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 书评书评,就是对图书的评论。对报纸、刊物、电影、戏剧等的评论,都不能称为“书评”。对电影的评论,叫影评;对戏剧的评论,叫剧评。如果是评论剧本,而剧本又是以图书的形式由出版社出版的,那也可以算是书评。书评只限于对图书的评论。至于用什么形式评论图书,那是没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的。书评可以以文章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用序跋、书信的形式或其他形式。这样说来,不管以什么形式、凡是评论图书的都可称作书评了。还不能笼统的这样说。因为有些内容提要、学术论文、文艺评论、作家论或人物论等也是不同程度的评论图书,而它们都不是书评。那么,书评和它们之间的区  相似文献   

2.
关于个体工商业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往经济学界研究不多,对个体工商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地位、作用和前途问题,尤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由聂景康、吕时达、吕延家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个体工商业的命运和前途》一书,做了创造性的工作,填补了这个空缺。这一专著是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作者搜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精细的研究,论述了个体工商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独立性和从属性、脆弱性和坚韧性、适应性和冲击性的对立统一性质;阐述  相似文献   

3.
"阉割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弗洛伊德后期曾对其原始定义作了较大修正.诺尔曼·布朗在对其作进一步辨析和修正后,将之定义为害怕回到生物性的事实之中,其核心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一概念的演变向我们启示了三个方面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文都是传达指挥意志、知照工作意图、储存和输送管理信息的基本工具,是赖以遵循国家统一意向,高速高效、协调运转的书面依据。但是,公文毕竟是一种书面工具,必须通过以它为物质对象的文书工作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文书工作,首先不会产生具体的公文材料,更谈不上公文在机关中的重要作用了。具体的公文材料及其作用的发挥,乃是具体的文书工作的结果。机关的文书工作状况,制约着公文的形式与内容,决定着公文在机关中的作用大小。不良的文书工作状况,将会产生不适应机关工作需要的公文材料,给机关工作带来负值。因此,  相似文献   

5.
对于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文都是传达指挥意志、知照工作意图、储存和输送管理信息的基本工具,是赖以遵循国家统一意向,高速高效、协调运转的书面依据。但是,公文毕竟是一种书面工具,必须通过以它为物质对象的文书工作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文书工作,首先不会产生具体的公文材料,更谈不上公文在机关中的重要作用了。具体的公文材料及其作用的发挥,乃是具体的文书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王爱平、李合亮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演进及对比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可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部新作。这是一项有特色、有新意、有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其特点有三:1.系统的历史梳理。作者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过…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新诗研究与教育,为中国现代诗学和学科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29年他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编写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构建了中国现代诗学之雏形;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写下的导言成为经典诗论,为后来多部文学史以及中国新诗史写作建立了诗学框架;1940年代针对新诗写作与接受状况而作的系列新诗文章中,提出诸多中国现代诗学基本观念,启发当代诗论家和教育者。随着中国现代诗学资料的发掘与充实,朱自清在中国现代诗学上的成就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征兵同志的专著《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站在农业经济学科的前沿,联系中国农业经济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中国农业经营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此书的选题好,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在过去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问题,现在却变得非常重要,特别在解决“三农”问题中,选择正确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当务之急。其次,本专著的最大特点是创新,它不就事论事,也不人云亦云,更不是应付之作。正如其导师魏正果教授在本书序中所说:“素质当首先是提倡敢创新的独立思考”,诚哉斯言!《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一书是一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沿着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轨迹探讨了“志”这一哲学范畴的提出和演变过程,进而论述了“志”在中国“人类学哲学”和“宇宙学哲学”中的不同的地位,以及在当今哲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精神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哲学精神,特别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是当前我国哲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因而是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尤其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和谐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生命线。新时代,着力民族团结理论研究,推进民族团结实践,是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家庭一家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徐杰舜教授的《大象: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研究》一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民族工作为考察对象,综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深刻地总结了南宁民族团结的六条经验,并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大象理论。该书选题新、材料新、观点新、理论新,从中国民族团结高度,乃至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团结工作和理论的优秀著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科学的指南,不是教条,它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之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胡先骕和郑万钧在20世纪40年代对水杉新种进行研究的同时,采集了种子寄给国内外树木园、植物园和试验林场进行引种研究。其中1948年春汪振儒在得到水杉后首先对水杉种苗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1949年1月正式发表了《Observation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of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水杉种子及幼苗发育观察》)一文。由于文章发表的时间正值北平解放,该刊发行较少,并为英文所写,解放后也没有被人引用而被遗忘。2002年,笔者开始对我国重要保护植物——水杉造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找到此文并引用,同时也找到了在北京最早引种栽植的水杉,确认北京为世界上最早成功引种水杉的地点之一。笔者还对上文的作者进行了多次访问,并进行了有关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调查,上文不但是第一篇有关水杉种苗的研究论文,而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较早采用林木种子、苗木质量指标(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和苗高、地径等)系统研究林木种苗的论文之一,调查还澄清了水杉在中国以及北京早期引种的一些误传。  相似文献   

16.
要探讨中国近代书评的起源,不可不对中国古代的图书评论活动和古典文献中类似于近代书评范畴的内容加以大略的考察.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的目的,要求对图书这种开物成务的资治之具,进行甄别与选择,做出适当的评价,而且往往首先要求对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以及太子提供这种服务.当然,这种评论也必然波及到社会中去,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国语·楚语》中记载了公元前6世纪末申叔时对楚庄王贡献的教育太子的意见,就是对当时一些主  相似文献   

17.
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梅原猛先生认为森林思想是日本文化的原点,反思中国文化,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份额极少,而土地情结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延安这个论题处于延安文艺研究和鲁迅研究的交叉点上.二者已有的研究均有所涉及,但都不甚深入.这就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鲁迅"在延安,这不过是"鲁迅"的一种存在方式①.  相似文献   

19.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以下简称《图像集》)一书由华人德先生主编 ,多位学者参加 ,历经近二十年的查访、搜索 ,逐幅比勘遴选 ,鉴别核对 ,择优补缺 ,收集了上古至清末、有一定历史代表性的人物图像三千余幅 ,人各一幅 ,并配有序号和人物简介、图像出处、绘画者以及收藏单位 ,编辑成集 ,现终于完稿 ,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图像集》一书凝聚着编者多年的心血 ,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研究的深邃造诣。《图像集》的概述部分对人物造像的历史、种类和分布作了详…  相似文献   

20.
由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和任保平教授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分为5篇,14章,46余万字,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新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主要成就,深入探索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是总结新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历程的重要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