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哥特小说是英语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加拿大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被称作是南部安大略女性哥特式写作。论文从女性哥特的视角,通过文本细读解析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哥特风格:南安大略小镇女性的禁锢与等待生存状态、惶惑和恐惧心理、反抗和逃离行为。  相似文献   

2.
哥特一词源于古老的条顿民族,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指称象征"黑暗时代"的建筑风格,后在浪漫主义的背景下,哥特又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应运而生。其情节恐怖、刺激,甚至会有鬼怪、超自然现象的出现。英国的勃朗特姐妹,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都是熟练运用哥特传统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哥特传统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发展,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问世以来一直被誉为哥特式小说的典范。本文试从哥特式的死亡主题、时序颠倒的悬疑叙事法以及怪诞扭曲的人物形象等角度,解析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并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创作理念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1993,(2)
望海楼教堂始建于1869年,原名圣母得胜堂(Notre Damesds Victries)。望海楼教堂之所以这样称呼,是由古望海楼承袭下来的习惯称法。 在西方或受西方影响的近代建筑中,教堂建筑一般都是哥特风格的,哥特艺术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及应用美术,其题材基本上都是宗教性的。 这是由于在中世纪基督信仰哲学中指出:要得到上帝的感召,不但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而且还可以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仪式,严格而内涵丰富的努力思考,这些信念对于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形式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一朵艺术奇葩——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色彩语言也随之产生。对于彩色镶嵌玻璃窗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国内给予的关注比较少,特别是对其神秘的装饰色彩语言,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镶嵌画作品色彩语言的了解,结合当时的艺术背景,阐述宗教思想和教堂建筑结构、玻璃技术的发展对彩色玻璃窗色彩语言的影响,来体现彩色玻璃的审美价值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俄罗斯文学界的一位传奇女性。她在文学、音乐、绘画以及戏剧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她的作品是一种不从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本文将从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各个方面的成就入手,来对她进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维欧勒·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作为风格性修复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自己的实践与调查发现建筑之美来源于它自身的结构,结构的理性是建筑的本源。他大力推崇理性思想下的修复理论与哥特复兴,并不断在他的修复实践项目中实践着这一思想。同时,他也通过大量的文字和绘画来传播这一想法,他的文字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新高技派的风格,对新艺术运动和结构理性主义也有较大影响。文章从这一思想发散开来,在介绍和分析维欧勒·勒·杜克的思想与表现的同时,关注于维欧勒·勒·杜克理性思想在当时及之后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与其他思想的关系,及其对现代运动及早期的代表人物如鲍多、佩雷和柯布西耶等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人们躲避不堪的世俗的并进入温柔、甜蜜的天国之境的渴望,以及"经院哲学"的风靡,哥特式建筑应运而生。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多为各式各样的教堂,散发着神圣的美,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宁静、超越的内心世界。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色有交叉拱顶、耳堂、数量众多的柱子、彩色的镂空玻璃窗、轻巧高挑的飞升感等。  相似文献   

9.
"垮掉"一词来源于安·瓦尔德曼的《垮掉之书》。在本世纪初,"垮掉精神"与"垮掉一代"等文学话题开始重新被搬上了文学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分析与评论。以下本文将针对安·瓦尔德曼的《垮掉之书》来对"垮掉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让他成为全国名流的经典诗作《乌鸦》是我们学习理解爱伦坡美学原则的最佳途径。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从象征主义,音律,和哥特风格三个方面的分析鉴赏《乌鸦》,作者希望能够对诗歌之美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崇高美是理解哥特小说及吸血鬼文学的重要概念,模糊性是实现崇高美的主要因素,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行为则是崇高美的哲学理论基础。德古拉,作为文学作品中所有吸血鬼的鼻祖,用模糊性及悲剧行为让读者感到恐惧,体验到强烈的崇高美及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弗兰肯斯坦》在文学体裁上一直被认为是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和科幻小说。学术界普遍探讨的是《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幻小说体裁上的革新之处。本研究将结合托多罗夫等关于奇幻文学的观点,从体裁上分析《弗兰肯斯坦》作为奇幻文学所体现的奇幻特征,从故事的整体框架、奇幻文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奇幻话语和奇幻主题等方面,显示出《弗兰肯斯坦》作为奇幻文学的倾向和特点;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弗兰肯斯坦》的体裁及奇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走进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漫步在伏尔塔瓦河畔,仿佛置身于一座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这里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文艺复兴式以及现代式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人赏心悦目。布拉格最古老的建筑当属布拉格城堡,它雄踞布拉格市中心的山岗上。城堡内的最高建筑是圣维特大教堂,建于1344年,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这座教堂长60米,宽12米,顶尖高97米。远望巍然高耸,塔尖高  相似文献   

14.
徐丽婷 《现代妇女》2014,(9):269-270
20世纪以来,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已经跻身于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行列,它通过对两代人爱恨情仇的叙述,成功地揭示了自然人在外界狂风暴雨摧残下人性的扭曲、社会的严酷现实,是一部充满激情、震撼人心的杰作。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文坛极具新意和独创性,大大超越了传统哥特式小说的固有模式和风格。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粗浅地分析了象征手法的运用、叙事方法的特点和人物话语特色,将艾米莉·勃朗特超凡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出来,进一步深刻解析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全面梳理叙事时间策略,探讨叙事时间对生成《百舌鸟之死》哥特主题意蕴的效果。根据叙事学相关理论,分别概述叙事时间策略中的时序、时距和频率的概念和作用,阐述其在作品中的应用和体现,最后总结出叙事时间策略对突显小说哥特主题意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民族意识形成的一种学术载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性文化知识。汉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性知识,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语知识的有效掌握,学生不仅要掌握不同的体裁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汉语言写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了在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以及发展,现如今汉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完善且成熟的语言体系。因此,在汉语言基础上演变并发展而出的汉语言文学广博精深且精妙绝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基,汉语言文学在网络语言的侵袭之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危机。为了能够适应当下较快的生活节奏,汉语言文学的改革与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在网络语言侵袭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并对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跋涉。从陈衡哲、冰心、庐隐、丁玲,到萧红、张爱玲、梅娘,再到张洁、张抗抗、铁凝以及陈染、林白等等,其间有数以百计的女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她们的创作始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呈现着多元的形态,使中国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完整的学术姿态。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多元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所凝聚的文学规律,具有一种包容精神。“女性主义”不能涵盖、也不能代表中国女性文学的主体精神,它只是女性文学的一翼。  相似文献   

19.
<正>疾病是托马斯·曼生平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自《布登·勃洛克一家》开始,到《死于威尼斯》,一直到后期出版的《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以及《浮士德博士》,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均为疾病和死亡。在《魔山》中,托马斯·曼着眼于20世纪杂乱无序的“文化病态”,将欧洲主要的思想倾向置于疾病背景之中进行论证,并从医学与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层面,对身体疾病与文化疾病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与论证。一、托马斯·曼疾病意识思想探源托马斯·曼生于19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使其在疾病美学传统中深受“疾病浪漫化”的影响。而他与家人的病痛遭遇,  相似文献   

20.
马广勤 《现代妇女》2010,(10):31-32
“妇女主义”一词是艾丽丝·沃克为了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有所区别而创造的,妇女主义强调的不是种族或性别的压迫与抗争,而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对整个人类的关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