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学报》作为中国第一份农学期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西方农学知识作了完整地传播。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农学报》为基点支撑的农学会、农业学堂、乡绅传习等多因素互动传播模式,即农学会提供的重要组织依托、《农学报》编辑而成《农学丛书》的二次传播、农业学堂的辅助推广以及乡绅的大力参与与传教,共同构成了《农学报》广泛传播的重要机制。在多级传播链条中实现了其“开风气”的启蒙效应和社会动员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中国晚清农业科技期刊传播的源头,通过原始文献分析考证,从传播学视角对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农学报>的编辑出版宗旨、策略等作了初步研究.结论认为其首创中国专业科技期刊范式,填补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空白;开辟了主要经由日本集中和大规模引进及传播西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传播渠道,并形成了晚清中国农业知识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农学报》诞生于晚清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之际,为第一份专业科技期刊,在农学史和新闻事业史上都有着极大的开创性作用。《农学报》中农事新闻的报道模式多效仿前人所办报刊之体例,而在借鉴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创新之处。通过采用内容分析与原始文献考证法,从农事新闻栏目的报道方式切入,揭示出《农学报》对农事新闻所创造的系列报道、连续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述评新闻等新的报道方式,以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对之后报刊新闻报道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京高等师范史地研究会创办的《史地学报》对鲁滨逊新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它不仅介绍了其代表作,而且关注其史学活动并翻译其史学作品,该刊相关撰稿人亦接受了鲁滨逊新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步启动,国外知识经验不断涌入,《农学报》在世纪末应运而生。当时人积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开展了许多思考和知识引进工作。他们强劲延续以往生态思想重在利用的主要方面,也浸染着现代社会更充分利用自然的理念、技术观点和竞争意识。《农学报》刊载的本国著述和译著有着诸多观点耦合,强调兴利求富的生产目标,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当时的人口增长和用化学方法实现合理农业持乐观态度,看重林业建设的直接经济利益并形成树种选择、林木抚育等方面的相应观点,要求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以适应利用、保护自然之需。至于克服其中片面、机械的成份,容纳更多的生态保护内容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则是以后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外交报》对《伯尔尼公约》的传播,远非只是1902年刊登了《伯尔尼公约》的最早中文译本,其1909年10月还刊登了另一个与最早译本内容相同,且更加简明、准确、白话的《伯尔尼公约》中译本;1909年8月,《外交报》刊登了《论万国会议保护著作权》一文,详细介绍了1908年德国柏林万国著作权大会对《伯尔尼公约》进行第一次修订的会议过程以及最终形成的决议,使《伯尔尼公约》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从落后世界16年到与世界同步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伯尔尼公约》最早中译本的出现。同时,《外交报》就中国当时是否应该加入伯尔尼公约刊登了多篇文章进行讨论,引起了朝野多方关注,极大地推进了《伯尔尼公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为厘清罗振玉农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探索其作为近代农学的实践者与开拓者为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采用原始文献分析与考证法,考究罗振玉系统的农学思想演进轨迹。罗振玉在研究、传播、实践西方近代农学的艰难探索与身体力行过程中,逐渐获得深刻的感悟,撰述30余篇农学论著均发表于《农学报》"文篇"栏目,涉及研究农学的心得与振兴农业的规划,最终形成了其全面成熟的农学思想。罗振玉农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充分见证了罗振玉开创了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试验农学交汇的崭新局面,在践行与大力传播推广西方农学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奠定了其作为近代农学家的历史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早期《申报》是西方法文化输入中国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传播西方诉讼法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主张改革审判方式,禁止刑讯,倡导公开审判,反对超期羁押,还主张引进律师辩护制度,对清末的法制变革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是我们民族的故事。《桃花扇》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桃花扇》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堪称是中国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还渗透着家国文化的因子。这种家国文化中的去国之悲也形成为浓重的文化心理,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桃花扇》还打上消费文化的印记,传奇《桃花扇》记述的晚明的故事,同时记述晚明的时尚生活。《桃花扇》描述的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艺术是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0.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国民党宣传新思潮的重要理论刊物,积极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成为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在梳理了该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变化原因后,并对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中华农学会报》1918年12月创办,1948年11月停刊,坚持刊行30年,是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期刊,在中国传统农学向现代农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媒介引领作用。它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各农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中找到依据;它代表当时中国农学期刊的最高水平,成为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引进的重要桥梁及对外介绍中国农业的窗口;它及时刊载中外农学研究成果,不但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知识营养,而且为其科研创新及学术成长创造了条件;它介绍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销农用物资及农业书刊,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分析统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010年载文的学科分布,信息量,基金论文,作者学历和职称,归纳了办刊的优势和特点,剖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科技传播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科技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农民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文化素质现状以及造成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几个原因,提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面向农户户主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最基层的农民的视角反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认为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研究滞后、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备、是制约农业科学技术在中国农村传播与广泛应用的根本障碍;文章提出了适当扩大经营规模、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健全和规范农业推广体制以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同时,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以促进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技传播以及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对科学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虽然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究,但尚有待深化。在分析比较前人的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构造了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中信息传播的阶梯网状模式。这种阶梯网状模式突出启发性信息的作用,强调信息选择、信息反馈的多样性带来信息传播的随机性和多路径,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科技传播及其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高校文科学报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文科学报是对高校学术成果的一种展示,是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一个园地;同时还承担着对作者、读者进行学术引导、指导的作用。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其编辑的工作特质有哪些?编辑要不要走学者化的道路?本文针对有关问题做了初步研究,有待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现代科技的成果 ,概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伦理规范 ,研究了现代科技伦理学的有关范畴 ,并具体论证了善与恶、正义和不正义、公正和不公正、平等和不平等、权利和义务、价值和非价值诸范畴  相似文献   

19.
The overall ‘problem’ in early accounts of science and/or medicine in China seemed to center upon whether or not China possessed or could acquire modern Western science. Howev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re is now little debate over whether or not China has science. Yet, questions and concerns about science in China linger. The ‘problem’ of science in China has moved away from a paradigm focused on possession or capability, to that of the correct or eth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is essay, I will argue that the shifting of the so-called problem of Chinese science reflects larger Western concern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control of science itself, the rise of China as an international power, and the ability to 'compete' in a global market predicated on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Theresa MacPhailEmail:
  相似文献   

20.
科技金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度结合,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的重要支撑,也是示范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在分析示范区战略定位及其科技金融需求基础上,剖析了武汉东湖等示范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并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以助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