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大面积的统计调查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禁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社会及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整体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印象,本次调查在得到相关部门允许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统计数据为学术界及社会提供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印象。文章首先描述了未成年人犯罪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并与相应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对照;描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况及其在社会犯罪中的各项比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未成年犯罪者的生活环境,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女大学生犯罪在作案手段、作案动机、犯罪心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巳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女大学生犯罪多是持有故意犯罪的心理,侵害对象一般是他人财产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犯罪手段一般以财务犯罪和伤人、杀人为主。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刘芳 《理论界》2008,(11):96-97
我国刑事立法默认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男子,犯罪对象只能是女子,隐藏着“性别假定”。但是实践中客观存在女子强奸男子和同性强奸的情况,由于强奸行为对男性的伤害巨大,男子的性心理与性生理反应存在差异,法律需要平等保护男女两性性权利等原因,立法应当淡化隐藏在强奸罪立法中的“性别假定”,使强奸罪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中性化。  相似文献   

4.
毒品犯罪群体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危害最大的一个罪群。在“金三角”国际毒品犯罪源的影响下,中国境内已经形成以“金三角”毒品犯罪群体为核心,以西南──华南群体为骨干,以西北──东北群体为边缘,以农民、工人为主体,以团伙或黑社会组织为依托,以毒品犯罪为手段,以追求金钱为目的毒品犯罪群体网络。毒品犯罪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瓦解毒品犯罪群体必须在法律打击的同时,从深层的社会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三方面入手,纠正失衡的社会结构、财富分流、文化规范.才能收到实质的效果,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达到本标兼治的目的,保证主体社会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日刑法受贿罪概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贿赂犯罪是中日两国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两国刑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法制发展变化的复杂原因,使两国刑法在打击和规制受贿犯罪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较大差异。在不断完善对受贿犯罪的规定、增强打击力度的宏观方面,二者较为一致。而在受贿罪的名称设置、犯罪构成、量刑等方面又有较大区别。其中,在罪名设置、受贿的内容、受贿罪的构成条件方面,日本刑法的规定较为完善,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女性犯罪的增长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三个方面探讨女性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全面“数字化”引发网络犯罪的全面爆发。黑恶势力犯罪借助网络的发展出现网络化和网络异化,由此形成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确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法教义学应成为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在法教义学类型化思维的视域下,网络黑社会与网络恶势力仅在非法控制特征方面存在区别。鉴于网络因素导致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在组织形式、行为手段等方面与传统黑恶势力犯罪存在诸多差异,司法解释及时作出了相应调整,但这种象征性立法存在执法不足的功能不彰加之司法机关机械性释法,导致实践中处理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方面存在芜乱。基于法教义学的立场,刑法理论应以规范的客观解释论重新检视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条文的关键词,对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组织特征的认定宜采取实质判断。在网络黑恶势力犯罪非法控制特征认定方面,应以该组织是否对网络秩序形成控制作为标准。鉴于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手段多采取滋扰型软暴力的现实,针对软暴力的认定,宜作体系化思考,在结合主观特征、客观特征与心理强制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并坚守滋扰型软暴力只有在黑恶势力实施的情况下,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可罚性的政策调控底线。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日趋上升 ,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 ,既有自身方面的原因 ,更有社会外部环境的诱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年龄低龄化、方式团伙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犯罪原因由家庭及社会多种因素构成。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方面应从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教育等多种渠道入手。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矫正问题进一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在对济南市范围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矫正状况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创建少年法院、限制监禁刑、强化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分性别矫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犯罪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时期的社会犯罪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研究转型时期的社会犯罪与社会控制,减轻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特征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犯罪具有明显的转型特征:第一,犯罪具有突发性、潮涌性和规模性的效应。所谓突发性、潮涌性和规模性,是指犯罪现象在…  相似文献   

13.
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是国内外公认的极其困难、极其复杂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具有低龄化、女性化、暴力化和集团化等特点。其犯罪成因,既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又有教育的失误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因此,政府、社会和家庭要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  相似文献   

14.
略论诈骗犯罪的立法完善林肃娅诈骗犯罪由来已久,为人们所熟悉。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诈骗犯罪之复杂纷繁、花样翻新,造成的社会危害之严重,影响之恶劣,已大大地超过了传统观念中的诈骗犯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受制于以往社会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现...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低龄化趋势 ,文化素质差 ,财产型犯罪 ,团伙性犯罪。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偏激 ,学校教育的偏颇 ,社会环境的污染及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不足。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宗亮 《东岳论丛》2004,25(5):189-193
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空间内 ,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具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等特点。各国在与网络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 ,由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管辖权等问题 ,因此应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取得共识 ,进而达成一项国际协议以应对挑战。《网络犯罪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以及其它形式的计算机滥用行为的国际刑法公约 ,其旨在通过敦促缔约国进行适当的立法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 ,以达成一种共同刑事政策来加强社会保护 ,从而打击严重的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公约》在国际刑法控制数字化犯罪方面开创了先河 ,对我国运用刑法手段控制网络犯罪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接轨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犯罪原因论已不足以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犯罪现象。为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点,揭示在新时期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这对于遏制和减少犯罪,发挥社会综合治理的最大效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和社会失范。一、社会心理失衡与犯罪所谓心理失衡,是指主体由于某种欲求尚未满足而暂时经历的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混乱、不稳…  相似文献   

18.
关飞 《理论界》2008,(9):188-189
黑社会组织犯罪是我国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此类犯罪,不仅本身对社会构成极大威胁。而且由此形成的亚文化形态更是难以估量地侵蚀着社会,是社会治安领域的瘟疫。分析和研究黑社会组织和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成因,对于我们提高预防、控制和打击此类犯罪的水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扭曲与未来世界犯罪的社会控制──21世纪世界犯罪问题的伦理社会思考刘延寿当今世界,黑社会集团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性犯罪、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以及艾滋病毒的蔓延,已成祸害人类的世界六大公害。还有一些地区因民族和宗教冲突酿成的战乱,使成千上万无...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黑恶势力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犯罪领域扩张、犯罪性质复杂等新的态势,以管制、制裁和运动式执法为特征的传统犯罪惩罚模式已难以有效应对。2018年1月出台的《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黑恶势力犯罪防控的主体更加多元、方法更加丰富、程序更加规范,取得更好的犯罪控制和预防效果。贯彻中央政策,适应现实需求,应从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精准适用刑事制裁手段、重视对犯罪人的社会矫治、消除犯罪滋生的环境等方面构建黑恶势力犯罪治理模式,对处于不同阶段、具备不同行为特征的黑恶势力犯罪予以分层次打击、分情况处理,尤其要将治理黑恶势力犯罪与反腐败双管齐下,切断犯罪的社会情境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