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拨响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亚细亚人懂什么巴赫?拉什么巴赫?"持这一看法的是一位欧罗巴人,具体说是一位在世界乐坛知名度颇高的前东德小提琴家,说这番话时他正执教于日本的一家音乐学府.  相似文献   

2.
岳城 《人才瞭望》2010,(3):35-35
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称呼"岳父"为"爸爸"了,似乎喊"岳父"显得疏远,只有称呼"爸爸"才能显得更加尊敬,更加亲切。殊不知,"岳父"一词其实比"爸爸"一词更含有敬意。  相似文献   

3.
马虎 《人才瞭望》2010,(2):89-89
某报曾刊出一篇短文,介绍旧时南京人曾用"马虎子来了"吓唬儿童以制止其啼哭。该文作者称"马虎"是"一种怪兽",十分"凶恶",所以小儿无比害怕,自然不敢继续哭闹。文末又引述了一段"传闻",在我国四川、贵州两省交界处似乎真的有一种"怪兽"叫"马虎",凶猛得很。  相似文献   

4.
规划不搞"一张脸",延揽不搞"一招鲜",资助不搞"一窝蜂",服务不搞"一阵风",考核不搞"一刀切"。相关专家建议———人才规划不搞"一张脸"。人才工作创新,重在规划引领。但常见规划"千城一面",常沦为"一张脸"。科学的人才工作规划既是区域性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量化,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个性化目标追求。人才延揽不搞"一招鲜"。你组织这个"会"、我举办那个"周",活动揽才越来越成为不少地方招才引智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5.
倪欣 《人才瞭望》2014,(1):106-106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经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烦、耐寒、耐用、忍耐、耐久、耐人寻味等等。但是,它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剃须"的意思。"耐"是会意字,从而,从寸。"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耐"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是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剃掉胡须"在古代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它比宋太宗赵匡胤发明的在脸上“刺配”要好受得多。  相似文献   

6.
周新 《人才瞭望》2014,(6):62-62
很多人都不知道,"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一寻乃八尺。"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即一丈六尺。 汉语中有个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既可以指正面,又可以指它的反面。"寻常"连用就是这样,既可以比喻短或小,又可以比喻长或多。《国语·周语下》载:"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相似文献   

7.
溧阳山清水秀,生态优美,人文荟萃,有"山水绝佳天目湖,感恩信义溧阳城"之美名。溧阳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有"三省通衢"之美誉。近几年发展"一村一品",使溧阳农村面貌一新,生态更加优美,引来全世界的目光,前不久,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落户溧阳,与会者为这里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使农民走向富裕、生态更趋优美的现象所感慨,本刊记者专访韩立明市长揭示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9,(7):22-22
1.一次在清华大学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儿。"  相似文献   

9.
文艺 《人才瞭望》2014,(5):76-76
"斤斤计较"意思是对琐碎细小、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计较。这里的"斤"不是指一斤两斤,"斤斤计较"也不是对一斤两斤过分计较,"斤斤"是形容明察秋毫的样子,由此可知,"斤斤计较"本来是个褒义词,现在却变成了贬义词。  相似文献   

10.
贪官三问     
楚歌 《人才瞭望》2010,(2):81-81
一、贪官是怎样现形的 贪官,大多数是被人民群众上访"告"出来的,被糟糠之妻离婚"离"出来的,被梁上君子"偷"出来的,被一丘之貉"供"出来的,被不法之徒"骗"出来的,被犯罪分子"诈"出来的,被邪恶势力"绑"出来的,被火灾事故"烧"出来的……当然,偶尔也有被纪检部门"查"出来的,被公检法"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逃匿者     
彭瑞高  瑾轩 《人才瞭望》2014,(1):101-104
一庞雨生的心怦怦乱跳,穆亚龙在电话里说得很随意,让他去小餐厅"吃个便饭",中午"有事要商量一下"。他知道坏事了。就像香港廉署的"喝咖啡"一样,穆亚龙"吃个便饭"也是个要命的信号,财务处骆处长被"双规",就是穆亚龙请去小餐厅"吃便饭"时宣布的。厅纪委改成"省纪委纪检组"后,原厅纪委书记穆亚龙就成了组长,人事关系也转入了省纪委,有点"钦差大臣"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一、央视比赛节目中的出题错误:"鸡菌"误为"鸡枞菌"。2013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争夺战中,主考官李梓萌出题jīcōng jūn,荧屏公布的答案为"鸡枞菌"。其实,正确的写法是"鸡菌",""应读"zōng"。鸡菌,食用菌的一种,由于生长在泥土中,所以字从"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感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三者为何并存着?是什么原因导致三者并存现象的持续?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4.
在宁波民间除了家庭亲、联姻亲以外,还有一种特殊之亲,叫作"过房亲"。 "过房亲"就是在民间"交情友谊亲密者,以子女互相寄名"。"过房亲"在宁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结婚多年没有生育过子女或生育以后怕夭折,就认一个过房儿子或者是过房女儿;另一种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或女儿身单势薄,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过房给兴旺之家,有一个依靠照应。这两种情况,属第一种的过房比较多。过房儿子和过房女儿都称过房爹、过房娘为"寄爹""寄妈"。  相似文献   

15.
"侬"是方言,而且是个极其特殊的方言,这个方言的国学意味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雅言。顾名思义,"侬"表示从事农耕之人,用于人称时既代表"我",亦代表"你",还代表"他",兼顾三个人称。一字多义的情形很多,但兼顾三个人称的汉字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16.
《人才瞭望》2009,(7):80-80
"雷人",2008年兴起的网络语。其中"雷人"语录格外令人震惊,脑子里"轰"的一声,像被"雷"过的那样无语和无奈。有网友将被"雷"的程度分成轻伤、中伤、重伤三等。以下是鄙人被"雷"成重伤条目。  相似文献   

17.
薛钢 《人才瞭望》2014,(8):84-84
将中文译成外文时,经常有闹出笑话的。20世纪50年代中苏交往中,中方有位翻译急切中把"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直译成"肚皮里有根棍棒"。弄得苏方很着急,忙问:"那为什么不急送医院?"美国夏威夷大学有一位女教师,留学中国学习京剧多年,并把《玉堂春》剧本译成了英文。  相似文献   

18.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相似文献   

19.
一、人才素质的含义 (一)素质的含义 1.语义学上的"素质"。素质一词最原始的词义是"白色质地"或"白皙的容色"。 2.素质词义的引申。素质的词义曾经至少发生了三次引申和拓展。第一次引申:把"素质"由"白色质地”引申为“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相似文献   

20.
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嘉奖,也被周围的人夸赞为难得的"人才",但在自己口中,他是一个"菜贩子",他应用"一场一策"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