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服务业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2009年31个省市的服务业运营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运营效率受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的影响显著;如果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服务业纯技术效率将被低估,规模效率将被高估;服务业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520,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偏低;各省市服务业生产效率可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地应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侧重地提高管理水平或者扩大生产规模;我国服务业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即东部地区最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差。  相似文献   

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非期望产出角度,分别采用SBM模型和GML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对全国31个省市的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整体空间格局演变及空间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优;2)全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交替主导呈"平缓—大幅波动—趋于平缓"趋势,各省市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3)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的省市越来越多,但仍有大面积省份位于第二等级,说明我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还有待提高;4)通过收敛性检验发现,我国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α收敛趋势,省际间的差异呈缩小化趋势,且全国及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旅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存在β绝对收敛,区域间"追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同时纳入传统TFP核算框架的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指标。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相比,其更能反映创新驱动的本质。科学测算煤炭行业GTFP能客观描述科技进步与创新、规模收益等对产出增长的驱动/阻碍情况,对煤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煤炭行业GTFP测算较少将经济、能源与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导致测算的GTFP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将能源消费与“三废”排放同时纳入研究框架,首先应用DEA分析了2014—2018年中国不同区域所属25个省区市煤炭行业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出了2002—2018年的GTFP,并按区域与时间维度对GTFP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煤炭行业平均综合技术效率水平较低,西部地区整体优于东部,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东北;促进我国煤炭行业GTFP改进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是导致技术效率降低的主因,但前者的阻碍作用更大,纯技术增长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分地区看,东部...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中国31省份的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面板结构工作文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技术利用水平不高,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多数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低,且表现出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应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城镇化的实施能促进中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对西部地区却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从而使得不同区域绿色生产技术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在生产技术异质性假定下,以非参数共同前沿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将能源与环境因素纳入到绿色生产率的核算框架之中,对我国各省份、三大区域2000-2012年的共同前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全国跨期前沿为参考基准,分析期内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年均0.73%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改善来驱动;三大地区绿色生产技术存在很强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省份一直牢牢占据全局前沿,代表了全国最优的绿色生产技术,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前沿则逐渐偏离全国最优绿色技术前沿,与东部地区绿色生产技术的差距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三阶段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对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评价。结果显示,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后,2015—2020年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均值为0.720,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37,其中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分别下降 5.4%、0.7%、0.3%。2015— 2020年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偏低,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制约明显;地域间、省际配置效率差异较大;各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及城市化水平显著影响配置效率。建议以适宜发展规模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实现效率提升;以区域协调为重点,增强卫生资源投入均衡性、公平性、精准性;以改善外部环境为突破口,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并对其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节能减排效率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递减的特征,并呈现波动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各区域纯技术效率都维持着较高水平,规模不经济是造成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因此,各地区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改善地区规模不经济现象,并通过合作共享促进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DEA-Tobit两步法来研究扶持政策对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影响。第一步,运用CCR模型评估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结果表明:大部分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处于规模递增阶段,企业纯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偏低。第二步,以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因变量,以各扶持政策、绿色产品开发强度等为自变量,对相关变量取对数,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增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有利于提升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率,但对纯技术效率影响效果不明显,劳动力生产要素制约了企业纯技术效率提升。(2)农业龙头企业"漂绿"动机致使其绿色食品开发程度与生产效率负相关。(3)绿色品牌补贴和生态基地补贴等专用扶持政策效应不明显,而贴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通用性扶持政策有利于提升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1985~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文献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单纯考虑中国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质量的影响是片面的。与类似研究相比,本文在生产率测量框架体系中引入了资源环境因素,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方法。文章分别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1985~2010年间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研究发现,不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做出较为乐观的判断;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考察期内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平稳”的时间趋势特征,且显示出较大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各省(市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矩估计方法就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异质性对农业绿色TFP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通过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绿色TFP增长,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业绿色TFP增长和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作用效应依次递减;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均未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中国不同地区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差异,采用DEA方法测算了31个省份建筑业企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中国建筑业企业综合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企业生产效率整体高于西部地区;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的建筑业企业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  相似文献   

12.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主要动力,研究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传统的测算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DEA模型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和要素“松弛”的情况,本文以2008~2017年各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结合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评价研究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静态和动态变化,并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纯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区域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各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区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处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纯技术创新效率要优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大多数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并且技术进步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低效率的L L象限和高效率的H-H象限;完善技术市场环境机制、扩大经济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对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对创新效率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环境政策在短期内造成的挤出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钢铁企业效率测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估钢铁企业的效率是研究、规划、调控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文章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方法研究了2001-2006年中国钢铁类上市公司效率改善指数、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钢铁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没有达到最优。通过分析,认为提高钢铁企业的技术效率是钢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应走钢铁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以提高规模效率,促进钢铁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运用1996—2010年中国29省市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和DEA-Maml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环境污染这个非合意产出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分析三个“五年计划”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动走向,并结合静态模型给出一种适合测度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的绝对收敛模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在1996—2005年间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而在2006—2010年间出现小范围上升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呈追赶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一直处于低位;技术退步和规模无效是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发现:大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体制缺陷和管理问题。从绝对收敛模型结果来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整体上显著收敛,长江中游、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即各自内部省份间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7个主要城市群在2001-2010年期间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2001-2010年期间,西部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上升了3.4%,主要来源是技术改进;选定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不稳定,最近出现了持续的下降趋势;西北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了5.3%,西南改善了2.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西部城市群经济增长还处于投入增长阶段,利用效率整体偏低.  相似文献   

16.
选取江西省26家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样本企业,运用DEA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测算了2011—2013年江西省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效率(TE)、全要素生产效率(TFP)及其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多数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效率(TE)表现良好;但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情况却不容乐观,而导致全要素生产率(TFP)下降的原因是技术效率(TC)和规模效率(SE)下降过快。从不同生产要素规模下企业生产效率分布结果来看,随着基地面积增大,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呈增长趋势。最后本文就提升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效率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6-2015年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行业异质性视角入手,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变系数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应、异质滞后效应、异质交互效应以及异质短期波动效应。研究表明:多数行业的产业集聚显著地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部分行业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产业集聚并不是在所有行业都表现为规模效应,部分行业的拥挤效应超过了规模效应。从滞后效应来看,每个行业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表现出异质性的变化规律:正(负)向效应逐渐增强、逐渐减弱、先增强后减弱、先减弱后增强、一直不显著等。从交互效应来看,企业平均规模越小的行业越容易从产业集聚中获取正向效应;大部分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集聚的绿色生产率效应的发挥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少数行业与之相反,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反而发挥了正面效应;在短期内,大部分行业的产业集聚并不能有效推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只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的短期效应显著;从长短期效应的对比来看,大部分行业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政府在制定集聚政策时不应该忽略不同行业的差异,对所有制造业行业采取"一刀切"的集聚促进措施,而应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影响规律和所处的集聚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的集聚政策。  相似文献   

18.
选取"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4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我国上市汽车零部件公司的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运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规模效率的增长,而纯技术效率的不高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公司人均资本、存货周转率和股权性质与公司运营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