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集聚存在不同的尺度,城市区域作为当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组织是一种大尺度的集聚。经典集聚理论、模型以及相关扩展性实证研究为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提供了方向性的暗示。这种集聚在本质上是聚集力和分散力动态组合的一种空间结果,其中,分散力的增强对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核心区域-外围区域间共享的区际外部性逐渐增强;核心区域的拥挤效应进一步加强了经济活动向外围转移的倾向,最终促使部分经济活动突破地区边界,在地理邻近的地域之间形成更强的空间依赖,呈现出大尺度的经济集聚。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经济性为发展城市群、促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障碍,这对政府在打破行政割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加强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方面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通常是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形成发展的初期,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因此,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总会在条件较好的区位首先发展起来一个经济中心作为增长极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市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巨大优势,吸引着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经济要素加速向其集中,  相似文献   

3.
毕于榜 《城市》2006,(5):39-41
一、城市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经济合理原则 不同的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能否建立经济联系,首先取决于它们经济上是否具有互补性.这种经济互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生产要素的交流上是否能以一方的优势弥补另一方的劣势;其二,社会劳动、社会分工有没有使城乡各自形成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和产业结构发生联系,一方的产品能否进入另一方的市场,即劳动成果能否在城乡间、城市间经常流动.经济互补性是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关系在同一区域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杨卡 《城市观察》2024,(1):86-99+161-162
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2018年腾讯出行大数据,对京津冀区域内城市间及对区外人口流动的热度和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的对外迁移热度呈现显著的层级分布特征;城市规模和交通影响力与对京联系强度的关联性较强,距离邻近性对第二层级城市对外联系的影响较大;汽车方式的对外人口流动网络受距离律影响显著,与周边城市联系热度较高;飞机、火车等对外联系方式则更符合经济律特征,区域内城市通过飞机和火车方式与全国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联系紧密;区内人口流动网络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北部大凝聚子群以及东部、南部的3个小凝聚子群,群内联系紧密;区域人口迁移网络以北京—廊坊—天津为核心,以“京津石三角形”区域为密集区。  相似文献   

5.
一、小城镇的概念与类型 (一)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区域,它是把城市和乡村两个不同的区域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纽带,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工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以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在小城镇的集聚,也要求小城镇相应改善各项基础设施,以便为生产、生活和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商业地产发展机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地产是指用于商业目的的非住宅房地产,并能为拥有者带来经济收益.中心城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具备一些重要功能的城市.国内一般认为,中心城市应该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交通中心的功能,中心城市通常是交通枢纽;二是流通中心的功能,在交通中心的基础上成为商品流通交换的中心;三是生产中心的功能,中心城市有相当的工业的基础,多数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多门类的生产中心,通常还有一些主导部门,有比较强的聚集效应;四是金融中心的功能,通过金融活动,把城市以及所处地区的经济活动有效组织起来;五是科、教、文、管理及信息中心的功能.具备以上功能的中心城市商业地产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也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严控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因而拥有相当的人口规模、较强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综合服务能力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入手,对其经济、社会功能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三方面构建了评价地区性中心城市的三级指标体系和中心性指数,并提出了相关的城市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未达到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应承担的水平.上海中心城区可借鉴东京都23区的做法,成为承载全球城市四大功能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实现产业及人口的空间集聚与集聚质量的提升;郊区新城要加快吸引人口流入的步伐,实现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能力升级,逐步成为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0.
一、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内涵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两种作用互为消长,不断塑造着城市的地域形态.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吸引周边的资本、人口等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膨胀.到了20世纪初,随着电话、电车等的普及,城市中的要素集聚过程加快,城市中心区由于具有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可达性,逐渐成为城市商业、商务等功能的中心.1 923年,美国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在其创立的"同心圆模式"中首次提出了CBD(中央商务区)的概念,认为城市中心是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会聚之处.随着经济的发展,CBD的职能进一步扩展,涵盖了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会展、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多种职能和活动.如果说CBD的产生主要是经济要素追求规模经济,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结果,那么城市副中心则是在城市中心出现规模不经济,CBD功能向外扩散过程中产生的位于城市边缘区的新的城市功能集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