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成熟健全的公民意识。因此,通过完善公民社会建设、引导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等途径,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创新发展,它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统战思想的核心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服务。历史进入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统战思想,并赋于新的内容。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毛泽东和中共始终把全球华人作为统一战线的一部分,看作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 意义上来说,充分调动职工的社会主义积积极因素,是我党实现共产主义大目标,极性将起决定性作用.完成各历史时朗具体任务中一贯重视的原 那么,什么是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则.回顾我党70年来的历史,可以清楚地 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澄清两个认看到,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这个重要条 识方面的问题.一是“积极性”从总体上来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说,应该是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积极向使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对这个重大课题的 上的,我们泅常把这种积极性称为社广,主研究和解决。义积极性.但是,我…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发展的今天,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6.
胡莹 《天府新论》2007,3(6):93-95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科学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女性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情感支撑,皆显现着女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优势作用。女性在家庭和谐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对形成和发扬和谐社会风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自身的发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妇女充分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不断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南方论刊》2009,(3):F0002-F0002,I0001-I00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政策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圳市南山区委统战部(侨办、台办、民宗局、侨联)一直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坚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孙应帅 《理论界》2007,(8):45-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统筹协调好整个社会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以便首先维护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协调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推动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党把新民主主义理论和路线作为建国方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主要是:认清国情,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实现全党思想与意志的高度统一和团结;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些经验的启示是:必须不断创新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认清当前的历史阶段,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台湾归回祖国,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中,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法宝,必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一切可能调动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礼治",就是通过"礼制"、"礼仪"、"礼器"等内容和手段,来维护和协调社会的等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的牢固。清朝统治者优礼、尊崇藏传佛教,利用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藏地区的工具,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礼仪制度,通过"礼治"维护了蒙藏地区的稳定,有效地巩固了清朝政权。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因五台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博大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清朝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五台山藏传佛教渐至鼎盛。清初诸帝多次巡幸五台山;蒙藏高僧频繁朝拜;藏传佛教寺院数量、僧人人数迅猛增加;寺院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为清初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白玛措 《学术探索》2004,(9):102-106
藏学是以藏族主体文化为核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内明学俗称藏传佛教是承载藏族文化的主体之一,具有极为具体的内容。作者从其渊源和内容上进行释义,以说明"大五明"之内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藏族的饮食禁忌不是完全顺从宗教的行为,而是藏族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藏族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藏族饮食禁忌虽然笼罩在藏传佛教的氛围里,但其中蕴含着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善待动物、珍爱生命等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相一致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治藏政策对纳西族和藏族上层之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纳西族木氏土司曾用军事力量占领了滇、川、藏的一些藏区。明王朝的治藏政治制度和方法,是影响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对所占领的藏区治理方略的重要因素,纳西族与藏族上层之间的关系与明王朝对藏族上层和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木氏土司根据藏区的政治特点,不断加强同藏区政教上层人士的交往。建立与藏传佛教上层的密切关系,借助藏族佛教上层人物的力量治理所占领的藏区。而纳藏两族上层和民众在长期的交往中,极大地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8.
贡山怒族(阿怒)社会至今已形成了在同一个社会、村落,甚至同一个家庭中藏传佛教①、天主教、基督教②等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事实。形成和维持这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其特殊的历史机缘及政治、经济等外部动因,而以阿怒文化,特别是原生信仰为认知模式的对各种外来宗教在其生计模式、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及社会生活中的动态调适则是多种不同宗教信仰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自编索引,对30年来国内藏传佛教研究文献中的藏文专著做了分类综述。归纳了藏传佛教研究的特点,以展示藏传佛教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动态,为学界提供研究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政教合一制的藏族地区,政教领袖型的寺主活佛及其家族对于其所统领地区的社会历史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依据藏汉文史料,就安多地区历史上具有很高宗教地位和声望的拉卜楞寺寺主历世嘉木样活佛的出生原籍、家族背景、家庭成员及其生平事迹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此作为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研究的辅助内容。文章最后总结:嘉木样活佛多数出自土官头人家族;嘉木样家族中多出转世活佛;嘉木样家族多与地方上层势力结亲联姻;嘉木样家族僧俗广泛参与寺院及地方的政教管理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