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奇龄的《西厢记》论释处于继王骥德和凌濛初以来《西厢记》学术性评点的顶端,其叙事论实可与金圣叹的叙事论双峰并立于清代戏曲评点史上。毛氏评点虽亦兴之所至,率性而发,但通读全篇则不难发现其系统性、理论性。如论叙事视角之“旁观”、叙事内容之“转变”、叙事照应之“暗度金针”、叙事节奏之“抑扬顿挫”,无一不体现毛氏的独到见解。其叙事论又可与西方现代叙事学相通。毛氏论析的叙述层次、叙事视角、叙事照应、叙事节奏、叙事方法,大致涵盖了现代叙事学的叙述人、叙事时间、叙事方法等范畴。梳理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叙事论,有助于构建古代叙事学与现代叙事学的内在关联,为中国叙事学固本培根。  相似文献   

2.
辨伪是毛奇龄《诗经》研究中较有特色和成就、价值较高的部分,考辩作品多,涉及内容广,论据丰富,论证深入,且少有其他作品中习见的粗疏、谩骂风气,并形成了独特的辨伪范式,具有鲜明的体式特点,在明清之际的《诗经》学史上具有一定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左传》《公羊》《谷梁》三传记载的《春秋》经文互有异同,毛奇龄所著《春秋简书刊误》以《左传》记载的《春秋》经文为依据,对其中的人名、地名、文字不同之处做出了考正,订正了《公羊》《谷梁》所记载《春秋》经文不少失误之处。毛奇龄使用的考据学方法在《春秋》经传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证了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所提到的连厢词例的传承由来及毛奇龄据连厢词例创作的《拟连厢词》:《不卖嫁》与《不放偷》,重点考察了其名称、类别、内容、体制和渊源,认为《拟连厢词》二种所写并非子虚乌有,而是反映了辽金时代特殊的风俗习惯,具有民俗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稽求篇》是毛奇龄有鉴于后儒多以己意解经和墨守朱注之作,其注解特色有四:其一,辩驳朱子《集注》之说;其二,修正王学,强调实学;其三,运用了以经解经的新注释法;其四,注重考据,不以空言说经。毛奇龄反对理学,提倡实学,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实为清代汉学的不祧之祖。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关注文学技巧,称美“法莫备于《左传》”,且谓“我批《西厢》,以为读《左传》例也”.本文交相论证阐发:其一,《西厢记》之移堂就树法、月度回廊法,即《左传》经前起传、后经以终义、预叙逆摄诸法.其二,《西厢记》有狮子滚球法,金批《水浒传》有欲合故纵法;在《左传》叙事艺术,则有若离若合、若擒若纵之法.其三,金批《西厢记》,侧重欣赏烘云托月法、避实取虚法.《左传》叙事之颠倒主宾、轻重、详略,固早为此法开山;尤妙在无字句处,横接、旁溢、反射诸法,皆可作为文法之津梁、叙事文学之典范.  相似文献   

7.
斩足是晚明清初渐次发生在《西厢记》评点领域的一种文学现象,指砍掉第五本情节,收局于第四本第四折张生惊梦草桥店。在《西厢记》世俗唱演式微的情形下,文人圈内关于《西厢记》题材情事的强大解读传统逐渐显现其力量,斩足因而在评点这种极具文人质素的批评样式中发生。秉承唐宋以来前贤的解读思路,从徐渭到潘廷章等一系列评点家借明清之际的哲思盛风,通过斩足积极展现其对农耕文化下国人命运的深刻观照。这恰恰推动了古典戏曲文体独立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陆采对他改创的《南西厢记》颇为自负,他认为自己的改作必能取代李日华改编本而盛演于场上,然而实际上陆采的改作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陆采改编本为人所弃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曲词过于标新立异,此外该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关系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及美学风格处理上也都存有明显的不妥之处,这些都使得陆氏改作只成为案头之作而未能成为场上之剧。  相似文献   

9.
毛奇龄<白鸯洲主客说诗>一书的内容,历来被认为只是辨"淫诗"、"笙诗"二端,且持论多有偏颇,因而本书的内容和价值一直未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毛氏此书在论辩"淫诗"、"笙诗"的过程中,涉及到中国<诗>学史上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并多有创见,其中有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明代《西厢记》的评点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西厢记》评点本达 2 0多种 ,它们有三个系统 :一是“李卓吾先生批评”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为三个小的系统。二是“徐文长先生批评”系统 ,除了《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西厢记》有新的批语外 ,其余五种“徐评”本内容相近。三是“糅合—考订”系统 ,以汤若士、沈伯英合评本和凌蒙初本最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明朝以后认为王实甫《西厢记》主题是反抗封建礼教,但这并不能说它在元初也是这个主题。从《西厢记》的源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文本重新解读看,它并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剧,而是借爱情题材抨击现实的道德讽谏剧。  相似文献   

12.
现存元杂剧《西厢记》的最早文本出现在明代。有明一代,曾出现60多种《西厢记》版本,至今尚存40余种。本文主要介绍明代《西厢记》的佚本情况、部分目前暂不知下落的刊本,以及学界对其是否曾经存在仍有争议的版本。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前后,对中国古典戏曲遗产作出全面而正确的评价很不容易,吴梅是第一位学术权威。他不仅充分肯定了《西厢记》文学语言的优美,框架结构的煞费匠心,同时从曲律(音乐)方面发现《西厢记》也是完美的。可谓有胆有识。他尖锐地批评了金圣叹对《西厢记》的窜改,也是令人信服的。吴梅的评论实际上论证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地位与“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对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刊插图本《西厢记》附有崔莺莺画像约20种,这些画像的作者大都题为陈居中、唐伯虎、陈洪绶等著名画家。根据画史文献,这些画家的确都曾绘制过莺莺像,但明刊插图多为冒名仿作。从文学人物到人物图像,画家们根据文本,结合自身情感需求与时代审美风尚,对崔莺莺进行了重塑.而这些图像在构图与人物造型等方面也凸显了供读者观看的视觉特点,观赏性日趋增强。  相似文献   

15.
诸宫调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说唱艺术,《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的一部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本文着重对《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主题、主要人物以及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评论,进一步阐明了《西厢记诸宫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所批《水浒传》与《西厢记》是其批点的两部代表作。从总体宗旨上说,《金批水浒》侧重于通过“立言”来表达“立德”、“立功”的社会追求和社会政治伦理关怀,《金批西厢》则侧重于个人性情追求和人生关怀。在批评风格上,前者显得慷慨激越、高古悲壮,后者显得超妙深婉、绵密禾农丽。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除了受批评对象本身的制约外,一方面与金圣叹所处的“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特殊的人生遭际和文化性格有关。在这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个人追求和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17.
调腔是流行于浙东一带的高腔剧种,新昌县档案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调腔抄本有《西厢记》六折,除《佳期》一折为昆腔戏外,其余均出自元杂剧,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南戏声腔的杂剧演出样式。调腔《西厢记》存在明刊本所常见的曲文分唱现象,并在剧本上受到《南西厢记》影响,且曲文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调腔《西厢记》演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元杂剧《西厢记》和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都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各自塑造的人物形象及表现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出超时代的鲜明的进步性。近年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多是侧重于文化影响和接受上,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中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众多的戏曲研究者中,王季思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位。王季思对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贡献与深远影响,不仅集中体现在他对《西厢记》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为20世纪戏曲研究学术力量的培养与整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上。他亲历了20世纪戏曲研究的发展与变化的完整过程,从学术理念到学术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了20世纪戏曲学术史的显著特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季思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曲研究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对《西厢记》24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补正前人的遗漏,可以丰富我国《西厢记》翻译研究的史料。同时,在《西厢记》长达一百多年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早期以《莺莺传》翻译为主,中期主要是《西厢记》节译、选译和编译,后期以西方译者为主导中方译者为辅的《西厢记》全译本为特色。《西厢记》成功的翻译经验可为我国传统戏曲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