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确定和实施的重要军事战略方针。它对于指导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打击日军,发展壮大自己力量,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防高科技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特别是1993年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出台后,国家更加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文章在分析国防高科技发展的理论和时代背景基础上,提出了世纪初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我党对军事战略转变的认识张亚斌抗战初期,我党根据当时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向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的军事战略转变。这一军事战略转变,对于实现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迅速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在卢沟桥事变前后,因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侵华军事战略由以战为主的速战速决方针转向政战结合的持久战略的历史过程,并由此认为,尽管日本两次军事战略的出台都有其必然性,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略目标与其军事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早已注定了它失败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将博大精深的军事战略思想运用于外交斗争之中 ,奠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战略 ,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进入八十年代后 ,邓小平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完成了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 ,并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6.
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与深远影响的年代。本文依据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为指导,系统考察在这一年,国、共两党最高层基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所分别制订的军事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与实施的过程、结果,总结了各方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7.
我军战略战术的一个本质特点是以弱战强,以弱制强,以弱胜强,这表现在我军实施的战略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方法和及时转变军事战略等一系列方面。陈毅在纪念建军节24周年的著文中指出: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我军战略战术“解决了以弱小的红军而能战胜强大敌人的最困难的革命课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往研究中只重视战争实际进程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日军军事战略的特征、忽视日军的主观指导以及这种指导与战争进程间的差异,分析了日军军事战略的变化,认为迟疑、反复、任其自然发展是日军军事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制定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正确战略,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我们党的军事战略方针,由国内战争后期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为游击军和游击战。这一转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战略转变的实现,使抗日战争成为人民战争,这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积极促成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局面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实现了转变,这就为军事战略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的阶级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比较强的国家,它实行的是以灭亡中国为目的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进攻,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红军在十年内战期间受到很大削弱,全军只有四万多人,武器装备差,主要根据地在陕北;江南的红军游击队还分散在八省边界的十三个地区。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都是经过长征考验的革命精华,有着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熟悉游击战,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革命队伍,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最为宝贵的。比起几十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军事战略调整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军事战略调整的思想,始终坚持把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作为指导军队建设的根本依据,为了适应新世纪全方位外交新战略,对我国军事战略作了重大调整,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立足于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局部抗战,推动了民众救亡运动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同时他们在国民党内的率先联共抗日,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给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政治前提;芦沟桥事变后,地方实力派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敦促蒋介石下定抗战决心,对全面抗战的开始发挥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对游击战问题有过许多论述,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其主要贡献为: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游击战战略意义,开辟和巩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战术上,注重研究战争规律,巧运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重视发展地方武装,建立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相似文献   

13.
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转变对日战略,明确了“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二期抗战任务;在坚持持久抗战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有限攻势与反击”战略指导和“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战略思想;会议依据新的战略形势全面调整各战区规划部署并强化部队整训、提升国军战力。南岳军事会议成功实现抗日过渡时期的重大战略转变,对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伯承抗日游击战思想虽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它对现代战争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有:要处理好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辩证关系;组建抗日游击集团,发动全民族抗日;加强情报工作,做到知彼知己;正确运用抗日游击战术,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三民主义。没有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国共再次合作;没有国共合作,也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6.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7.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8.
:1942年至 1945年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本文全面阐述了缅甸防御战的战争背景和主要战役 ,客观分析了其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4 2年至 194 5年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全面了解缅甸防御战的战争背景和主要战役 ,有利于客观分析其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本文主要指沧州部分)党组织在加强根据地建设中,贯彻民主,组织、动员全民抗战,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村级民主政权的建立、改造和健全进行了伟大实践且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