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仅仅试图弥补“坚船利炮”这一差距的洋务运动却开启了不限于这一层面的中外文化交融。置身这一背景中的黄遵宪被外交官的地位推上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前沿。经世致用内在思想原则的价值取向与对异质思想文化了解吸收的双向契合,不可避免地促动了他近代文化意识的觉醒与茁长。于是他使外前后诗歌创作的爱国主题并未轻车熟路地显示于传统的“乡土之恋”、“故国之思”的抒发方面,而是清晰地划出了由“攘夷”向“自强”转变的影响深远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站在世纪之交来总结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进程,都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这一世纪之交,不仅是划时代的标志,也是在中外文化以空前宏大的规模汇合交融的背景下实行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因此从各个方面,回顾和考察一下过去百年间同样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势中,我们民族在学术上走过的道路,就显得相当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惠能禅宗是外来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而结出的硕果,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融的产物。因此,谈惠能禅宗,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问题。虽然这个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发生在古代,而且中印文化都是东方文化,这与现在谈中外文化交流更多的是谈中西文化交流有所不同,但与佛教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而且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交流,从中国禅宗的创立与发展来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对我们今天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讨论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是拉丁文明时代“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其鲜明的特质为后世中外学术界所瞩目 ,总结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无疑对于我们吸纳、借鉴域外优秀文化 ,建设先进文化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创造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从创造的三维立体定义出发,分别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和创造境界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了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是鲜卑族宇文氏掌权的两个封建王朝,都城在长安。秦汉时,华夏文化在这里蓓蕾初开、绚丽多姿;隋唐时,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恢宏博大、灿烂辉煌。在秦汉与隋唐之间,西魏北周时期的长安文化似乎显得过于黯淡了,至今尚无专文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该时期的长安文化略加探讨,以求教于读者、方家。  相似文献   

7.
史学交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质,也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中外史学交流史源远流长,不过迄至近代,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中外史学直接碰撞以来,才以其恢弘之势,写在人类史学交流的史册上。中外史学交流研究内容宏富,它将为史学史研究开辟新天地,即从它与汉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联就可略见一斑。中外史学交流多途贯通,其主要有译书、教学、著述和讲学等。中外史学交流对于正在迈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意义重大,也将给未来的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现代性的本土回响:近代杨墨思潮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一书,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何爱国所著,是对近代  相似文献   

9.
重庆文化新论:谱系、生态与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文化是巴文化经历数千年演变,并与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追溯重庆文化的历史谱系,可以发现盐丹走廊是重庆文化分布与聚集的重要区域性文化线路,正是这一线路决定着重庆的文化生态和分区。在统筹城乡的视野下,只有实现城乡互动与文化交融,才是重庆文化的当代更新之道。  相似文献   

10.
<正> 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然而,透过历史的表象,又可发现,这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频频发生的时期。而且其交融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殊为可观。本文不准备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做全面论述,仅擷取几个断面加以考察,以从一个侧面展现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河西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永嘉之乱,“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中州士子纷纷避乱凉土,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借着中原文事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历史中,凝聚了富于特色的民族价值导向,以它为指导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跨世纪之交,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中华民族依然迫切需要新型的民族价值导向,以引导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为此,除了立足国情进行创造性的提炼概括外,还需要借鉴民族传统价值导向中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导向主要表现为传统义利论,即关于道义与功利(或利益)的理论。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建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本文主张树立全球文化意识 ,确定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思维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反对全盘西化 ,坚持文化开放 ,引进世界先进文化 ;加大对世界先进文化研究力度 ,使之产生实际效应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正> 只有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才产生出所谓的文化比较“中西”、“体用”观.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它拥有占正统地位的文化,同时又缺乏与外界交流,处于独尊而又封闭的境状,自然也就难成“危机”意识.只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后,这一原本自我封闭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来自欧美的外国文化(习称“西方文化”)冲击,才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近代中国也才真正开始了中外文化的接触:碰撞、冲击、交融、吸收、发展.于是也才有了中国人对中外文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从宏观上考察,可以说是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于一体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它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和民主与科学的火炬,在中国人民革命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划时代的篇章。五四时期,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壮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外来文化如滚滚浪潮.汹涌而入.中国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如痴如醉地迷恋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修辞学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学科交融已成国际修辞学,包括中国修辞学在内的重要发展趋势.如何在多学科交融之中发展中国的修辞学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其中修辞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和拓宽与拓深问题尤其重要.就修辞学研究的基点而言,应以语言、语言运用为立足点,以表达为立足点.就修辞学研究的拓宽与拓深而言,应着力研究修辞行为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新玉 《兰州学刊》2003,(5):164-165
冷战结束后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备受各国关注 ,特别是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民族化关系 ,即如何既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化 ,又使自己的文化与国际文化、世界文化相融合 ,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得不思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根据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文化的发展基本趋势可以说是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 ,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立足于本国民族文化 ,又面向世界 ,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一、世界各国在文化的交融中共同进步文化交融使得各国文化相…  相似文献   

17.
李江  徐良 《学术研究》2006,(2):142-143
2005年11月1日至4日,由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组委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年会暨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出版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历史中的文化交往与民族交融”、“全球化与20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研究”以及“中外世界历史研究范式转型和重要问题”等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与世界历史体系构建。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世界史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研究、分析中外文化,吸收、传承、弘扬中外文化的精华,剔除中外文化的糟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同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就是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12,(5):251
赵利民撰文《关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的几个问题》指出,国内外对中外文学交流的研究已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但无论是从资料的发掘、研究角度的切人、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还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新的文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更多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外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中,王权、宗法伦常、经学教化、士大夫与官僚、民众与政治的关系等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中外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中,全球化与政治文化、相关国家和区域的政治文化为学界所关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则主要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路径、主要政治亚文化、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等问题。40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始终坚持其价值追求、现实关怀和国家视野,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呈现出从整体性研究到关注关键历史节点、从中西两分到全球认知、从现代化的道路探讨到议题分析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