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内化与外化运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二是实现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的桥梁和纽带是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内化和外化的运行机制,只有在该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经过上述两个飞跃,才能够形成个体人道德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相似文献   

2.
道德内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内化作为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具有内容选择性、模式可变性、过程发展性等特点。作为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道德内化,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蜕化     
道德蜕化是人们将曾经内化的合理道德原则规范又外在化的过程,它是外在道德情境变异与主体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蜕化是个体精神败落的机理所在。因此,在社会腐败不断漫延的今天,如何从社会制度支持与个体道德修养提升的角度积极阻滞道德蜕化的发生,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化,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从研究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的过程和规律着手。本文试就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过程作一探讨。一、大学生个体道德内化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个体道德内化,就是指个体将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得干己”“外施放人”。“内得于己”是说一个人能够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将它根植在内心之中,身心互得其益。“外施放人”是说一个人把得到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施给别人,让众人得益。“人类道德的运行和发展,就是一个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遵循内化与外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两种逻辑方式: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生活化,把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引导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相统一。?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和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他们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是教育者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教学模式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关键是能否使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东 《金陵瞭望》2007,(16):18-19
个体德性的养成与道德人格的塑造表现为同一的过程。道德人格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是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凝结和体现。它是个体在道德修养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着个体道德修养实践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和境界。而个体的道德修养实践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有道德是这种人才的必备条件。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是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效的手段。大学生必须把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为标准,通过主观努力,在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扬清涤浊,清除和抵制剥削阶级旧道德意识的影响,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自觉按照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立身行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要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稳定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本文分析高校德育过程中道德内化的特点,依此为理论基点,促使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以大学生为主体施教,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道德的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旨在从人类道德的群体和个体(或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更为详尽地考察原始道德的具体发生。移种系发生而不称群体发生旨在强调其初始的发生学意味,因为人类最初的共同体或群体—原始氏族、部落等总是以种某种自然基质差异的种族为前提的,以某种血缘联系为纽带的。道德的种系发生主要是指人类的一定氏族、部落或民族等人类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主要是指史前时期或野蛮时代)的原始群体道德意识、道德实践、习俗和规范的发生。所谓道德的个体发生是指原始人类个体的原始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发生。这种发生学的实证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基础、本质等理论,而且对当前国内在道德本质、起源、基础问题的学术讨论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出现的困惑、迷惘甚至是不解,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走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探索有效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为仁由己"对现代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内化。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情境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为引发的道德自我知觉与个体的道德自我意象并不一致,此时个体会采取调节机制来维持道德自我平衡,常见的有道德许可、道德推脱、道德清洁、行为补偿、道德认同等。将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调节机制的外部效度和内在心理机制,考察如何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伦理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一为制度伦理,一为个体道德,二者相融相济,相励相长。市场经济以自己的自利性、自主性、平等性、信誉性的制度伦理特性影响着个体道德,个体道德以规整选择范式、反向选择范式和差异选择范式来支持或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把制度伦理的内化和个体道德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德育方法对加强师生德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仅从社会教化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教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个体内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教化的目标。具有理性特点和高超的智慧、强调自我教育和德育实践的老子德育方法,对构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外中小学德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中小学德育述评陈昭文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成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5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