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些年中国的宗教发展迅速,许多民众选择信教,宗教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信仰状况的描述和对佛教与基督教中国化过程的分析,认为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存在世俗化的特点.这一信仰世俗化的特点是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一个原因,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准风月谈吃教》中,把中国文化下的教徒精神概括为"吃教",可以说是极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人们对宗教的基本态度。本文从鲁迅的"吃教"入手,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三个侧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公元67年前后,两名天竺僧人将佛教带到中国。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佛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佛教自身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佛教传入了西方社会。在过去的35年里,佛教在西方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在那里形成了新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邱丹丹 《现代交际》2014,(9):113-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精髓。佛教作为异域宗教,传入中国后迅速生根并迅速完成了本土化的改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本文从"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出发,对其中所体现出的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更能找到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由于自身教义宗旨和传播时机、方式的不同,在中华民族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影响,衍生出不同文化现象.本文由这些相异的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对两种宗教文化在中国影响差异的历史原因分析,明确两者在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促进民族团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为基本视角,考察了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内容、规模和经营方式,指出在其物质化的外表之下包含着宗教的理念,而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寺院经济在宗教上的正当性得到了保障,体现并传播了佛教的基本伦理原则。本文以中古佛教的经济经营与社会影响为核心,剖析了其宗教性的特征,为进一步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提供了初步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世俗化是一种解放过程。佛教造像世俗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造像姿态造型的世俗化、造像题材的生活化、观音像的女性化。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当中,不断发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一改佛教在唐代以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亲民的宗教。唐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座高峰,佛教造像世俗化在唐代兴盛并逐步定型。佛教造像的世俗化与佛家的人文关怀宗旨并行不悖,实践并且发扬了佛教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微 《阿拉伯世界》2003,(5):41-45,40
佛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由于自身教义宗旨和传播时机、方式的不同,在中华民族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影响,衍生出不同文化现象。本文由这些相异的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对两种宗教文化在中国影响差异的历史原因分析,明确两者在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促进民族团结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华人传统宗教不仅包括华人所信奉的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道教、儒教,也包括民间宗教信仰,而且还包括汉化的佛教。它是海外华人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对华人社会生活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张禹东在《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中,对东南亚地区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炎黄世界》2011,(3):80-80
宗教是自有人类以来在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宗教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并指导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儒教和佛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佛龛源自古印度,于汉代始进入信徒家中作供奉神佛之用。  相似文献   

11.
南诏国时期,宗教信仰形式较为复杂,不仅存在原始宗教,而且受中原文化和地域交流的影响,儒、佛、道三教也深深地影响着洱海地区意识形态的发展。在这里尤其要谈佛教,特别是佛教密宗对南诏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佛教密宗(以下称密宗)对南诏国的影响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阶层所需求的意识形态,而是已经上升到统治阶级用来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敦煌石窟被认为是佛教艺术的宝库,在这里有许多宣传佛教思想的壁画和雕塑,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民俗习惯、各种制度等,而且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乐舞风貌,为后人了解古代佛教舞蹈提供了形象资料。敦煌壁画是讲述佛教舞蹈故事的图画,舞蹈通过佛教故事来展现。敦煌舞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中国的古代舞蹈以及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等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从敦煌壁画讲述佛教舞蹈故事的图画中,可以探析到中国敦煌舞蹈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不断的与中国本地文化相融合,这个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国绘画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用线的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本文将主要从佛教的演变来论述其对中国绘画影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恐怖的邪教     
邪教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它能吸引信徒?各国政府对邪教采取什么政策?看过本文也许对您能有所帮助——众所周知,世界有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另外,还有一些规模和影响小一些的宗教,像中国的道教、日本的大和教等等,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互相渗透,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宝光寺是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之一,也是兼具早期佛寺与现代佛寺特色的寺院。本文以宝光寺为例,从寺院的布局入手,对汉传佛教与汉地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大宗教代表相聚庐山祈福国泰民安(新华网)新华网南昌1月1日电(记者沈洋)1月1日,首届中国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开幕式暨庐山五教祈福文化园开园仪式在庐山举行。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的相关负责人相聚一堂,联袂撞响祈福大钟,共同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相似文献   

17.
官府藏书、寺院藏书与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文章从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保存文化的典籍、丰富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内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图书载体的进步等方面简单论述了佛教寺院藏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两大影响比较深远的中国化思想潮流,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佛教中国化已成为过去时和完成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正在进行时。由于这两次中国化思想潮流影响都比较大,又具有历史上的先后关联,因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就是从提高翻译水平、发挥政治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等几个方面分析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禅意盎然     
中国古代曾经有所谓“三教九流”之说。所谓“三教”,指的就是儒、释、道。虽然在传统的“三教”之说中把儒、释、道不加区别地“定性”为“教”,但根据现代社会中对宗教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把“释”(佛教)说成是一种宗教大概很少有人会提出疑问外,对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日本学者石田一良的观点,分为原始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江户时代、明治以后,这七个阶段。日本文化的特点依时代不同,而具有巨大差异。在日本民族文化史的发展道路上,宗教从最初开始一直就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日本民族文化史,就必须研究存在于日本的宗教的发展史。就神道、佛教、儒教在日本民族文化史上的位置,做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