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疑问用法是疑问代词“谁”的基本用法,非疑问用法是这种基本用法的引申用法。本文根据“谁”的所指代或所指称的对象同话语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谁”的非疑问用法几种形式:任指,虚指,定指。  相似文献   

2.
全面分析了“姑娘”在《红楼梦》中的各种用法,辨析了前人关于“姑娘”在指称“妾”和“姑母”的用法时的某些误解。指出“姑娘”在《红楼梦》中有指称年轻的未婚女子、女儿、妾、姑妈、小姑子及轻浮女子等用法。分析了称呼语多义性在《红楼梦》中的普遍存在及称呼语的多义性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指代词“人家”的指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称代词“人家”(rén·jia)的指称意义包括了多个层次。就其表示指称意义的内容而言,可以指人与指物,其中指人的时候,以指女性为多,有时也可以指男性;就其表示指称意义的范围而言,可以泛指与特指;就其表示指称意义的数量而言,可以单指与复指;就其表示指称意义的方向性而言,可以他指与自指。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汉语的"确定指称"分为"特指""承指"等类别。沾化方言中的"了(那)"就专用于承指,与吕先生对近代汉语的观察相合,而这种用法又在近代汉语晚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得到了印证。另,在沾化方言中"了(那)"逐渐虚化为定语和中心语间的联系项,在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结构助词"的"在北京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在汉语中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不单纯是一个实际的数字,它有时也用来虚指"多"或"少"或概言"全部"。本文立足于《论语》,参以先秦其它文献,初步论述古汉语中"三"的虚实指在形式上的差异,进而探究这种虚实指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零代词主要回指主语和主题位置上的指称对象,弄清它在什么情况下回指宾语位置上的指称对象有助于先行语的识别。语料分析发现,指向宾语的零形回指有四种类型:(1)先行语为前一小句的宾语,零回指为后一小句的主语;(2)先行语为前一小句的宾语,零回指为后一小句的宾语;(3)先行语和零代词为同一小句中的宾语;(4)先行语和零代词为主句的宾语成分和从句的主语。又分为同层次回指和次层次回指。同层次回指具有回指同位且不被其他零回指越过的特点,次层次回指具有回指异位和被其他零回指越过的特点。这些可分析性有助于指向宾语的零回指的识别及与指向主语的零回指的区分,可为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中零回指的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墨子》中的"是"是一个高频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为指代词以及连词语素,形容词、系词以及其他用法相对较少。在"是"作为指代词的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用法;而在回指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陈述用法。由《墨子》中指代词"是"中各种用法以及语法化的两个条件(语义适宜性和高频率)来看,现代汉语判断系词"是"很有可能是来自指代词"是"的回指陈述的功能。在回指陈述较为简单的句式中,代词"是"的回指功能不是必要的,又因"是"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判断句,故代词"是"得以演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哥”指兄长,中古“哥”却兼有“父”、“兄”二义。两晋以降,随着汉民族与北方民族语言接触增多,本义为“歌唱”的“哥”被借用指称“兄”义。由于北方民俗生活的影响.“哥”同对兼有“父”义。后来,受社会制度和语言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哥”在后世主要作兄称。  相似文献   

9.
零照应(Zero Anaphora)是指在语句的连接中,本应出现的指同表达却被省略了,它是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指同手段.零照应在汉语中的广泛使用是与汉语的"意境性"和"暗示力"强的特点分不开的.它的使用频率与语体性质、指称对象的性质、指称对象在句子中所承担的语法作用以及指称的连续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对于汉语,英语的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考虑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对一些指同表达做出相应的增加与删除.  相似文献   

10.
指物关系被称为中国古代逻辑的指称理论,指物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伍非百先生在《公孙龙子发微》中将“指”阐释为“能指”、“所指”、“指所能指之指”三种涵义,“指”、“非指”正反两个层面;而将“物”阐释为具体存在的个体,具有其独到的见解。研究伍非百先生的指物思想对于挖掘民族优秀逻辑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说的确切含义在其流传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很大变化,其较为固定的意思是对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重新阐释"和"重新建构"。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重要的不是将其作为一种需要转换的对象,而是立足现实,将其作为一种可以借鉴的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实现传统文论之现代价值的同时,真正找到适合我国文艺现状的、具有独创性的文艺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由缩略而产生的意义称“缩略生义”。缩略古已有之,在现代汉语中更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关工具书在释义时应考虑常见的由缩略而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方位结构包括“名词性成分十方位成分”和“方位成分十名词性成分”两种类型。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参照可以出现在结构的前端,也可以出现在后端。在前一种结构类型中,参照由线性结构成分直接表现出来,都属于外参照;在后一种结构类型中,一部分参照属于外参照,另一部分参照则没有用线性结构成分直接表现出来而需要根据知识背景推知,属于内参照。  相似文献   

14.
荷马史诗中的巨人故事对《一千零一夜》的启发 ,《一千零一夜》对法国、英国、德国、中国作家的影响 ,其故事、小说、戏剧、诗歌中的情节与语言 ,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一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只能作“哲学猜测” ,二因世界文学创作中有“共生”现象 ,但从上述比较中 ,《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的借鉴与影响则是明显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其”虽然有时在句子中实指发话人“我”,但是不能翻译成“我”。这是“语用上使用方法的活用”,可在注解中说明其语用义,如翻译成“我”,便失去了这种特殊用法的语用意义。从常见例句看,“其”指代对话中的受话者‘你’或‘您’”的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又一重要治国方略.怎样认识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其一,可以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局限性;道德建设的特殊性、重要性;时代呼唤"以法"、"以德"治国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其二,可以从"以法"、"以德"在治国上相辅相承,一是共同调节主要社会关系,具有一致性;二是分别调节一定社会关系,具有互补性等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参考文献”的定义可按“数据规范”界定为“作者写作论著时参考的文献书目。”而“注释”的定义可依《辞海》,界定为文中语汇、内容、引文出处等的补充说明。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以这样安排较为合理“[序号](主要责任者国别或代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卷(期、册、集).译者.[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起止页.”。注释中“引注”的编排格式可参照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而对释注似无格式可言。  相似文献   

18.
“七青八黄”一词在近代汉语文献中不乏用例,辞书多以“本指黄金的成色,泛指金钱”作释。列举数例,说明该词还有他义,以期对众辞书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西邪教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是中文专有名词。Cult词源并无贬义 ,近代以来 ,Cult虽引申出一定贬义 ,却不等于中文的邪教含义。因此 ,将法轮功译为Cult易于引起西方社会的误解。邪教虽产生于新兴宗教 ,但新兴宗教未必都是邪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对待邪教的态度和政策并不相同 ,但法轮功却无疑是真正的邪教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视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蓝纯总结出六种关于上/下的路径图式,它们分别是动态上/下,静态上/下和静态接角上/下。本文通过语料分析,揭示上/下在表示某一相同意义时,可同时用两种不同意象图式来解释,即容纳图式和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