开了被称为"同途殊归"的近代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走在前列,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终于成功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和韩国紧随其后,皆以日本为鉴,竞相涌向近代化,形成了近代东北亚改革的雁行模式。本文通过论述中韩两国近代化过程中对日本的借鉴和学习,用雁行模式的理论,初步探讨三国近代化"同途殊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但是至于什么是现代化的指标问题却是众说纷纭。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在公开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同时,对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一直坚持暗中支持援助的方针,对义勇军的兴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这一方针的实行,不具政府行为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才导致了义勇军的最后失败。既要公开执行“不抵抗”的政策,又暗中实行支持义勇军的方针,使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处于两难境地的尴尬状态中。总体上看,张学良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支持行为没能改变其“不抵抗”政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因为是早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他的现代性探索起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他力追“西用”,而又驻足“中体”,他以欧美的器用形制和“唐虞三代”的伦理社会相嫁接,构思在南通推行现代化的理想模式。但是,这个“儒家千年王国”的现代化理想模式只是一个“乌托邦”。张謇的事业在他的价值理想激励中成长,但也在他的价值理想导引下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6.
鉴于对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了维护利权、杜绝觊觎以及对商埠作用的重视,张謇积极支持自开商埠。他共筹设了20多个商埠,还亲自担任吴淞商埠督办,这些商埠明显带有张謇的个人色彩。张謇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变动与趋势,对民族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已婚率、有配偶率有较大提高,但同汉族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丧偶率在缓慢下降,离婚率却仍呈上升趋势,离婚比快速提高;另外,少数民族家庭户增长幅度远小于全户汉族户,并且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趋明显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实质上是一部逐步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现代化的实践者,而且是领导者.反帝反封建是现代化的展开形式.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的小说与散文文本,提供了一种想象北方中国的独特方法。在张承志的创作世界里,内蒙古大草原、黄土高原和新疆天山南北是他激情抒写的“三块大陆”。他自由地刻画了蒙古族母亲的形象、黄土高原的英雄形象、新疆人民的自由形象。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形象,可以建构张承志的北方中国美学精神,为现代中国美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