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的政策执行手段对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通常使用的政策执行手段有五种,政策执行手段具有某些作用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政策手段,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手段选择、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执行成效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现象,表现为选择性执行、机械性执行和替换性执行等。政策执行偏差存在的原因有政策本身存在缺陷、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等。为了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政策执行偏差。  相似文献   

3.
高建华 《河北学刊》2007,27(6):83-86
消除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程度,是公共政策执行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角度思考,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主要源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理性逐利"的结果。消除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之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应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培育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精神;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正面的利益激励,增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诱因;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公共政策执行变形和走样等。  相似文献   

4.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政策之民主和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电子政务的架构下,为民众提供了大规模的全新的政策诉求的窗口和政策参与的途径,强化了政策过程的监督手段。随着决策权的分化,在进行政策规划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可以缩小“规划缺口”,避免公共政策陷入“规划误区”。同时,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有利于政策目标的达成,提高了政府的政策决定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从而提升了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乡村全面振兴得益于政策的推动,但政策落实的关键在基层.目前,乡村振兴政策基层执行过程中存在选择性、表面化、敷衍式等"基层空转"现象.透过"精英俘获"理论视角,发现乡镇政府被动俘获、农村精英主动俘获与普通村民认同俘获是造成政策"空转"的内在原因.为此,应采取加强乡镇政府政策服务公信力、重塑农村精英的村级服务环境以及培育普...  相似文献   

6.
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公共政策解释是将付诸执行的公共政策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公共渠道而转化为能为普通公民所接受和了解的行为指令。公共政策组织是具体的执行公共政策实施的组织系统。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加以妥善解决,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一项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政府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协调合作是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的重要途径。依据政府与农村社会多元主体合作的紧密度,基层治理实践可归纳为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弱合作治理模式和协同治理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强调以党和政府为核心的外部组织单方面确定基层治理的目标,并依托行政权力以满足基层社会需求。弱合作治理模式强调基层政府以政策和资源下沉为手段,在与乡村治理精英合作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然而,受到乡村社会自主治理能力较弱和政策科层化运行逻辑的影响,上述两种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社会需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构建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与乡村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的协同治理模式是提升乡村治理精准度、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政策适用主体及其政策态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适用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制定主体和政策执行主体而言的,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作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当然变量,政策适用主体对政策执行会产生一系列根本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正向或负向间的切换,取决于政策适用主体的政策态度——顺从或不顺从。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洞察政策适用主体的政策态度并不断提升他们的政策顺从度是政策执行主体所必须面对的要务,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映。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策执行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增加了执行成本,降低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制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淑影 《兰州学刊》2006,(6):141-144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阻滞现象,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以制度分析学派的观点为视域,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向度分析执行阻滞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着重从权力配置、监控制度、沟通机制、意识形态投入等角度探讨解决对策,不啻为克服公共政策执行阻滞的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总体上看,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难尽人意。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房地产市场主体的预期行为的负面影响也是致因之一。市场主体的预期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预期有助于宏观政策效果的发挥;反之,不合理、不稳定的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冲抵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同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政府本身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又将影响市场主体的预期行为。因此,要想有效调控我国的房地产业、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务必要对房地产市场主体预期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以稳定市场预期,并提高调控政策本身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绩效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履行职责的过程和结果。政府绩效评估既要针对政府行为过程是否合法、符合程序,又要针对行为结果是否经济、有效。由于目前我国"政治上位的政治行政一体化"体制对绩效评估的制约和排斥,绩效评估没有成为有效的约束、激励政府行为的机制。本文从政策学角度,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特征和问题,并提出从体制上和制度上推进政府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G市亚运期间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政策暴露出政策制定主体对政策客体理解有所偏差、对政策目标群体界定不全面、对政策后果预测不足、政策制定公众参与不够等缺陷;后来该项政策由全民直接免费乘车调整为以家庭为单位发放货币补贴,其调整过程中体现了政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民意、政策过程科学化的精神。避免政策目标的模糊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提高政策制定民主化水平,完善信息反馈及评估调整机制,政策制定过程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弥补这些缺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以洛伊(Lowi)的政策分类框架为基础,运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背景下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分配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政策本身的因素造成的;构成性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不同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规制政策执行难度大,影响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一是规制对象的特点,二是能否有效控制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建立在权钱交易基础上的合谋;再分配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生产商和公众等利害相关者会围绕其所蕴含的巨大利益空间展开复杂的利益博弈。在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其必然结果是地方政府、生产商和社会中上阶层在博弈中获胜,共同瓜分再分配政策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导致政策执行失效。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政策作为稳定金融系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实践年份较长,但具体政策效果还有待探究。该文使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2—2019年数据,构建反映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指标,然后使用系统GMM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的整体实施能有效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实施效果与政策力度正相关。此外,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变量也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产生差异化影响,进一步研究还显示,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有利于降低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波动,平滑经济周期。因此宏观审慎政策应以逆周期实施为主,并对国有五大行进行特别关注,必要时可对商业银行自身指标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覆野 《理论界》2014,(6):160-16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由左派陕西知识分子李敷仁主编的《老百姓报》,由于其通俗化的特征,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老百姓报》进行文本精读,揭示在抗战初期,《老百姓报》如何建构读者对国民政府的想象。具有左派背景的《老百姓报》,一方面为了在民众心目中构建出“国共合作”的理念以团结民众抗日,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自身的群众立场,该报面对国民政府军、国民政府高层、国民政府基层的已有的真实面相,针对不同的报道对象,有意识地采取了灵活的想象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many studies claim that social policies are “carrots” that authoritarian leaders use to garner public support, the assumption that social benefits can boost public support of government has been rarely tested empirically, especially at the local level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insurance enrollment on citizens' assess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using data from the 2010 China Family Panel Study. We us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to reduce selection bias and ordered probit regressions with fixed effects to examine these possible effects. We find that social insurance enrollment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rural citizens'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but this effect did not exist for their urban and migrant peers. This discrepancy could be largely due to the groups' different expectations for government redistribution and their distinct experiences of China's social welfare reform. We conclude that the Chinese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has achieved partial success in its attempt to use social policies to maintain popular support.  相似文献   

19.
高玉贵 《理论界》2014,(11):19-23
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首先是一个具备有效进行政府执行能力的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面对多元化的、复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效的政府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在阐释政府执行力内涵的基础之上,分析政府执行力的影响要素,进而提出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路径:培养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提高执行人员素质;完善行政执行机构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加强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强化执行力的监督及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