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德彬 《船山学刊》2000,(4):101-107
甲、问题缘起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能南禅心偈在数量上便有了三首,在形式上便有了两种情形,即:敦煌本“两偈并存”和惠昕本“两偈合一”。与神秀北禅心偈一首相比…  相似文献   

2.
<正>惠能大师的禅学,不但平易明快,而且玄旨幽赜,处处显示着创造性思维的智慧光芒。 要谈惠能大师禅学的创造性思维因素,不能不先说一说“顿悟”和“渐修”的关系。因为禅宗南宗立教的宗旨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加上传说惠能不识文字,却能作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此据敦煌古本)的证道偈来压倒神秀,可能使人误以为学佛,  相似文献   

3.
自敦煌写卷面世,敦煌本<坛经>颇受重视,主流意见认为敦煌本<坛经>是最早文献,通行本<坛经>是对敦煌本<坛经>的改篡,二者是一源关系.通过对神秀、慧能"呈心偈"的分析,本文认为:通行本<坛经>以慧能一首"呈心偈"为特征,其思想契合迭摩以来的<楞伽经>传统,属于"心性不二见",主要流传于汉地中原和日本、韩国;敦煌本<坛经>以慧能两首"呈心偈"为特征,神秀的"呈心偈"代表了涅槃佛性思想,属于"心上安性的二见"思想,主要流行于敦煌、西夏、吐蕃等地.因此,就文本差异、思想倾向、流传地域等来看,可能存在着两个<坛经>传承系统.敦煌本<坛经>与通行本<坛经>属于二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达摩西来,一苇渡江,于是,禅宗的真谛便从印度传到了中国。而被尊称为六祖的广东人惠能(638~713),以一首传遍天下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又把这印度土产的宗教,变成了真正的中国式的宗教——禅宗(南宗禅)。于是,惠能得五祖弘忍衣钵,往岭南教化众人,弘扬佛法,其时为唐高宗咸亨、上元年间(674~675)。 湖南毗邻岭南,历为古佛教胜地。南宗禅的产生和传播,对湖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唐代佛教主要有四大宗派,即: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慧能是禅宗第六代祖师,简称六祖。他不识文字,所以不能诵经,但能发挥弹宗旨意,出口成经。现存《六祖坛经》就是他弘扬掸宗时由门人记录下来的不朽之作。据传,禅宗源出于达摩,其后农钵相袭至五祖宏忍。宏忍灭度前令门人作偈,欲觅传人。其门人神秀作谒回:“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宏忍认为,此揭虽不完全切中弹宗之旨,但还说得过去,可谓入门之作,只是未入室而已。竟能这时在寺中磨坊劳作,本非宏忍门人,但听到此谒后,感…  相似文献   

6.
李华华 《江淮论坛》2006,(1):105-108
神秀与慧能的理论基础是对“心”的定位与定性,清净心的回归是他们心性论的共同目的,然而,回归的途径存在神秀观心看净与慧能“识心见性”的差别,这使他们的心性论分别代表着禅宗心性论发展的两大基本方向,在根本上决定了神秀北宗与慧能南宗的群众基础及发展路向,并成为北宗衰微而南宗兴盛局面出现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柳倩月 《船山学刊》2012,(4):153-158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与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明确了《坛经》作为口传法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坛经》中净土思想主要来源于韶州韦刺史与六祖慧能的一段对话,其主旨可概括为自性清净心和无相、无分别行。自性清净心思想根源于《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无相、无分别行则根源自《金刚经》和《维摩诘所说经》。基于二者之上的唯心净土与传统弥陀等净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又是相互圆融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佛教文献中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相关论述 ,概括出两种禅法的主要含义 ,并且指出 :其区别在于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真心体用与自心显用、渐修顿悟与无修顿悟、人格理想与艺术境界四个不同的方面 ;其历史界限为从菩提达摩至弘忍是如来禅 ,从慧能至禅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形态 ,五家的形成标志着禅宗进入祖师禅阶段 ;祖师禅的提出与流传是受中国固有文化影响的结果 ,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作为陆王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继陆九渊“发明本心”之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等思想命题,使宋明理学更进一步接近“中正仁义”的“人极”指向.王阳明险象丛生的政治生涯以及早年的参禅经历皆为其心性思想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探究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说到禅诗 ,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意。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 ,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其基本含意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禅的含意也在发展变化。比如禅常与“定”连用 ,谓之“禅定”。定 ,乃梵文的意译 ,也译作“等持”。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 ,佛教宗派纷起 ,其中“禅宗”崛起 ,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生发出去 ,这时的“禅”的含意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之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  相似文献   

12.
<正> 从心态结构方位来看,禅境既是完整的,也是光明的,更是自由的。完整是禅境心态的宏观风貌,光明是内在核心,自由才是最高境界。虽然自由心态是禅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在历代大禅师所遗留下来的典籍之中,却很少见到自由这个词。最常见的是:任性、逍遥、自在、无碍、解脱、无所滞碍、尘劳迥脱、不与物拘等等。其实,这些不同词语的真正涵意都是自由,所不同的只是从不同的方位来表述这种意蕴而已。据《指月录》卷四的记载,六祖慧能临终的最后偈句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不修善不造恶”是自由心态的基础,“断见闻”是自由心态的中介,“无执”就是自由的心态。不修善不造恶,断所见断所闻,最终的目的就是升华到“无著”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应该说慧能创建禅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众生被压抑的心态升华到自由的境界。不过慧能不把这种境界叫作自由,而称之为清净心.  相似文献   

13.
陈卫星 《江淮论坛》2009,(1):155-157,179
《坛经》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经典,不仅全面反映了六祖惠能的禅宗思想,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惠能人佛门、得真传,以及广弘佛法的经过。然《坛经》“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记载,颇多疑义,多以为作伪而成。但是从九江和的黄梅历史沿革来看,唐代的所谓“九江驿”可能并不在江南而在江北,即今天湖北的黄梅县境内;《坛经》演变史上最早的古本之一《曹溪大师别传》的相关记载,亦可证实这一点。以“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记载来证明《坛经》及相关史料的真伪,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14.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也采取了“棒喝”等开悟方式,这都给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老子和慧能在面对语言与世界的终极性问题的关系时,仿佛阐述了一种“出言即非”的思想,而许多人也确实是在沿着这条路去解读《老子》和《坛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老子和慧能处,“道”“、空(”佛性)只是被悬置于语言之上,而并非完全隔离于语言之外。后人的极端性误读,不仅背离了老子和慧能的原旨,而且终使得《老子》和禅宗陷于文字的囫囵之中。  相似文献   

15.
慧能禅学已形成体系化的宗教改革学说。它以“不二”、“无住”反二元论、反决定论哲学为本。慧能用“不二”、“无住”思想揭露了旧禅学的形而上学二元论、决定论实质。“见性”,是慧能修行论的中心概念,它呼唤伦理学与宗教“万法”的分离.慧能的“自性”戒定慧,是摆脱神秘、奇迹、魔力,回归伦理学的修行新方法.慧能还大刀阔斧地简化、改造了忏悔等修行资粮。慧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改革家。  相似文献   

16.
惠能的禅把人们对于佛祖的崇拜转向对自身的崇拜,他认为自性本净,自性与佛性合而为一.《坛经》通过论证自性本净,人心“思量自化”给我们阐述了自性与佛性相即相离的关系,通过“思量”自化,消解了认识对象和自我的对立状态,体现了佛教在解决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采取的圆融无碍的态度及处事方式.而无住、无念、无相是思量自化的落实和顿悟成佛的修持法门,是对大乘佛教空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学的新理解——易、儒、禅、道的三句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拂去西学的遮蔽,拭去“封建”、“落后”的尘埃,重新发现自己国学的价值和魅力,重新定位国学的自我身份,就是重新发现中华民族自我,发现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这是自我文化觉醒的表征。国学博大精深,群儒诠释纷纭,为便于把握,兹将易、儒、禅、道各自概括为三句真言:“生生之谓易”,“保合太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明心见性”,“无为宗体本”,“顿悟成佛”;“无为而治”,“有无相生”,“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8.
徐会利 《理论界》2022,(9):30-37
庄子与南宗禅在心性修行的思想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一是庄子强调要抛弃各种俗念和外在事物的束缚,通过“心斋”“坐忘”等修行方式回归人本真的质朴状态,抛弃对待之心,领悟“万物齐一”的真谛。这与南宗禅主张明悟自身本来具有的清净佛性,按真如起心动念的禅法具有思想上的契合性,都遵循“本—失—返”的路径。二是庄子追求“吾丧我”的境界,在对待知识方面主张“离形去知”,而南宗禅修行的无念法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要求修行者“于念而不起念”,在重“无”的思想倾向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三是庄子追求的“道”和南宗禅追求的佛法,都属于不执着于两端的“不二之法”,都认为修行的关键是人的内心,都重视心性之修。  相似文献   

19.
罗钦顺以尊信程朱、培护道统为己任,从三个层面掊击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一是体的层面,罗钦顺以“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为分判标准,揭示了心学“本心”的禅学特性,“以心为本”势必导致理气一元的世界歧出一个“心”,形成二本;二是用的层面,罗钦顺通过与欧阳德的论辩指出心学的“良知”为知觉,心学以知觉为性似禅,而知觉不过是人心的“妙用”,永远无法触及客观世界事物的性理;三是为学和修养工夫层面,罗钦顺认为心学的易简、格物“局于内而遗其外”,有“启禅学之忧”。然而心学和禅学思想虽毫厘之差,其实质则“大相径庭”。罗钦顺以正本清源为目的,将心学视为禅学异端而辟之,从严格的学理层面来看不无偏颇。  相似文献   

20.
毛朝晖 《中州学刊》2022,(10):107-113
阳明心学以“成圣”为出发点,以“圣即理”为根本前提,由“心即理”和“致良知”两个命题建立其义理结构。从发生学的视角看,阳明早年的成圣之学由朱子入手,其悟后的义理结构与《孟子》契合。但是,阳明晚年对孟子、朱子都有批判,他认为朱子《大学》改本偏离了孔子的成圣之学,孟子的“集义”功夫论有二元论的嫌疑。为此,他认为有必要批判朱子的《大学章句》,并修正孟子的功夫论,这促成了其晚年恢复《大学》古本的举动及其对《大学》的新诠释。简括言之,阳明心学的建构是由朱子《大学》改本的扬弃而契入《孟子》,再由《孟子》的修正而上溯到《大学》古本,并最终以此作为其经学的奠基与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