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唐时代,文人心态内敛,艳情题材增多,诗歌中产生了细美幽约之作,这种细美幽约的风格更适于在词中表达.在温庭筠之前,李贺、杜牧、李商隐的作品中已出现了词化特征,至温庭筠诗中,尤其是其乐府诗中,在造境、题材、语言、词境上也出现了明显词化倾向.温庭筠将作诗之法引入作词中,并首次大力作词,遂大启词端.  相似文献   

2.
杨雨 《云梦学刊》2002,23(5):59-61
温庭筠的诗词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晚唐由诗入词的线索与途径 ;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词”的文人 ,温庭筠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畛域 ,不仅是晚唐艳情诗坛的重要诗人 ,更以他的艳词创作直接开启了晚唐五代香艳的词风 ,并且奠定了词以婉约为正宗、词为艳科的正统地位。温庭筠的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文人诗歌的接力棒从诗传递给了词 ,开启了宋朝一代文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过元琛 《理论界》2010,(3):126-127
晚唐诗歌创作与此前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爱情题材成为诗人们大力抒写的内容。李商隐无疑是晚唐爱情诗的突出代表,而与他并称"温、李"的温庭筠则开晚唐艳情词之风气。温、李二人在诗的创作上具有相似性,而温庭筠的词与李商隐的诗在艺术上实则也有相通之处。本文拟从对李商隐的无题爱情诗和温庭筠爱情词的比较来看一看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艳骨”,中国词学史上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词学范畴,重视词作情与景的真实,追求一种“即性灵,即寄托”的创作观.温庭筠词既非单纯的艳词,也非为寄托而寄托的身世之词,而是遵循词体绮艳的特质,抒写真景、真情的“艳而有骨”的词作.  相似文献   

5.
缪镇先生在其《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一文中曾提到:“晚唐诗人,温庭筠与李义山齐名,温之诗不及李,而于词则颇努力,建树甚卓;义山虽未尝作词,然其诗实与词有意脉相通之处。”下面我要谈的,是关于义山诗的“词化”问题。在此之前,先要明了诗、词二体的特质及其区别。诗在很早就形成了以言志为主的传统。《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孔颖达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中,出口而形见于言。”可见,诗是表达人内心意志和情思的,属于人显意识中情志的活动,而中国传统诗歌的情志又常含有一种伦…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则是我国古代文人词的第一个兴盛期和成熟期,其标志便是以温庭范为鼻祖的花间词派和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出现。然而这两大词派的风格却是那样的不同:同是写风花雪月、离愁别恨,但却呈现出似乎是全然不同的境界和气象。本文试图就此作一粗浅的@d。温庭筠是我国词的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词既是文人词成熟的标志,也是改变民间词的作风、决定文人词的发展方向的枢纽。温庭房生当晚唐,在国势的风雨飘摇之中,多游狭邪,出入青楼,造成了他多愁善感和细腻缠绵的性格。当他捏住词这种工具时,他不用它去展示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有些相似。他们都以其题材广泛的作品,反映了自己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和广阔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以其多样化的风格和写作技巧,丰富和提高了诗、词的写作艺术.把诗、词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作为词坛巨壁的辛弃疾,在词的题材和风格方面,特别富于开拓精神。由于词这种特殊的体裁,要在这两方面有所创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艺术创造力。辛弃疾在幽默词的创作上,就充分表现了他的艺术胆识和创造力,而给词坛增添了光彩。幽默作品的特点,是使人发笑。它与调侃、诙谐、戏滤、机趣常常紧密地联…  相似文献   

8.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当其貌不扬而又放荡不羁的温庭筠出入于秦楼楚馆,为乐工歌伎制作曲子词的时候,他未必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文人雅士步他的后尘去填写这类流行的小曲;更不会想到那些成为他入仕之累的所谓“侧艳之词”竟造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名声, 文人填词并不始于温庭筠,但在温庭筠之前不过是偶一为之。温庭筠才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人。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温庭筠的词按其艺术风格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俗明快、新鲜活泼,表达感情真率大胆,带有民歌的情调,以《南歌子》、《荷叶  相似文献   

9.
晚唐五代,温庭筠词的客观精美,极富音乐性和装饰性;韦庄词的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冯延巳词特有的文雅、忧患和执着;李煜词对人生的怀疑和反思,都各具特色.他们各以其独特风格的创作,一步步拓展与深化了词境,为宋词的全面繁荣做了极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0.
绮艳诗的繁荣,既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有词和骈文 创作的影响,同时社会因素也产生了重大作用。温庭筠的绮艳诗创作,推动了这一题材的泛 化,促进了词体的形成。从诗、词过渡的角度说,他的绮艳诗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  相似文献   

11.
唐进士科考答卷不糊名的制度促使当时行卷之风盛行。为在众多行卷作品中脱颖而出继而登进士第,士子们在所行作品中除诗、赋、小说之外,或又添加了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词。本文即以词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为个案,探究进士科考制度对词体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薇薇 《兰州学刊》2005,(5):311-314
温庭筠词主要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抒情,敦煌曲子词则主要通过直接抒情的语言和对人物行为动作及事件的叙述抒情.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两方面:二者创作主体审美对象的范围不同,二者抒发的感情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丽密深曲虚实相生──谈梦窗词与义山诗的模糊性赵忠山,张桂兰南宋词人吴文英(字群特、号梦窗)与晚唐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相隔四百余年,然其作品的风格韵味却惊人地相似,婉转曲折,时空错综,虚实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  相似文献   

14.
论舒亶词     
舒亶是北宋词坛重要词人,然其词长期以来却被文学史"遗忘".他的词在内容与题材上深化了苏轼开创的"士大夫化"抒情道路,形式上亦显出打破诗词界域,扩大词之表现功能的努力.而他参与制造的北宋"乌台诗案",也间接影响了宋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的词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诗词界限,进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其表现手法,从而使词有了诗化的倾向,为后来苏轼全面改革词风、"以诗为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蔚 《社会科学》2012,(7):175-183
宋代田园诗词的创作都存在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把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诗歌的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苏轼完成了飞跃性的转变,其田园词在破体的基础上自有新创,语汇、句法和主题都对南宋田园诗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创作进入"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的双向互动阶段,田园词诗化和田园诗词化的现象同时并存。辛弃疾的田园词继承了汉代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诗词兼善者的田园词往往不可避免地接近其诗的面目腔调。而南宋劝农类的田园诗则全盘接受苏轼词的影响,更为普泛的现象是田园诗沾染上了些许词的格调韵味。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是良性的。经过破体,诗词互相借镜,相资为用,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共同推动了田园题材在宋代的新的繁兴。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04-111
宋词接触科举题材,首先是"以诗为词"变革的结果。与科举相关的词作,绝大多数产生于北宋末或南宋。送人赴试,是与科举相关词作中数量最多的内容,其次是地方庆功宴上的创作。宋词不入文坛主流之眼,词人们多随意率性为之,往往更有真情实感。"词言情",在科举考试全部过程中,词作常常用来表现儿女私情,大都是男女分手的相思情意,亦有落第后到青楼寻求慰藉者,展现出婉娈旖旎的特殊气质。诗词相互影响,科举词写功名富贵时就会融入男欢女爱,徽宗时期蓬勃兴盛的戏谑俗词中也有相当的科举题材。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一为词,一为诗,题材各异,却是同一主题,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物质决定意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悼亡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在妻子形象、感情基调、意象选择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这就形构成了诗歌艺术上的差异。中西文化本无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求同存异,不同风格的诗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的悲剧是沉默的、弥散的、深的、幽约的。这就需要诗人们改变对待情感的态度,寻找一种更细腻的方式来摹写时代在自己意识深处留下的难以捕捉的存在悲情。情的物化、情绪审美化的抒情态度和方式,使李商隐诗和温庭筠词在晚唐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当这种新鲜而细腻的抒情手法融入到词体中后,深刻地影响了词的发展,加速了词体婉约蕴藉风格的定型。  相似文献   

20.
彭玉平  向娜 《江海学刊》2015,(2):180-187,239
"以诗比词"指的是词学批评中将诗词的作者、作品、发展阶段等进行比拟或比较,借助诗歌风格、成就等方面的特征,以表达论者对词的评价与判断的批评方式。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宋代对词人词作的点评中,至清代以后则成为词学批评的常见方式,其内容也几乎涉及词学的所有方面,并表现出系统性和理论性。"以诗比词"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诗词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价值则在于反映了词体文学及词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始终以诗为参照和借鉴的对象,而诗词并论的方式将词纳入了主流文学的体系中,也有助于词的尊体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