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研究的对象之广 ,原理之深 ,难度之大 ,并不会亚于其他显学。因而 ,对当代写作学研究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艰巨性。重塑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学术形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自 90年代起就进入了理论研究者的视野 ,引人注意的是 ,在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不论研究者选择了什么态度 ,都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文化环境的关注。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 ,每个派别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制约 ,互相供鉴  相似文献   

3.
解放区文学仍是现代文学研究中投入和成果相对薄弱的环节,属于一个尚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总体来看,有关解放区文学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突破性,尤其是扎实、有效,充满强烈文学史意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学理性研究相对滞后。大多成果止步于某一作家或现象的个案研究,缺乏一种综合性的考察,缺乏清晰的理性思考和必要的逻辑把握。综观目前的解放区文学研究,进入研究对象的本体、还原其历史本质及原貌,进而建构一种文学研究的学理范式,是一个被众多研究者所认同的主导趋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写作学学科话语的最高理想是哲理性与操作性的统一,即理论的深刻性与实践有效性的统一.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由"写作秩序论"、"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智慧论"、"写作措辞学"等高度原创性理论构筑的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体系,基本达到了这一学术境界.这样,这套教程便成了中国当代写作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90年代以来理论界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范围、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与按劳分配、智力劳动力工资的理论解释问题上提出的许多新的观点并作出了简要的评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如:劳动力价格背离价值的理论问题,劳动力价格高于价值的现实问题,劳动力的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等值得深入探讨,以使劳动价值论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相似文献   

6.
阮籍研究向来是魏晋学术研究的重点,而一些学者在对20世纪阮籍研究进行评述时,却对90年代以后阮籍文学研究以外的成果估价不足.事实上,这一时期的阮籍研究无论是在生平事迹考辩,还是在人格、思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认真检视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对于今后阮籍研究的方向和思维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文写作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大量公文写作研究方面的论文和专著,研究方法逐步多样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向完整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研究领域狭隘、学科特征不明显、教材实践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公文写作研究要获得突破,还需更重视学科体系建设,拓展研究视野,借鉴并吸收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余华由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的转型,其意义并非在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是先锋文学在危机之中通过向写实靠拢进行的自我救赎,而是标志了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的初步成熟,他们从西方外来影响下走出来,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本文对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简要介评,以期对人们更深刻洞察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及其相关的改革方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此后,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等方面。拟将理论界和学术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中记载了众多的士人形象,这些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特点。本文从春秋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角度,从“战争”、“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外交”三个层面分析《左传》中士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忠”、“义”、“礼”三方面具体阐释士阶层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建构主义方法对"中国崛起"的概念以及崛起的外部安全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崛起概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这种关系来自于产生此概念的比较方法、历史经历所导致的认知惯性以及当今世界高度相互依赖的现实。为了通过和平的方式更好地实现中国崛起,需要扬弃现存思维模式中与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现实不协调的因素,以建设性的态度消除其他国家对我国发展的误解,并积极参与同外部世界的相互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负阴抱阳"是先秦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原则,以此对照古代经脉文献,结果发现,《帛书》原始经脉的分布较为符合这一原则,这在《黄帝内经》中亦有迹可寻。但由于这一原则不能完全说明阴阳经脉的分布状况,于是产生了"背为阳,腹为阴"的相反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足阴经能够延伸入腹,足太阳经增加了分支,并将脏腑的背腧穴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时,中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自生能力,却逐渐塌陷于区域政策的“四面楚歌”,大都市圈的带动不足进一步彰显了中部区域政策的匮乏。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应立足于区域自生能力,突出比较优势的针对性,寻求差异性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15.
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运用汉语翻译基督教诗歌上,已经做过大量的运用白话翻译新诗的尝试。他们的译诗,是汉诗欧化的最早尝试。我们从这方面的翻译中,可以看到汉诗一步步走向欧化的过程,以及中国诗同外国诗之间的融合,从而形成汉诗新的特点。这种努力到五四之后,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伴随20世纪初中国转型,传统的"市井幸福"从人生观念到生活现实经过了曲折历史变迁。传统民间社会的幸福观是通过"福禄寿"这一文化象征体系来表达的,福禄寿分别代表子孙满堂、飞黄腾达和长命百岁。故幸福乃关乎人之运势,与其说是积极追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虔诚祈求的对象。精英阶层却对民间的这种"幸福热"嗤之以鼻,他们自身倾向于一种更具超越色彩的对道与德的追求以及更高雅的人生乐趣。在"五四"青年眼里,传统社会次序是建立在压迫的基础上的,其对幸福的追求也以女性、青年、和庶民这三个群体的牺牲和痛苦为代价。启蒙也就意味着赋予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把人们从礼教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拥有婚姻恋爱的自由。但是这个创建伊始的国家所面临的主权危机很快使个人的幸福追求显得可疑和徒劳。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在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美国梦"和商品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充满五四色彩的"市井幸福"也在中国卷土重来。为了具体阐述此漫长曲折的市井幸福史,本文将分析一系列文学文本:沈复的《浮生六记》(1809),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祝福》(1924)和《在酒楼上》(1924),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1930),丁玲的《一九三零年春上海》(1930),苏青的《结婚十年》(194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1944),以及陈冠中的《盛世》(2011)。除了梳理文学史和思想史以外,本文还会对在理论层面探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个体的崛起和对日常生活的积极认可,以及情感在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最大热点之一。中国为什么能够崛起?中国是因和平而崛起,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了中国崛起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也一直为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而不懈努力。中国是怎样崛起的?中国是以和平而崛起,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一贯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平建设原则,体现了中国崛起有理有利的全新发展战略。中国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是为和平而崛起,和平发展谱写了促进世界发展事业的崭新篇章,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激活世界经济"一盘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而又坚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汉语国际传播充分体现了国家软硬实力,涉及国家的最高战略。中国在加快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同时,更要大力促进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健康持续发展。汉语国际传播历史演变反映了国运的兴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汉语历时和共时传播模式、形态、内在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对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影响,对今后汉语国际传播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国家软硬实力,促进中国和平崛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唐朝的盛衰谈梅花与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在青壮年时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最强盛的“开元盛世”,姚崇、宋NFDF8两位贤相是最大的功臣。梅花宰相宋NFDF8为相期间,宽刑减征,修好邻邦,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唐玄宗宠幸人类中的牡丹花——杨贵妃后,一方面杨贵妃“惑主”,使唐玄宗骄奢淫逸,荒废朝政;另一方面杨贵妃引荐了杨国忠这个牡丹大玩家,由杨国忠直接激发了“安史之乱”,盛唐由此变衰。与此同时,植物界的牡丹花使王公贵族玩物丧志也是盛唐衰亡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中元节饱含着中国祭祖与鬼信仰文化的传统,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本质特征。张燕玲的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将台湾中元节倾城倾家、非凡热闹的祭祀场景与台湾大陆老兵苦海无涯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描绘,穿过深蕴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台湾中元节,展示出台湾人与台湾大陆老兵深层的文化乡愁以及作者深广的文化乡愁创作情怀、对生命哲学关怀的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真、善、美的创作追求,《此岸,彼岸》由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