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反乌托邦作为乌托邦概念的反面与变体,起源于人对现实世界潜在危机的恐惧与焦虑。反乌托邦电影通过描绘科技泛滥、疾病肆虐、殖民战争、极权统治、生态危机等黑暗社会状况,隐喻了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展现了人类对现实社会问题与未来世界灾难的恐惧与担忧。反乌托邦电影与恐惧密不可分,利用影视技术与视听语言营造出恐惧、诡异的气氛,并通过多元化的景观构造与内容叙事由表及里地传递了恐惧及其艺术效果。而反乌托邦电影中恐惧的背后是对人性异化的深入思考,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讽喻,具有较强的警示与呼吁作用。此外,反乌托邦电影中人物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坚毅品质带给观众崇高的审美体验;同时也抚慰了人类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恐惧与担忧,展现了创作者对美好人格与真善美价值观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2.
反乌托邦思想的出现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性的阴暗面的反应,也是社会理想破灭后的理论后果,同时反乌托邦思想也是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反思,它与后现代哲学思潮相呼应。  相似文献   

3.
生态思想的实质是对自然、人工自然及建构环境的关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对异化的城市和伪生态城市景观的质疑.北美敌托邦小说深层次地应和着这种思想,其文本中的自然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自然(牧歌式自然)、第二自然(人工自然及毒性自然)和第三自然(作为媒介客体的自然).三层次自然的尖锐对立体现出作者对新型科学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本身就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家园,另一种意思是空想的不存在的国家。从《山河入梦》最后一章起,格非就开始质疑表面上看起来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花家舍人民公社。政治层面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生活层面的不美好等,都是格非创作的着眼点。继而,在《春尽江南》中,当格非看到黑暗肮脏、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便把乌托邦梦想埋进了内心深处,从各个方面对欲望乌托邦和社会乌托邦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这些包含着浓郁的反面乌托邦思想的叙述,可以称之为"反乌托邦叙事"。联系西方反乌托邦作家,与其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他们选取的时间段不同、批判的着眼点不同,但从更深层面来看,二者的创作目的是相同的,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乌托邦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变迁,乌托邦也从传统乌托邦、现代反乌托邦发展到信息乌托邦。信息技术的虚拟性是新的地理大发现,它开拓了构造乌托邦的新空间,提供了感受乌托邦的新实践。信息乌托邦仍然具有传统乌托邦的局限,同时也传承着传统乌托邦批判现实和设想未来之价值。在冷战之后社会主义低潮之际,在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之时,乌托邦并未终结。乌托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的设想,更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却很少被当作严肃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更少有评论提及它的政治内涵.《弗兰肯斯坦》中蕴含的反乌托邦思想体现在“至美至善”的局限性、建设乌托邦所带来的暴力、人与乌托邦的矛盾等三个方面,显示了作者玛丽·雪莱对当时英国以威廉·葛德文为代表的激进派持有的乌托邦思想的怀疑与否定.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的小说大多以黑色幽默风格表现20世纪那个黑暗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失去自由的生存状态,显示无知统治有知的社会秩序的极其荒诞与可笑,具有很强的政治反思与文化批判的意义.但他局限于个体人生经验的思维方式,由此而来的人物结构的二元对立模式,又造成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的根本缺陷.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小说以及与其关联极深的"恶托邦""反乌托邦"小说等,并非不言自明的术语。学界对dystopia、anti-utopia等语的理解、界定各异,而其汉语译名"恶托邦""反乌托邦"等则往往相互混同。细辨之,"恶托邦"对应于dystopia,"反乌托邦"则对应于anti-utopia,"恶托邦"为"反乌托邦"的上级概念。"反乌托邦"小说是以"乌托邦"为潜文本,将对其之"反"作为立足点的一种叙事文学,即"反乌托邦"以"乌托邦"作为其隐而含之的前提,通过推演、戏拟,描绘乌托邦构想进入实践之后可能造就的黑暗世界,并通过对此种世界的渲染,表现了对"乌托邦"的拒绝。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支撑,都有其价值观的定位.工业化社会以来,技术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在发展观中表现为以经济价值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尤其是,人类在自然价值观和技术价值观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从而导致自然价值观和技术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和错位,使得人类的发展缺少了可持续的价值观基础.自然价值观与技术价值观的兼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价值观的核心定位和现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治讽喻小说,“反乌托邦三部曲”包含无数道“凝视的目光”,其中的女性是被镜像化、物化、符号化甚至去性别化的存在,其身份的残缺注定其话语的无力,既没有为女性“发声”的权力,也没有塑造个性形象的能力。细读这三部“走在时代前列”的小说,发现存在明显的思想死角,属于男性话语构造、以男性为主体的“重构未来”,女性主体性依然缺位;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同时遭遇身份困境与发声困境,女性在被“随意涂写”的窘迫中隐含着“她”性别消失以及爱、希望、想象力消亡等系列危机。在渐趋理性的时代,一种两性博弈相处又共情合作的公序良俗,需要求同存异、包容互补式的清明、自律与努力。  相似文献   

11.
敌托邦小说与生态思想有内在的契合.生态主义重视从思想和文化角度对人类驾驭自然进行批判,试图通过挖掘深层次的根源来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达到平衡.敌托邦文学同样重视思想与文化的批判,它的危机意识涵盖得更广,而这些危机与环境危机叠加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末日世界.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这二者的深层联系,文章选取了北美敌托邦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文本,从对自然精神价值的原初体验,循环时间观中的自我和自然,在倾听中存在的“物我合一”,艺术对自然的回应这几方面来探讨这一亚文类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2.
政党价值观是该政党施政原则和理念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国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但是由于缺少生产力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动机合理性难以得到贯彻。邓小平则在工具合法性的层面上使之得以落实。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则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在各领域加以贯彻。这些都不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北美印第安神话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蕴含着神灵,都有非凡的神力,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相通相融。在万物共存的平衡系统中,人是有决定力量的主角,但人却始终不敢恣意妄为,因为人对自然有感恩之情、尊敬之意和畏惧之心。在这三者的基础上,人与自然万物最终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真正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也真正达到了和谐。  相似文献   

14.
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虽然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禁锢人们思想与行为的主流教会传统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世俗化进程,在早期的美国,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它们奠定了今日美国主流文化(WASP)价值观念的基础,铸就了美国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下的特殊性,也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而不断创新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认识,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的行为规范的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6.
英美自由主义价值观重视工具理性和责任伦理,强调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的不完善性,相信人是有缺陷的动物,人也因此应审慎地对待事物;同时,它重视自发秩序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尊重传统、惯例和习俗,慎言革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等,这种价值观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特征,它既有优点,也有其缺陷,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应对。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借鉴吸收各种环境伦理价值的科学合理成分,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伦理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它不仅表现为内容体系的先进性、主体指向的人本性和主流意识下的多样性,也表现为继承发展的开放性和实践运作的创造性,这必然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特征上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必然在价值关系中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价值旨趣与具有优先选择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