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当前,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应该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宏观控制,来达到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社会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大体上有两种因素:一种是物价上升和流通速度下降或生产停滞和失业增加;另一种是经济结构瓶颈、效益下降或管理体制不适应等非货币因素。前一种,是短期性因素,主要靠政策来进行短期调节;后.一种是长期性因素,会长久地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导致“需求吸纳陷井”(即因物价上升和流通速度下降而吸纳大量货币需求)和“供给压缩陷井”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已流行的各种文学的定义,即非实践性的思维、情感活动,认为文学是一种实践、一种社会生产形态,即马克思的文学艺术与实践的思想。文学生产的工具是语言符号,而文学符号本身是社会生活的表现,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征。作者对文学符号实践的几种异议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和文化的层面上观照和论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根据“亚太四小龙”经验阐述和探讨中国“扶贫计划”的实施,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贫困范围的确定,二是解决方法的选定,三是整个计划与个别计划执行的评估。认为“扶贫计划”是一项长期措施,不仅需要热心、专心、信心和决心,而且需要科技智能与社会经济学科应用  相似文献   

4.
第三部门的发展与社会福利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遇昌 《社会福利》2004,(11):13-15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由政府(国家)组织、企业(经济)组织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三部分组成的一切组织;狭义的社会组织指除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一切组织,即非营利组织部分。这两种划分实际上都体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于社会组织的共同的分析趋势,即三元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方法将整个社会分成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个部门,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第三部  相似文献   

5.
试论指导性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既集中统一又灵活多样,在计划管理上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指令性计划是计划济的主要标志,指导性计划是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本文就指导性计划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一、实行指导性计划的客观经济基础指导性计划是国家下达指导性指标,主要运用经济杠杆调整经济利益关系,来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一种计划管理形式。我国实行指导性谋划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以整个社会生产的计划性为特征的。计划经济要能够顺畅地运转,首先必须搞好国民经济供求总量平衡,保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我国三十多年来计划经济工作的实践证明,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在总量上互相适应,大体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整个国民经济就能够比较协调地按比例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如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或者消费失控,社会需求超过了生产、供给的实际可能,也就是国民经济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失去平衡,必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得不进行调整,以恢复社会生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经常保持供求总量的相对平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计划工作水平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拟就总量平衡的涵义、制约因素和保持这种平衡的办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凡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商定的供、产、销契约,经主管计划部门平衡以后,均可称为协作计划。它是指导性计划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主要讨论它的性质、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计划体制问题。(一) 我国的经济是建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社会生产主要靠计划并辅之以计划指导下的市场来调节。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近年来,按照各种形式的契约来组织生产和流通的情况日益增多。这种契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指导性计划的范畴,是指导性计划的特殊形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协作计划”。协作计划的特殊作用既非指令性计划也非一般指导性计划(以下简称指导性计划)所能代替。这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本极为成功的书,首先该书文笔流畅优美,其次,该书的研究角度独特。作者认为,日本的情况很特别,有必要对三种体制(日本、美国和苏联)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三,作者自己承认是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总是重视这一事实,即经济体制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运行的,受到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经济体制可用某些指标衡量,一定数量资源的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尽管这一指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生产管理有两种最为流行的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视管理为社会劳动的一种特殊职能或者一种特殊劳动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就是对从事社会生产的集体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前一种观点的注意中心是把管理看作社会劳动分工发展过程中和生产出现合作性质之后独立出来的一种独立活动。管理的内涵通过目标、职能、组织结构、过程和方法揭示出来。由此得出这样一个完整概念,即管理是一个拥有若干专门化的子系统及其组成要素,拥有特定原理的完整体系。后一种观点认为,管理的本质在于对生产、集体、个人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其注意的中心并不是整个管理活动,而是管理活动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的主体已通过自己的作用使客体进入一种新状态。然而要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理论界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在我们面前也摆着两种意见。一种观点称为“板块说”,即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大块,认为某些块必须由计划调节,某些块可以由市场调节。国民经济就是这样不同板块的组合体。另一种观点称为“化合说”,认为现阶段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犹如化合物中的原子一样。尽管在不同的部门中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程度不同,但都是你中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经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经济运行机制必然要实现由单一的计划调节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但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一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其经济运行机制是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究竟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及控制机制是单一的计划机制或单一的市场机制,还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两者结合又如何去调节经济运行?这些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认真地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是怎样发展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城市理应履行的经济机能说起。 (一)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里有两个类型的产业,一个是以城市外部的需要为对象(有时也包括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移出品的产业;另一个是适应城市内部自身的需要,即从移出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派生出来的需要,或城市居民的经常活动派生出来的需要(生活资料和服务)而进行的地方产业。前者称为移出产业,后者称为地方产业。从探讨引起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这种两分法就是分析城市发展规律的方法。移出产业可理解为促进城市发展并使它持续发展的因素,可称为基础性经济活动(城市的经济基础,或是基础性产业),与此对比,地方产业称为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国武 《社会》2010,30(3):199-225

摘要:本文是对近二三十年来国外关于组织的网络形式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项选择性综述。组织的网络形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和等级制的组织形式,社会学家们特别强调信任、互惠等在其中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进入特定的组织网络形式有利于促进学习和创新、提高合法性和地位、增进经济收益,这也是组织间结成关系网络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多从制度主义、资源依赖、社会网络和交易成本等角度,探讨国家制度环境、产业属性、企业特征、社会结构和网络位置、交易特征等因素对组织网络形式形成的影响。作者认为,今后需要在网络组织的演化和绩效、不同网络组织类型的差异以及理论视角的融合等三个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争原料、争市场问题商品经济,既使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客观上也要求企业之间展开竞争。竞争才能给企业、给整个经济带来活力。认为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争这争那,在很大程度上无非是要保护国营企业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业主维权面临最大困境是遭遇制度排斥与非制度瓦解,其深刻背景是当前权力分布的不对称和失衡,即国家-市场-社会间权力依次呈递减的格局。唯有实现国家权力的让渡、社会权力的增强,使“国家-市场-社会”三者间形成有效的权力平衡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业主维权困境的破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提交“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认为,保持并加强第三产业超前增长的趋势,使上海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应成为指导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报告回顾了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第三产业落后对上海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上海经济功能转变的要求,阐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上海第三产业超前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上海经济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到第三产业上来。报告对“七五”时期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2%,其中第三产业年增长率10%,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0%的方案,人力物力财力较有保障,也有利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作者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实质上是发展商品经济;为了保证第三产业超前增长,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在批判继承魁奈、斯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终极真理,而应该掌握他考察和阐述这一问题的思想方法,即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来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马克思只能就他当时所见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建立他的生产劳动理论,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是产业 证明这个命题,首先要明确产业的内涵。产业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新版《辞海》的解释是:“指各种生产的事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指各种制造或供应货物、劳务或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在经济学上,它一般是指宏观经济中某些占用了经济资源的同类经济组织中的集合体,简言之,是指生产性企业、行业、部门的某种集合。不论哪种解释,这里都强调了“生产”二字,这说明产业是一种生产性组织。而任何一种产业要进行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有生产者或劳动者,有一定的生产产品,并能通过市场实现与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北京的一些高校复印产业中出现了"新化现象",即以湖南新化人为主体而形成的产业扩散的经济现象。作者通过调查实证这一现象,认为:湖南新化人独具特色的师徒制、地缘网络以及产业吸纳效应、原子式扩张和价格战等是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新化现象"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产业扩散型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一) 纺织工业是消费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为市场需要而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直接满足人民群众穿衣用布生活需要的纺织工业生产,必须以社会的需要和消费者的要求,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纺织工业产品实行统购包销,造成生产和流通的脱节,既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工厂对产品的销售不负经济责任,对发展新产品缺乏动力,使市场上的纺织产品渐趋老化。这在纺织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矛盾不很明显。而现在很多人储币选购,对纺织品的选择性越来越强,纺织产品要“带着公主找驸马”,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