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德彬 《船山学刊》2000,(4):101-107
甲、问题缘起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能南禅心偈在数量上便有了三首,在形式上便有了两种情形,即:敦煌本“两偈并存”和惠昕本“两偈合一”。与神秀北禅心偈一首相比…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诗偈凭借灵活自由的形式和佛教文化的普及,对通俗文学尤其是古典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古典小说中,佛教诗偈不但发挥着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的作用,甚至承担着整合叙事单元的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此书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3.
4.
汉译佛典偈颂中的文学短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典文体主要由偈颂和长行两大部分组成,偈颁系借助韵文来进行说法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阐扬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格言,从整体上说不属于文学作品。唯佛偈体制本身即为诗歌之变种,又善持修辞技巧美化文句,故内中仍有一定数量文学性较强的诗颂杂处其间。本文按照汉译佛典经、律、论三藏的次序,抉示它们各自所载诗颂显露的文学成份,并从《阿含》、《法句》、《佛本行集》、《金刚》、《楞伽》诸经,暨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里选择若干代表作加以分析评论,指出这些作品体现了古天竺的人文精神,又是认识我国古代翻译诗歌珍贵的感性材料。虽然它们体貌风格殊异不一,随机宣说应变无方,但具备显著的文学性乃是其共有之朕兆,同样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文诗歌。  相似文献   

5.
佛经偈颂与中古绝句的得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有关绝句的得名由来,古今学人进行了不懈地探讨。要言别之,其观点大致有四:一是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得名,持这种观点的有明人徐师曾、吴讷等。如徐氏所谓:“绝之为言截也,即律诗而裁之也。”(《文体明辩序说》。作者案,为省篇幅,本文所引常见古籍皆不标出出版年份及页码)但它遭到了今人罗根泽先生的严厉批驳,罗氏谓:“照这样解释,绝句在律诗之后,与文学史的公例显然矛盾”。①其实,若从近体诗中的律诗与律绝之关系而言,徐氏之说Q,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文学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罗氏的批驳一语中的。因为绝…  相似文献   

6.
《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旁,脂砚斋批云:“书之本旨。”稍后,在“满纸荒唐言”一诗后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在“未卜三生愿”旁,脂砚斋批云:“这是第一首诗”。但却不批比这首诗出现更早的“惯养娇生笑你痴”为第一首诗.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详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的《鸠摩罗什传》里,都记载了鸠摩罗什诗体偈颂《赠沙门法和》一首。两首偈颂主要寓意相同,但词语略有差异。偈颂的第三句由"哀鸾"与"孤桐"两词组成。长期以来,有的学者由于对此二词理解的偏颇,使整个偈颂的本意被严重曲解,这种"南辕北辙"的解读,还影响到对鸠摩罗什一生事业成就及人格品德的正确评价。本文主要从考证"哀鸾"与"孤桐"二词入手,对"哀鸾孤桐上"一句,进行辩正,恢复偈颂全部原本的旨意,以准确而公正地认识鸠摩罗什的人生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域摩尼教向无土地崇拜之俗,然在近年发见的霞浦抄本竟出现赞土地的对音夷偈。本文解读其中二首,揭示其与霞浦抄本其他夷偈一样,出自唐代来华摩尼僧的口授,历经多代口传耳受后,始被不谙夷语之辈形诸近音汉字。个中内容既非赞颂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亦非赞颂职司土地的神祇。  相似文献   

9.
早期禅宗传授,特重《楞伽经》。禅宗东上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枷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俄现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资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考察《楞枷经》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弹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楞枷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所谓诸法实际上…  相似文献   

10.
自敦煌写卷面世,敦煌本<坛经>颇受重视,主流意见认为敦煌本<坛经>是最早文献,通行本<坛经>是对敦煌本<坛经>的改篡,二者是一源关系.通过对神秀、慧能"呈心偈"的分析,本文认为:通行本<坛经>以慧能一首"呈心偈"为特征,其思想契合迭摩以来的<楞伽经>传统,属于"心性不二见",主要流传于汉地中原和日本、韩国;敦煌本<坛经>以慧能两首"呈心偈"为特征,神秀的"呈心偈"代表了涅槃佛性思想,属于"心上安性的二见"思想,主要流行于敦煌、西夏、吐蕃等地.因此,就文本差异、思想倾向、流传地域等来看,可能存在着两个<坛经>传承系统.敦煌本<坛经>与通行本<坛经>属于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三多三上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的文学泰斗,他在诗、词、散文、历史著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这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呢? 欧阳修4岁时,爸爸就不幸病逝了。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过得相当艰难。一天,欧阳修看见村里的一些孩子能够上学读书,十分羡慕。  相似文献   

12.
三听:①听电脑录音,保真度、清晰度越高越好。②听放音音质,用英语带试音,磁带中的唇齿音越清晰越好。③听复读声音,与磁带原声的音质、音量越接近越好。  相似文献   

13.
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景萍 《学术论坛》2007,30(6):155-160
文章探讨了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按照关系主义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既有个人自主的一面,又有受社会决定的一面;其二,情感的私人运用意味着“为个人、为自己”,因而受社会的限制,而“为社会、为他人”这种情感的公共运用则受到社会的鼓励;其三,在理性与情感关系问题上,要注意克服“强理性弱情感论”与“弱理性强情感论”各自的片面性,看到理性与情感既是分化的、对立的,也是融合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三、建立密室徐泽民和刘海、高云峰进山,在根据地办公室休息两天就见到了许亨植和冯仲云。许、冯先让徐泽民他们阅读和研究一下有关文献及人民开放读本等书籍,然后和他们共同讨论了“三肇”游击战术和游击任务。当时按照军政机构改编的原则,省委任命徐泽民为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兼“三肇”地区工作员,在龙江工委领导下,从事助理员工作。徐泽民在山里讨论完“三肇”地区平原游击计划之后,便和工作员徐长海、杨宏杰及刘海、高云峰、李德玉、袁在义返回肇州,同时还携带一封领导交给龙江工委的秘密信件。徐泽民来到西土城屯时,张文廉不…  相似文献   

15.
三篇讲话:三个里程碑□吴海三篇讲话,三个里程碑。这就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  相似文献   

16.
高戈  江南 《西部观察》2003,(12):52-55
地处四川盆地北沿的剑阁县,古名剑州.是三国蜀相诸葛亮最早在此设立"阁道"的地方.此后为历代州、府、郡、县的治所.据<剑州志>载,蜀相诸葛亮"因大剑山有险束之地,在此凿石架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立剑门,并置尉守之,始称‘剑阁"".晋张载<剑阁铭>有"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名始州;唐贞观元年又改名剑州;剑州的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方废州改县;剑阁县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7.
三本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量、物质、结构,是万事万物生成的三大根本,简称三本。研究三本,可认清事物生成原理和演变规律,有益于利用事物、改造事物和创造事物,促使事业成就,加快社会发展。兹对三本诸问题分别论述。能量第一谁能量是事物生成的动力,有灵感、统御、营缮、运动、专一、亲和、排异、护卫、守旧、可变这十大特性,对事物生成起主宰作用。以生物而言,能量是生命力、生长力、繁殖力、感知力、反应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来源于亲代遗传基因,靠供生物质充养俪得发展和延续;以非生物和事情而言,能量是其生成力、存在力、发展力、影响力及其身价…  相似文献   

18.
三碗粥     
河源 《快乐青春》2014,(11):12-15
三家村这几天乱成了一锅粥,大家一个个愁眉不展,伤心欲绝。出啥事情了呢?老书记去世了!老书记姓周,叫周岳云,村里刚刚成立党支部时他就当了书记,这一当就当了30多年,一直到退休。  相似文献   

19.
自明代张南湖《诗余图谱》分词为婉约、豪放二体,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改“体”为“派”,两派说遂风行天下,延续至今。这种两分法勾勒出词史的大致轮廓线,不失为一种粗略地把握词学派别的方式;但是这又是一种粗线条的扫视,源出于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格局,不能解释词史衍变的深刻历史文化动因与词派形成的生机盎  相似文献   

20.
三兄弟     
格林 《快乐青春》2010,(5):38-39
有个人有三个儿子,除了住的那栋房子外,他没有别的财产了。三个儿子都想在父亲死后得到那栋房子,可老人对他们仨一样钟爱,不知该把房子给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