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大家熟知辛弃疾其人,基本上是从他的词开始的。而我们评价他,也多会用"爱国词人"此类的字眼。而真正的辛弃疾,却是一位披坚执锐、驰骋沙场的虎将,一个大声议政的英雄。他是一个以武起事的将军,却最终成为以文立名的词人。他的一生都在这样的矛盾中度过,本想收复失地、马革裹尸,而朝廷却将他几经调任、不重用,一腔热血全化作了笔端的字句,力透纸背,响彻古今。一文一武,两个境界,难得的是在他身上,这两种境界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达成了统一,并且他达到了凌驾于两者之上的一个新的境界,矛盾的一生中透着不矛盾。  相似文献   

2.
佟伟达 《现代交际》2013,(11):76-76
辛弃疾出生行伍,青年壮志豪气戎马沙场。谢枋得曾说过:"公精忠大义,不在张献忠、岳武穆之下。"但却未像岳飞那样成为中兴名将,一展抱负而不得,无奈只能以文寄情,演绎了一场文人爱国志士的人生大戏,成就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名。这与其生命中所怀着的英雄情结是密不可分的,而这英雄情结无一不体现于其一生所作之词中,表现他难掩的悲愤。  相似文献   

3.
阳文湘 《职业》2014,(14):180-182
晚唐著名词人韦庄的词塑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南国世界,纠正了自秦以来文人对南国的丑化及歪曲的认识。他的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涵养,在题材开拓方面有较大的贡献,对晚唐五代词体观念的革新有着较大影响。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词人的词作,他在南国词中注入了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使词脱离了音乐而有了独立的文学生命,他把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是晚唐五代词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的伟大词家。  相似文献   

4.
杨雨 《老年人》2011,(1):42-42
在长沙城内的营盘路上,挺立着一尊巨型雕像:一位面容清瘦、目光冷峻的壮士,一手牵着高头大马,一手握着书稿,腰间还佩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文武兼备,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辛弃疾虽然不是湖南人,可他跟湖南却有一份独特的情缘。  相似文献   

5.
常嵬 《现代交际》2012,(7):70-71
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作品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及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词作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读南宋词集 大学三年级(1963年)时,读毛晋《宋六十名家词》,觉得婉约词中,名篇佳句也小少,而当时的宋词选本却很少涉及,颇感不公。我认为南宋婉约派词人在谋篇造句、铺叙勾勒上具有独特的成就,可惜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不为喜欢宋词的青年读者所知了。我有意搞一部以选婉约词人为主的南宋词选本,弄了几个月,环境发生变化,没有搞成。但在读南宋词的过程中,有所感触,便记之以诗,得若干首,录之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珊 《老年人》2004,(6):48-48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豪放词派的顶尖人物,又是抗金保国的民族英雄。然而,他受制于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壮志难酬,郁闷而终。再过3年,将是辛弃疾去世800周年,有人正在策划纪念活动。在这一背景下,老诗人陶俊新先生填了一阕《破阵子·纪念辛稼轩诞生八百六十四周年,次壮词原韵》,全词如下:“最爱弦翻马快,生憎狗苟蝇营。叹泪揾红巾翠袖,奈梦回弓影角声。蹉跎怜老兵。八百馀年世异,一腔热血心惊。遥想虎营英发概,更仰雄词独擅名。胆边豪气生。”辛弃疾的词风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豪放,其突出代表作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悲愤凄怨、怀才不遇的形象出现。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这些文人中一个突出的典型。本文试以辛弃疾的创作和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古今文人的心理差异及其对当今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处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宋词人陈亮是坚持抗金的爱国志士,也是当时杰出的思想家。他反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为主北伐,收复中原失地,以言论警策震惊天下。 在词坛上,陈亮是“不作—妖语媚语”的硬汉,因此,他的词作多有雄壮之风,以“论”入词,一生之志尽在词中。如他的[水词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相似文献   

10.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是婉约词派重量级代表人物之一,其词典雅、精致的风格被后世广为传颂。周邦彦擅长慢词创作,并因其精通韵律,开创了不少新词牌,其抒情手法较为别致,即在抒情咏物中融入叙事情节,并且典故渗入不易察觉,其格律严谨,被后世格律词人所崇拜,誉为"词家之冠"。  相似文献   

11.
李煜,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被称为"千古词帝"的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本文结合李煜的词作,体会一代才情横溢帝王的悲喜人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代音乐文学题材和中国古体诗写作体裁之一,盛行于宋朝的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为了对李清照和辛弃疾词体的文学对比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例证明法这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体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李清照和辛弃疾在词体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深入地探讨了造成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人词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宋代词体的研究者们提供李辛二人词体异同方面的理论支撑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云 《现代交际》2010,(9):69-70
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归宿的精神世界。李煜的词中表现出了很浓郁的佛教意识。本文试图从李煜词的悲剧意识、空虚梦幻的心理感受以及对消解苦难的努力的角度再读李煜词。李煜不仅有皈依佛教的虔诚,更有着词人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切,这是一种执著于探索生命的永恒、自由的文学和人生的态度。正是这样的探索和态度而不是他的亡国之悲叹造就了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独有的价值和风景。  相似文献   

14.
伍振戈 《老年人》2004,(12):49-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飞卿)、韦庄(端己)、李煜(重光)三人的词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秀,从语言的审美艺术角度看,指“篇中之独拔者也”,即篇中形象鲜明、秀美俊丽、光彩照人之处。王国维的  相似文献   

15.
魂归何处:世界无处不安灵文/张伟群,张逸图/星晨18年前,弥留之际的周恩来叮嘱家人说,死后将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是年,一位女词人填了一阔“满江红”,词中有“尽瘁孤衷天日鉴”,“要遗踪永伴山河一统”等句、当时,中国老百姓从中看到的主要是周恩来操...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载屋行。”老鹤翱翔于长空,不为今夜投宿操心;蜗牛多虑,载屋行走,活得太累。然而,人毕竟不是老鹤,没有翅膀,想“高飞”就要借助于多学习、多见世面。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作为"清词三大家"之一的词人,以词中情感内容的真实性和艺术表现的哀婉取胜,展示了人间的至性至情。纳兰生于富贵之家,命运却跌宕。或许正是这些曲折经历造就了他的矛盾性格。本人从纳兰性德的性格入手研究其作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玉霞 《现代妇女》2014,(11):390-390
丁澎是清初著名的回族词人,为"西泠十子"和"燕台七子"之一,名重一时。他在回族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将对其词学思想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中存有满庭芳词调约有348首,约占全宋词数量的1.7%左右,《满庭芳》是两宋词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调之一,其中不乏许多经典名作。本篇将对《满庭芳》这一词调不同时期的创作情况进行分析,以梳理出这一词调在两宋时期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
赵海燕 《老年人》2013,(9):42-42
南宋淳熙七年(1180),长沙。夜未央,湘江北去,涛声拍岸。时任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与诗友泛舟江上,但闻琵琶琮琮。词人感慨万端之际,咏出一阕《贺新郎》,其中有句:“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愁为倩,么弦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