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大"为逍遥的清代庄学界,孙嘉淦的阐说仍具有一定特色,尤其是他引入理学家关于"理一分殊"的观念,从实体存在与观念存在两面来评析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可谓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思想从自由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价值,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达到无待,洒脱的境界,打破了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束缚。逍遥思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心养"的新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以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方式为人"在"世的应然形态,逍遥的意义,首先便在于它体现了如上价值趋向。在"乘天地之正"的形式下,循乎外在法则与合乎内在人性相互统一,逍遥则超越了被限定与有所待的存在方式而展现了自由的品格。但同时,庄子又将自然的形态视为逍遥之境,以无为消解目的性,自由与自然的某种等同,使之对自由的价值内涵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注意。不过,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哲学中的统一性与个体性、天与人的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化解。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但先楚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屈原将主体对他者的的道德责任从儒家以直报怨的相对责任推进到九死未悔的绝对责任。"受命不迁"作为屈原"他人"思想的生成起点,不仅强化了主体的伦理特质及其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民生禀命、各有所错"也为他者绝对他性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中的小大之辩的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不同学者对此看法时常出现矛盾,即使是同学者,有时态度也模糊不清.只有统观全书,经过不同篇章不同角度的深入解释,才能形成统一而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打破相对,还是要还归自我,都是要进入那个无需人管理,无需人解释,没有人为理论的完全是自生,自化的整体的自然生命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逍遥之境,达到逍遥的门径则是辨"小"、"大",由"小"入"大".  相似文献   

7.
"道"涵混太虚,周流十空,与"道"为一的体道者其心境自然体现"大"的特性.《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表现为大智、大慈、大刚;《庄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除具备《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特征之外,更表现为大悲情怀,逍遥境界.二者不同于先秦儒家所指"大人"的个体的道德精神的伟大,亦不同于后世所谓的阳刚壮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郭象的《庄子注》认为,万物当性适分,皆可以逍遥;凡众仅为“有待”之逍遥,至人为“无待”之逍遥。这可以说是郭象关于“逍遥”之最基本的观点。然而,就凡圣“逍遥”之本身是否有高低之分;凡众之逍遥是否可以称得起“独化于玄冥之境”;凡圣精神境界差别的理论根据何在?学术界往往不够注意,也缺少具体地和深入地分析。所以,有人只看到郭象主张凡圣皆可以逍遥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实际还主张凡圣的精神境界尚有不同的一面。如有人说,郭象认为,如果人们能把自己看成是绝对化的独立的存在,就可以随遇而  相似文献   

9.
明治时期汉诗人中野逍遥将一种全新的“失恋”体验付诸汉诗书写,呈现出激烈的情感表达与语法突破,同时期的评论家多将其视为对汉诗传统的背离,并与当时的新体诗相提并论,这一观念也在此后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得到继承。然从文本、典故、命题、语法等层面来看,逍遥的书写并未脱离古典诗歌体系的框架,而是以香奁体的形式构成了对现代性恋爱体验的书写;又因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继者自居,故在明治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深感传承的责任及失落的痛苦。大町桂月等人的解读带有特定时期的西化意识形态色彩,过度强调其革新的一面而未呈现其身为汉诗人的全貌。突出逍遥诗作在古典与现代的夹缝中游离、挣扎的样态,或更能凸显其身为文学史特定时期作家的典型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从庄子到郭象,“逍遥”的涵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庄子的逍遥强调对客观外物的超越,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现实生活中的常人很难达到。而郭象认为,逍遥与外在的环境和形式无关,关键在于内心,只要内心能够超脱淡然。则无论何时何处人人皆可逍遥。郭象通过对庄子的全新阐释,将原本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逍遥落实到了现实的人世间。郭象的逍适新意为东晋士人的朝隐之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证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证人权益保护的现状及立法缺陷,指出我国应尽快出台《证人权益保护法》,并以专门法的形式详细规定证人应当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各项权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90年对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苦苦追求,90年对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探索奋斗,90年对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不仅缔造了震古烁今的历史新纪元,而且雄辩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中国,才能领导和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能下"方面做过不少努力,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回顾历史,分析原因,探讨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生态伦理学的缘起、发展和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表明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即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三部分强调生态伦理学并非为自然规定什么道德准则,而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调整、约束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具有“包括宇宙,总览人物”铺张特色的辞赋,是作家学识渊博的表现。他们凭借深厚的小学功力,在赋作中大量运用玮字,罗列世间万象,故许多作品可以作为名物制度的专著。辞赋作品取材广博,按事排比,在类书出现以前,客观上承担了类书的作用,出现以后相互影响,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论学报如何遏制学术腐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认为学报应通过以下途径遏制学术腐败:一、通过加强学术规范、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素养以遏制隐性剽窃.二、通过加强编辑部制度建设以杜绝关系稿、人情稿.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产业化”经历了从时髦走向暗淡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它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愈加严峻的高校扩招,学校乱收费情况屡禁不止,这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反思教育能否“产业化”。围绕这一问题,曾引动了学界众多学者的激烈论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不能“产业化”,发展“教育产业化”,必将会将教育引入可怕的“功利性”深渊,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端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人事档案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其本质所体现的是个人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依赖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才资源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要求人事档案的社会化。人事档案社会化的本质是人事档案归社会所有 ,每个合法的社会组织都有平等地享有人事档案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诚信的发生机制和实现条件是:首先,重复交易和竞争条件下理性经济人出于长远利益会选择诚信;其次,完善的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和严明的法律会迫使人们选择诚信;再次,好的文化传统积淀会使诚信成为一种习惯;最后,内心信念或宗教敬畏也会使人们恪守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