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介永强 《唐都学刊》2001,17(4):21-23
唐代行宫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避暑宫、温泉宫、边防宫、两京道行宫四大类。唐朝置监,设有总监、副监、丞等官员管理行宫。因其功用不同,唐代行宫在选址上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各有所重,尽取河山之胜、兼求自然之趣是唐代行宫选址的总则。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受其影响,唐代行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密集京都周围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但关于南宋故宫的资料,过去留传下来的不多。潜说友说:“内廷事秘,臣下不能详知”。这是一个原因。本文仅就目前所能看到的一些资料,将南宋故宫的历史和皇城宫殿的建造情况,扼要地加以叙述,疏误之处,请予批评指教。一、故宫历史南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自扬州逃到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就有驻跸杭州之意。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高宗初来时,本来选地在西湖北山之阴的西溪,建立行宫,至今还有“留下”之名。后来,因为凤凰山东麓,原有隋唐北宋时的州治,又是五代吴越国的国治,便扩建做为行宫。据当时执政叶梦得说:“州治屋宇不多,六宫居必隘窄,且东南春夏之交多雨,蒸润非京师比”。简陋的情况,可想而知。绍兴元年  相似文献   

3.
一、西域的概念《辞海》“西域”条解释:“汉以后对于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据此,查《汉书·西域传》,该书称西域从孝武帝时始通,约当公元前156-前87年,本来有36国,其后分为50余国,皆在匈奴(今蒙古一带)之西,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6000余里,南北1000余里。东则接汉,以玉门关、阳关为限,西则限以葱岭。而到《后汉书·西域传》的分国记载则把葱岭以西的罽宾(今喀布  相似文献   

4.
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次年六月,元顺帝妥懽帖木儿由上都开平(内蒙古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逃至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北),临时建都于此。洪武三年四月,元顺帝死于应昌,其子爱猷识里达腊退据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仍用元国号,建立“北元”政权,以与明朝相抗庭。在西北甘肃一带有扩廊帖木儿,在东北有几支元朝残余势力:辽阳行省平章刘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共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并正在做出积极应对。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区域格局;第二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第三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形势分析;第四部分:中国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共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并正在做出积极应对。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区域格局;第二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第三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形势分析;第四部分:中国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共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并正在做出积极应对。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区域格局;第二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第三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形势分析;第四部分:中国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共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并正在做出积极应对。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区域格局;第二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第三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形势分析;第四部分:中国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共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并正在做出积极应对。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区域格局;第二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第三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形势分析;第四部分:中国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共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逐渐发生着转变,并正在做出积极应对。本次研讨会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交流与合作”为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区域格局;第二部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第三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形势分析;第四部分:中国地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13.
罗哲文先生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他大力提倡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并身体力行,被称为"京城的守望者"。60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古都北京和长城的保护工作,本文撷取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且分为大、小两个范围。北京大地域文化包括旧石器文化、都城文化、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长城文化和京剧文化等11种。  相似文献   

15.
高建群封笔小说《统万城》以沙漠中筑造的“童话之城”为起点,再现匈奴这一“消失”民族的时空场景,再现了他们在欧亚大陆草原爆发出的最后一声雄浑呐喊。小说立体书写男性和女性,复活了十六国时期“悲剧中的悲剧”。从文学地理角度来看该小说可以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不仅是农耕民族书写的“我者”历史,也不仅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长城内外皆是故乡,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塑造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6.
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延绥长城及沿线39营堡就是在蒙汉争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今天大多已沦为废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而边疆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其衰亡。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其中的历史成因极其复杂,地址废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狩猎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唐都学刊》2005,21(3):14-17
唐代狩猎诗数量虽不多,但作者涉及面广,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唐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唐代狩猎诗创作的繁荣,与唐代朝野普遍尚猎的风尚及文人入幕、从军边塞活动密切相关。唐人狩猎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于中还透露出崇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刘保卫 《社会》2010,30(6):175-201
基于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本文比较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普遍接触网络的情况下,社会化状况总体良好,网络对汉族、蒙族青少年社会化均有显著影响,但并无普遍的不良影响。研究显示蒙族青少年受到网络全球化的影响与汉族青少年社会化效果差异很小。从整体上看汉族和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将增大。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直接影响其在网上的表现;网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网下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上网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又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佳 《求是学刊》2012,39(4):154-160
在明代土木之变过程中,士大夫群体劝阻英宗亲征,拥立郕王即位,复又力主以礼奉迎英宗还朝,这些行为含有效忠君主之意向,然皆是以社稷利益为政治考量的基点.由此反映出士大夫这一政治角色确有忠君之内涵,然其旨归不限于对君主个人意愿的服从,更根本的诉求还是将君主纳入社稷,亦即国家管理体系与利益层面,从整体着眼,以是否有利于实现朝廷的稳定与百姓的福祉等政治诉求,作为判断何种行为取向更具有合理性的依据,这是士大夫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在土木之变过程中,先秦以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被反复强调,并成为明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形态中较为活跃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构成支撑明中期以后士风趋向张扬的重要资源.从此而后,明朝臣下的谏诤之风陡然而盛,士大夫之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趋于清晰.  相似文献   

20.
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 史上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延绥长城及沿线39营堡就是在蒙汉争 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 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今天大多已沦为废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而边疆 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其衰亡。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 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其中的 历史成因极其复杂,地址废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 明清?鄂尔多斯南缘?农牧交错带?城址?环境

The area along the Grear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rdos Desert is one of the major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istorically, the land was fought over by the nomadic and the agrarian peoples of the region. The Yansui section of the Ming Great Wall and thirty‐nine fortified encampments along it were built during fighting between the Mongols and the Han people. As all of them were located along communication lines vit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ransport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 of Ming and Qing rule. However, they fell into disus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are now in ruins. The main reason underlying their decline was that the sites had been chosen for their defensive value, so the subsequent northern expansion of China's borders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order economy hastened their decline. Th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agrarian and the pastoral region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mperi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tivity and was in line with ethnic and tribal movements and migr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In sum,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emise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nd camps were highly complex and usually involved multiple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