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之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是解决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视角,建立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重庆市8个区县595份农民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考察乡村旅游开发区农民权益保障的情况,并对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乡村旅游开发中权益保障的情况“不满意”,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而且不同背景农民权益保障情况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量表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服务质量广泛地被认为是区别服务产品以及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对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更不存在能测量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量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量表.首先,依据文献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探察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估题项,通过两阶段预试后产生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初始量表.在资料搜集完成后,通过项目分析、两阶段因子分析以及信度与效度检验,获得正式量表.该量表共包含服务响应、乡村意象、服务承诺、游客信任、产品体验和人文关怀等6个因子,共23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共关系在乡村旅游开发前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界定了乡村旅游开发前期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阐明政府公共关系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主要起到引导、宣传和融洽民政关系、确保开发有序性和规范性等作用,保障了乡村旅游顺利发展;重点阐述了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前期对公共关系的具体管理行为方式,如公众引导,平台搭建,媒介应用以及科学管理等.文章通过剖析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旅游开发案例,为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前期公共关系管理行为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中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不同于城市的乡村景象,即乡村意象.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必须注意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着力打造不同于城市的,具有“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的乡村意象.只有将自然景观的保护、生产景观的打造与乡村文化景观的挖掘紧密结合、统筹规划,才能更好地保护与突出乡村意象,使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安全影响因素辨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安全理论,界定乡村旅游安全的概念.从乡村旅游的主体、客体及媒体等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安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乡村旅游主体、客体及媒体安全影响因素图,认为乡村旅游主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者安全,乡村旅游客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资源安全和乡村社区安全,乡村旅游媒体安全即为乡村旅游从业者安全和乡村旅游交通安全,为辨识乡村旅游系统中存在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框架,也为乡村旅游安全评价预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可视为传统旅游的一种替代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具有整体产品的概念,在产品域上体现为核心产品域、辅助产品域和扩张产品域三个层次.可从观光、体验、度假、康体养生和体育冒险及专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层次和营销方面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组舍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旅游扶贫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但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旅游扶贫负效应的存在弱化了扶贫的实践效果,也使乡村居民利益受损。从乡村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的关系出发,在分析旅游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一种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有助于打破区域内部发展空间上的不均衡,缓解污染,解决农村就业问题.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京津冀乡村旅游开发势在必行,而创意旅游发展模式能够为京津冀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启新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发展乡村创意旅游的必要性,系统梳理京津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以河北司马庄、北京古北口、宋庄为例,分析“创意农业旅游”“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乡村艺术旅游”三种典型的乡村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以期对京津冀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乡村旅游的子系统,即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的层次、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消费导向,从而构建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首要问题。乡村旅游的需求源于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心底里的乡土情结,它在大众旅游的浪潮中催生着乡村旅游的供给。真正的乡村旅游应是提供一种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村寨田园风光完美结合的高品位产品,为整个人类提供最令人期待的文化和环境的盛宴。为了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性方向及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资源为导向,开发资源导向性产品并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体验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各方面进行创新,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发展生产,提升农村经济水准,增加农民收入,都需要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但农村金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农村金融的构成,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农村金融格局,以适应农村综合改革的形势;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培育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发展和完善涉农保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和建设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应遵循合作社原则,坚持"姓农"的方向,依法进行内部管理,才会使农村社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客观、具体地分析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村变革的正、负效应,继承其积极因素,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建构适合中国特点的、有利于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具有不同层次的农业文化;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农村走上文明发展之路;还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力度,走科技兴农道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组织生活在各地的"村里人"捐资、捐劳,可以有效解决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城市反哺乡村的有效方式,突出"农"字,建立社区参与制度,乡村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国家和农村社会”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教育、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以及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项目的形式加大教育投入,县级政府在统筹县域乡村基础教育资金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出现了偏差,乡村社会遭遇“被调整”加速衰败.导致县级政府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有“被城市化绑架”和缺乏自下而上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兴起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事件,基于对近30年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兴起的制度根源和约束条件的分析,本文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兴起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全要素合作和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制度补贴的概念,论文最后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乡村精英是当前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精英和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关注。通过对近代以来乡村精英格局变迁和文化精英散落的分析,以及由此引起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和乡村文化日渐凋敝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文化精英当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以及促进乡村文化精英层的生长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因此,乡村精英模式的调整、新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城市文化反哺和智力回流等,对于加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我国农村社会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有密切关联.农户的"原子化"状态、农户"寻求获取资源的方式和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整体把握农村社会结构及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问题,以新发展观作为价值理念,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整合农村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目标,整体设计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有序推进体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自治与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由国家法律认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重要基层政治制度,在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方面有重大价值。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村基层自治政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塑造农村基层自治的合格政治主体、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而这三位一体的三个方面又都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须深化农村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集中就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农业投入、分配体制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别从家庭承包经营权永用制、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路,以求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