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寓言故事中对人世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核心是如何生存,《庄子》寓言生存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超越性的人格追求与和谐化的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2.
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反驳庄子反知的观点,通过对人们经常误解的两则寓言的现代阐释,认为《庄子》反映的是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观不同,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工具化技术,并不反对符合“道”之技。结论为:庄子将技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还原了技术的本质,赋予“技”以审美意义。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对于现代人摆脱技术片面的功效追求,以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论就社会历史观还是人生观来说,老庄道家,尤其是庄子落后、消极的思想十分明显,以至人们在谈到传统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时很少涉及到庄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思想对于现代文明没有可借鉴之处。本文从构成庄学的三个最有代表性思想入手,进行分析、比较,说明了庄子思想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4.
虚静和自由是古代两种主要的审美心态,这两种审美心态都源于庄子。"虚静"与"自由"心态是艺术家创作的基本心理条件,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等都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重视,近年在庄子美学思想领域研究中多从基本理论、中西美学比较或文本释读方面进行研究.试从庄子审丑的角度来阐释庄子的自然美学精神,从而挖掘现代的审美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虽非专门探讨美学(艺术)思想的著作,但字里行间透射出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艺术)思想,并且其哲学与美学实际上已贯通合一。因此,要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探研,就必须由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和庄子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范畴———“道”,可以看作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块基石。庄子哲学最终要对“道”进行体认,体认的方式乃“唯道集虚”,而这种方式直接通向了审美,形成了他关于美与审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生存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生存哲学以“道”论为中心,以自然生命为本位,以实现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生存哲学的关照下,庄子特有的科技观反而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现象。一面高度赞扬技术的精湛,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忧虑。在当今科学大爆炸时代下,这种独特的生存技术观,对研究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先生的散文体著作《逍遥游·庄子传》是传记创作和庄子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以极富文学与哲思性的语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这其中,对于庄子游世思想的阐释尤为精妙。充闾先生认为:庄子“游世”思想,缘起于悟道、显象于“游身”、深隐于“游心”、达成于“逍遥”。这一思想充满了实践精神,同时也是他在傲世、顺世、解世中提炼出来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游世”不仅是庄子思想的内核,更因其超越性而成为艺术、文学、美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尤其是在士阶层的审美人格的生成和审美创造的引领方面,更是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充闾先生对这一核心思想的揭示,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更可见先生深湛的哲思与卓越的见地。  相似文献   

9.
庄子技术思想博大精深。在庄子哲学里,“道”是世界的最高本体,也是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道通为一”是庄子技术价值创造的本体论基础,“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以天合天”是人工巧夺天工的要旨。庄子最早意识到技术的两重性,反对“以物易性”,是技术异化思想的先知先觉者。庄子奉行以“道”释“技”、假“技”求道、由技而道、“技进乎道”的基本立场,追求技术的艺术、审美和养生价值,认为技术价值的真谛不是功利,而是“体道”、“得道”和“成道”。  相似文献   

10.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周芳教授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一书,借鉴和运用美学理论和知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长期被研究者忽视而义蕴涵其中且体现学科魅力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美学有机融合的佳作. 该书从发掘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含蕴的审美价值切入,紧紧围绕这一原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内涵上的审美思考.该书作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其审美价值却未被重视,也鲜有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庄子与存在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异同:1、人格和精神方面,庄子强调独立、自由;存在主义主张“自我”.2、审美方面,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层次;存在主义则以人的生存,价值为中心。3、处世方面,庄子采取“安时而顺处”的态度;存在主义却要求“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3.
庄子认为,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受到时间、空间、文化环境、自身认识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播主体从来都是不自由的。传播主体就像一个带着镣铐的舞者,在种种限制之下,进行着传播活动。庄子认识到了传播活动中的成见,指出对于同一事实,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合理的信息加以传播,因此无法表达事实的真相,所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即是说人们由于成见、偏见,而以自我价值为普遍价值,产生纷争。庄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以明",即去除掉种种偏见,拓宽自己的心灵,客观地、以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指出了成见、偏见对于传播活动的影响,指出了是非的标准都是相对的,认为人们应当抛弃偏见、加强沟通,尽量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去观照事物。庄子还提出了"言不尽意"的传播思想,一方面反对拘泥于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又肯定人们能够通过直觉获取某种信息、传播某种情感。庄子还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冗余信息"也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中并不缺乏关于死亡的研究,庄子就是其中一个,他对于生死有更为详尽的论述.庄子死亡哲学具有生死自然、生死齐同、生死超然的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死亡哲学的研究,寻找庄子死亡哲学的现实意义,并获得直面消解困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尚和思想在《庄子》中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强调"阴阳之和"、"天人之和"、"心之和"、"道之和"以及"德之和"等,它们都与"道"密切相关。其中,"道之和"与"德之和"是《庄子》尚和思想的核心,是对《庄子》道论的补充和阐发。把握尚和思想对于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道论都是极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庄子思想产生于诸侯混战的战国,他关注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及其意义,不以社会取向衡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仅以隐士思想解读庄子,便放大了其逃避现实的一面,忽视了绝大悲悯与批判的另一面。庄子认为社会的破坏力量源于精神上的遮蔽,他称之为“天刑”,这是人类最大的桎梏。然而,人虽然非本质化了,人的本性却是美的,人可以“复其初”,审美生存是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和拓展者 ,他以寓言的形式、富丽堂皇的风格宣示着独特的时代思想和哲学、美学主张。隐含在其中的艺术价值取向 ,对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走向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混沌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状态的想象之词 ,庄子的混沌寓言显然是受到原始神话的影响 ,然而 ,《大宗师》中的混沌却被拟人化了 ,而且赋予了极强的文化意蕴。混沌之死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也反映了庄子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学术理想的追求与超越。庄子的混沌意象具有丰富的内在美 ,它是无为 ,也是道 ,是无序后的至一 ,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释庄子艺术美学思想的框架结构由三部分组合而成:一、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二、艺术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三、艺术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全文力图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解析庄子的艺术哲学、艺术精神对其艺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导向和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