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精准的批判。他身体力行,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将国家解救于道德灾难之中。从鲁迅著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恨”之余,还流露着对民间文艺毫不掩饰的“爱”。在不留任何余地尖锐的批判下留有的这丝“温存”,激起了笔者对鲁迅先生的民间文艺对象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2.
周铁莉 《现代交际》2010,(12):91-91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中国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儒家文化也面临空前挑战。对于这一危机形势中国的士大夫们逐渐觉醒,对于儒家文化的忧虑也溢于言表。康有为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提出要"纳儒入教",就是要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整合成为一种宗教——孔教。本文试就康有为纳儒入教的原因进行浅显的分析,以期为这方面的研究作以补充。  相似文献   

3.
释纯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佛教协会会长我多次上庐山,但是感触最深的是今天——2011年元旦。今天,省、市、山的领导,五大宗教的领袖以及专家学者,云集在庐山——人文圣山,举办了一个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和五教祈福文化园开园仪式。举行了五教祈福钟的撞钟活动,新年钟声在庐山敲响。这个钟声是代表了五大宗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福音,对美好  相似文献   

4.
2011年1月1日晚,屋外白雪皑皑,室内暖意融融,参加首届中国(江西·庐山)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暨庐山五教祈福文化园开园活动的领导嘉宾,齐聚庐山北斗星国际大酒店,开展书法艺术交流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王志远,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党委书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中国文化下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常常是什么都信,而缺乏信仰。本文试图从佛教在中国文化的上层和下层的不同传播及中国化的佛教,来考察世俗精神对中国文化宗教态度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漫长的历史和多样的民俗景观,积淀了宗教意识与民族文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中国传统戏剧是历史、文化等元素的综合产物,两者相关性研究是深刻认识道教思想内核、古为今用的前提,也是对戏剧的文化基因溯源、正确看待其宗教和美学价值的需要。论文主要从与道教相关戏剧着眼,从题材来源与创作关系,表演形式与宗教内容展现等方面入手,辅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发现道教戏剧情节与宗教思想关系,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使用筷子对中国人来说是本能,对外国人来说却是"技能"。中国人从没想过把筷子当成一种"先进工具"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去使用,但美国人却能弄出一个筷子使用"说明书",让食客在吃中餐的同时充分体会里面的"中国文化"。一次,我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市中心一个餐馆吃中餐时,竟然看到桌上的筷子用一个红色的小纸袋套着,袋子上还郑重其事地画着示意图。早就听说国外很多中餐馆都提供这样带"说明书"的筷子,  相似文献   

8.
哈瓦利吉派是伊斯兰教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极端宗教—政治派别,其极端主义思想曾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产生过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宗教—政治派别的哈瓦利吉派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所主张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甚至被当代某些极端主义势力奉为圭臬。研究哈瓦利吉派及其极端思想,不仅有助于厘清中东地区极端主义的历史根源与思想渊源,通过正本清源认识伊斯兰文明和平、中正、宽容的历史传统,而且对促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有效遏制和防范极端主义的滋生与蔓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毒品问题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彝族人民利用传统宗教文化的力量禁毒,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云南西双版纳的"佛光之家"也借助佛法的力量,解决棘手的毒品、艾滋等社会问题。甘肃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有序参与禁毒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事实证明,在禁毒工作中引入传统宗教文化的可利用因素,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40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移植、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逐渐从一种外来宗教演变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意积形态,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确切地说,中国伊斯兰教是在儒、释、道、清(伊斯兰)四教会通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尤其是在儒学和伊斯兰教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所探讨的,就是这种融合的漫长过程,以及这种融合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特色,以明清之际的学通四教为主。 一、对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先驱者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这是迄今仍有争议的问题。概括诸说,大约有四种。 (一)隋开皇中说 明陈仁锡(1581~1636)所撰《皇明世法录》卷81:“初,谟罕谟德(穆罕默德)生而神灵,西域诸国,并臣伏焉。其教以事天为本,而无  相似文献   

11.
当代阿拉伯世界的运动风起云涌.对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给予了多种不同的解释.除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文化环境.伊斯兰运动的影响力在于它所提出的切中时弊的宗教语言,特别是针对政治腐败提出的清除污染、净化社会的宗教文化主张.这表明,阿拉伯世界文化环境的恶化己成为伊斯兰运动的突破口了.其突出表现是文化传统的分裂和对立:以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为代表的“雅”文化日益西方化、世俗化,而以宗教保守势力为代表的“俗”文化坚持回归传统,两者形成强烈反差.上层雅文化的根本弱点在于缺乏根基,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在阿拉伯世界,真主和伊斯兰教的权威是不可超越的,各国的民  相似文献   

12.
当下,似乎把侃谈"后现代主义"的任何问题当成是一种时髦之举。一批自认为后现代主义能人在大谈后现代主义表象之上取舍、褒贬之见而无视后现代主义客观存在的学者们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伪学说。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层面上无法回避的变革、取代上敢于面对、正视现实,积极引领中国未来传统发展,翘首以待后现代主义思潮预演中国"后现代"之传统。  相似文献   

13.
禅意盎然     
中国古代曾经有所谓“三教九流”之说。所谓“三教”,指的就是儒、释、道。虽然在传统的“三教”之说中把儒、释、道不加区别地“定性”为“教”,但根据现代社会中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把“释”(佛教)说成是一种宗教大概很少有人会提出疑问外,对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以伊斯兰为主导因素的世界文化类型。本文试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点,从艺术方面入手,对伊斯兰教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特点作一些探讨,以请教于专家学者。一、文化氛围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年轻的宗教,自7世纪兴起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壮大强盛,形成了一种外向的、开放型特点。8~12世纪,经过几百年的开创和发展,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入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现代交际》2011,(3):101+100-101,100
"香蕉人"即华人移民后裔由于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不觉中放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从小生长在华人父母的文化中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华人移民后裔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被中国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徘徊,寻求认同。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中通常所说的新中式风格,是对中国传统风格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理解基础上演变的一种设计理念,是继承和延伸相结合的创新风格。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宗教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又创新性地融合了许多现代设计的元素。其中最能体现其风格特点的内容包括室内的色彩、纹样、家具和陈设,正是由于这些内容的存在,才体现了新中式风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魏功祥 《现代妇女》2014,(11):97-97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于宗教宽容和文化多元,陌生且熟悉。因为我们虽尚未完全弄懂它们的真正内涵,但我们已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生活。全球化下,宗教宽容与文化多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以美国为例,宗教宽容为其的文化多元作出了巨大贡献。宗教宽容驱动着美国文化朝着多元的方向大步迈进。我们以美国的宗教宽容与文化多元的小,来窥全球化下宗教宽容与文化多元的关系之大。  相似文献   

19.
张海军 《职业》2012,(12):117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特点是以教定学、以教代学,这是一种以讲授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模式。即使现在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去,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但仍然未能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必然使课堂失去活力,导致学生厌学。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亟需改革也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吃人参,是一种文化现象。今天,如果我们就"最名贵的中药材是什么?最有益于健康的中药是什么?身体虚弱时应该吃哪种中药?以中药为礼品时,选什么较好?"这样一些问题搞一次问卷调查,相信许多中国人都会回答:是人参。甚至可以推想,如果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亚洲的朝鲜、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其结果都会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