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舆情危机的游客感知是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的重要领域。以海南为例,基于游客的舆情危机感知、旅游地形象感知和行为意向实证研究揭示的问题,探讨舆情危机管理和形象修复的对策思路:提出针对政府、新闻媒体和旅游企业的舆情危机管理策略;基于形象修复理论,设计了政府和旅游地的形象恢复策略,为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网络舆情的引导带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开放、多样、传播迅速等新特征。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舆情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尤其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社会舆情事件和涉及官员腐败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不断涌现,对社会生活和秩序管理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从战略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进行了论述,旨在使得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更加科学,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形成网络引导中坚力量,不断推动网络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网络智能采集系统/RYC-SA-POMAS-S”,采集2007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将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相结合,采用基于PYTHON语言自建的自然语言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聚类分析以及共现分析,得出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热点聚焦为六大主题: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特征、高校网络舆情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相关群体和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媒介。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未来趋势体现在三大方面:借助信息科技,促进研究范式转换;运用多学科理论,丰富研究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突发事件的频发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相关研究缺乏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量化和可视化分析。文章选取2009-2018年CNKI中的223篇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主题的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对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绘制知识图谱,对研究热点、研究演化路径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表现形式、预警和应对策略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将会朝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非理性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媒体时代旅游网络舆情研究:源起、价值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旅游网络舆情应运而生.本文在对旅游网络舆情研究源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旅游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提出旅游网络舆情研究的基本构想,为全面的旅游网络舆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掌握用户观点传播规律,尽早地发现潜在的引发大量关注的用户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现象,理解人们的心态活动、社会的暗流趋势,为舆论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测度网络舆情子场各受众观点群落的认知能量,能够获得舆情场内场点携带情感倾向性与强度,并基于网络舆情场强度测度来识别网络舆情场的极性构建"舆情认知指数模型",分析网民对不同事件的情绪变化、态度偏向等,从而能够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网络舆情场域内全体受众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最终网监部门根据网络舆情场不同的人为演变状态而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杨树 《云梦学刊》2014,(5):147-150
网络评论与网络舆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都属于网民就中介性事项发表的主观性信息,反映了网民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网络评论是网络舆情表达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是分析研究网络舆情的主要样本。网络评论在数量上的增长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网络评论的理性发展倾向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影响日渐显现,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对此,应建立政府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和政府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数量激增,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管理的形势愈发严峻,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效果做进一步的评估研究,可以有效衡量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次舆情的引导状况,对明确未来引导干预的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效果的影响要素,从信息发布效果、网络谣言控制效果、事件处置效果、网民引导效果四个方面构建了舆情引导干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干预效果评估及科学引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舆情研究是在吸收借鉴舆论与民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舆情概念的提出和舆情研究的发展反映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现实要求,突出舆情的政治指向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的复杂化、公民社会力量的增长和网络表达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在整个社会舆情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显,舆情的内在诸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舆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应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11.
本能涌动、利益驱动、敌意煽动、“瓜民”推动等要素经常杂糅在一起,成为网络舆情与非理性因素粘连的介质。非理性不等于反理性,其与网络舆情粘连后的效果喜忧参半,既可以使情感共振,强化价值认同,又可以使民意畅达,促进良治形成,还可能使群体极化,导致网络失序,甚至使得舆情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在尊重非理性因素自身特征、与网络舆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要巧妙利用非理性因素促成正向网络舆情,精准亮剑非理性粘连导致的负向网络舆情,系统治理非理性因素催生的网络生态乱象,切实增强社会主流舆论的网络话语传播力。简言之,积极发挥非理性因素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正向功用,针对性地消解或降低其消极破坏力,给非理性因素“袪魅”、正名。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及舆情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其特有的传播模式,而网络舆情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以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非传统安全视阈下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舆情多元化是网络信息泛化的必然结果,更是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以信息安全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进行信息管控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管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信息真伪甄别、传输渠道管控、传输效果评估等方面仍然矛盾突出,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应急管控机制,从危机管理理论入手,建立三级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顺序,分别从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主导下有效实现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是其解决的关键。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体多元化和新媒体普及化使政府面临参与困境。在突发公共事件解决中政府应承担主导角色,要与其他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事件的主体多元协同,并在整合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公开的及时、透明、公正,同时科学设置事件议程,进行网络引导,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解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涉警舆情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警民关系建立、公安工作新机制构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的研究,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发生、发展、结束的特点、原因,试图探索其中的规律所在,以便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更好的应对网络涉警舆情。成果颇丰。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建立公安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新机制开启思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舆论思想和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舆论监督的创新认识是其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面对网络等新媒体,积极应对其对社会的全面影响,在科学定位和廓清认识的基础上,以网络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在以个案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实践的同时,从逻辑上理清和探究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构建科学原则和方法,即运用一分而二和辩证矛盾观,以党性原则、正面宣传原则、主动发展原则和个性原则不断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当前,网络意见领袖呈快速发展之势,活跃于高校的"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与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微博时代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提出了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救灾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特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性与网络相结合,网络对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进行围观,引起网络舆论质变,可能引发网络公共事件,造成社会风险,对政府灾害救助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现代救灾能力不强、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缺陷、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落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失当等。防范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要厘清其转化机制,重点掌握其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平息五个阶段特征。实践中,应按照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着力加快政府现代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增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进官媒灾难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倡导网络自律。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现实中的社情民意的复制、重构与超越的网络舆情,作为由民生构成“主体”,民意与民主构成“两翼”的网络舆情,其瞬时到达、瞬间爆发的爆破力越来越触动着城市政府的公共安全神经,越来越幻化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新症侯.城市政府必须超越治理它的认识危机、“他者”化和“硬引导”等问题域,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方法论,即高度重视网络舆情,设置舆情“防火墙”,发挥“主场优势”,确保地方网络成为舆情引导的最短路径,建立“巧引导”范式,形成引导的“网上网下统一战线”,制度化标志性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