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巴别尔的《骑兵军》是在20世纪初弥漫着现代主义文学风格时出现的作品,其叙述技巧精致,叙述结构直接参与作品意义建构:结构的设置与表现哥萨克文化与犹太文化对立冲突的主题相结合。作品的叙述结构同时存在着“破碎”与“整合”,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共同体现了作者的声音。对《骑兵军》的叙述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作者“埋藏”在文本中的主旨线索。  相似文献   

2.
《都柏林人》的交响乐结构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作为他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它颇能体现乔伊斯早期文学创作的诸多艺术特色.从其主题结构上看,这部作品采用了交响乐的表现技法;从该作品的主题结构出发,结合每一篇故事,以及通过对“瘫痪→麻木→死亡→复苏”这一主题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发掘整部作品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人生》以悲剧性叙事结构成功地表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相冲突。作品妙用具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呼唤浓郁的地方文化、讴歌真善美的永恒爱情;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烘托作品的悲剧主题。使视觉色彩、听觉音乐和作品的悲剧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了作品的悲剧性审美。  相似文献   

4.
从复仇文学主题看复仇动机的传奇质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学理论中的母题、情境、人物、题材、主题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区别,复仇主题的特定内容也构成了某种形式结构功能,其制约了叙事作品的通体氛围和构思鉴赏。母题在复仇这里,也往往具有了“双重的形式”。主题学视野中的复仇悬念不限于一般的具体本文结构中的伏笔铺垫,它基于并扩散为由对复仇奇趣的涉猎到对人命运的关注,对与人的伦理使命相关的憎爱情感愿望实现与否、何种形式实现的关注。以主题学理论、主题史的眼光来看具体的复仇作品,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人的恩怨悲欢,还能更深刻地理解许多相关的文学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地缘环境在文学创作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及不可抗力。美国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和广阔性体现在海明威小说上是结构的开放性,主题多表现为勇敢地面对死亡;受东北亚文化影响,川端康成的作品情节波澜不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突出纯粹唯美风格,其人物性格和故事总在慢条斯理的叙述中自然呈现。  相似文献   

6.
双性和谐是追求男人和女人之间一种完美的两性关系,它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境界.运用比较方法从两性关系和文化对抗两个视角探讨了劳伦斯和池莉的双性和谐思想.劳伦斯强调的是一种虚幻的双性和谐,其作品主题表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而池莉则强调现实的双性和谐,其作品主题是以宽容和理解来探讨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7.
双性和谐是追求男人和女人之间一种完美的两性关系,它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境界。运用比较方法从两性关系和文化对抗两个视角探讨了劳伦斯和池莉的双性和谐思想。劳伦斯强调的是一种虚幻的双性和谐,其作品主题表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而池莉则强调现实的双性和谐,其作品主题是以宽容和理解来探讨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8.
《男人河》是一部反映三峡地域土家族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电影作品 ,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与艺术认识价值。文章企图通过对其主题旨归、艺术追求的管窥蠡测 ,从电影美学角度对作品进行某种阐释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文字极简,结构简单,充分体现出其文学最简主义的创作风格。这使读者有极大的空间对其主题和寓意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并进而对其作品内外的人生展开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叙事聚焦的运用和转换对这篇小说进行叙事学分析,并提示作品主题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0.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元代科考赋是赋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点。文章对元代历科考赋题目详加考述,并分析考赋题目与当时政治的关系,以求从不同角度对元代科考赋的情况有更全面、清晰、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表现主题和写作体裁两个方面,考察从先秦至梁代的感交和绝交题材作品,辨析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的差别,并指出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广绝交论》,指出该文在感交和绝交题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最后简要剖析了用诗、论和书这三种体裁来表现感交和绝交主题在写作体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有南方旧家族的没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上升等等,这些是他表面上的主题,笔者拟从《圣经》的角度对其作品主题进行研究。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失乐园"的哀歌、原罪的意识以及成长历程的悲歌,同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冬日》是日本作家梶井基次郎迎来自己文学转折的作品。作品中采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将风景、主人公的心理转变及作品主题的转换联系在一起。在主题转换的同时即承接了以《柠檬》为首的前期作品,又开启了后期作品的主题。《冬日》在梶井基次郎文学中的过渡特质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主要观点或思想,它有别于诗歌描述的对象。"真、善、美"不足以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主题。纵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剧作可以看出,时光无情、爱情幻灭、人生无常、诗之永恒,是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另类"主题。  相似文献   

17.
《白鲸》是一座迷人的艺术迷宫,语言晦涩,主题复杂,形式奇特,象征主义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语言、主题、形式、象征主义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对《白鲸》作一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18.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小说极易被误读的地方很多,而性及颓废、感伤既是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也是其作品的形式,更是作者通过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之间达成的一种反常化美学效果。郁达夫小说中的“人”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及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的"词家大宗"。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两位杰出女性的诗词主题和表达方式同中有异。狄金森的诗作主要涉及爱情、自然和死亡(宗教)等主题;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爱情、自然和国家民族为重。即使是同一主题,她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将她们的作品对照研究,能更清楚地窥见她们各自文化传统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