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是社会生产力主体因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展开的背景下,就人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着力论证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内在的动力,从中引申出人既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又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主体尺度。并由此推论出人的素质的提高,不断地促进人的潜能向动能转化,即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这种结合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知识转化,即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所以,加速知识转化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吕国忱先生的《知识转化论》就呼应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提出知识转化这一时代性课题的重要意义。该书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3.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三次讨论是我党工作的两次转轨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引导,科技作为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在对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渗透和优化组合中实现的。要充分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前提是树立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教一体理想,关键是抓好从科技到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转化推广工作,这也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过程。  相似文献   

4.
1.深化对发展成人教育的认识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发展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成人教育的对象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劳动者素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尤其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广大劳动者,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把知识形态生产力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这正是党所确定的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上来所必需的。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思对人与科学技术的理解入手,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的社会现实体。在一般社会财富创造中,活劳动的作用趋于零,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科技在生产上的运用。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人的因素第一”的意义,是对“人的因素第一”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通过考察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潜在特性及其渗透和转化的综合效应,阐述了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通过考察三次技术革命引发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发展,阐述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功能的发挥,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科学宣传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途径。科学宣传与经济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宣传通过提高人的科技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则为科学宣传提供物质支持和需求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化、丰富和发展。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 ,更明确地指出了科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的因素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被马克思称为"精神生产力",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一般的生产力,它必须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追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生产力以自然力为根基和源泉。通过考证分析马克思自然力概念的内涵,剖析自然力与生产力的关系,揭示了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力的途径:科学技术通过延伸劳动者的自然力、发明创造"死的自然力"、提高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的自然力等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实践中的悖论现象说明,科学技术固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却不能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正确的前提是:科学技术只有在相应的高效率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十多年前提出的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既是对马克思关于科技是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理论上对人类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的深邃的历史洞察和高瞻远瞩;而且透过科技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史,可见知识经济的来临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在实践上对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的最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期为贯彻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而提出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当今中国推行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因此,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重新学习、深入研究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而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即人学。对人的生活本质的批判性透视,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建构,是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是我们把和谐社会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根据。本文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和谐社会理论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生成是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其内涵包括: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联系与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世界历史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历程;其方法论意义是:批判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方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历史方法与价值目标相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生产力性质?就科学作为精神力量的形式看,是直接的生产力;就科学是待转化的物质力量的形式看,又只能是间接的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科学所具有的这双重性质是一致的,其直接的生产力性质是由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前提,通过这种转化才可能使科学、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的生产力性质二重性,对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完整内涵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术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上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身的一个构成因素,而且是第一位的因素? 在一些学术论文中往往把科学技术说成是生产力的一个构成因素,而且是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人说:“从现代生产力系统内涵看,科技是主导因素。生产力系统,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物形态,还包括科技、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识形态要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必须经过人格化的教育创新过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教育使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 ,劳动力质量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前提。为此 ,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劳动者又称为“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简称为“物”的因素,科学技术渗透和凝聚在“人”和“物”中,对生产力发展起重大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科学技术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而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一种应用。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从而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第一,通过学习教育和训练的途径,转变劳动者的智力和技能。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体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基石。然而,科技只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如何把科技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现状改革十多年来,我国科技队伍增长一倍,人数已逾1100万,取得10多万项科技成果,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下了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还很缓慢,差距还很大。据统计,60—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  相似文献   

19.
科教兴国,重在实施和落实,关键在于为科技进步、教育发展以及科技和教育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社会公众普遍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是科教兴国的思想基础;培育公众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科教兴国的必要前提;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与支持是科技兴国的根本动力;政策、法律和制度的调控与规范是科教兴国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科技的发展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要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重视科技的应用,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本文试就日本科技进步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及其促进因素作一分析,以期对我国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